人物經歷
學習經歷
(1)1990.09-1995.06: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系 科生,獲“建築學學士”學位
(2)1995.09-1998.06: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系 士研究生,獲“建築學碩士”學位
(3)2001.09-2004.06:浙江大學建築系 士研究生,獲“工學博士”學位
(4)2002.06--2002.09:香港理工大學建築與房地產系 交換學習
(5)2007.03-2008.04: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建築學院 訪問學者, 師從德國景觀建築大師Peter Latz 教授
工作經歷
(1)1998~2000,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建築學院 助教
(2)2000~2001,工作於宜昌市規劃管理局
(3)2004~ ,浙江大學建築系 副教授
主講課程
(1)建築設計基礎Ⅰ(普通高校本科生一年級)
(2)築設計基礎2(普通高校本科生一年級)
(3)建築營造基本要素解析(普通高校本科生-3-4年級)
(4)建築專業英語閱讀(博士研究生)
主要貢獻
科研項目
(1)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項目“長江三角洲濕地類型基本人居生態單元適宜性模式及其評價體系研究”, 編號:50508038
(2)1996—2000年,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資助項目 “陝北黃土高原綠色住區基本聚居單位模式研究”
(3)2001—2004年,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長江三角洲綠色住居機理與適宜性模式研究”
(4)2001—2004年,參與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長江三角洲綠色住居適宜性模式研究”
(5)2003—2004年,參與省科技廳重點支助項目“生態人居環境與節能集成技術研究和套用”,
發表主要論文
(1)表皮材料的認知與建構邏輯——慕尼黑的三棟新建築,建築學報,1/1,2009(8)
(2)也說建築評價,建築學報,1/1,2008(8)
(3)作為整體系統的景觀的含義,1/1,華中建築,2008(9)
(4)防洪觀念的變遷,1/1,新建築,2008(10)
(5)傳統與現代—江南水鄉與現代城市地域特色,1/3,華中建築,2007(1)
(6)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水體護岸界面方法初探,1/2,建築學報, 2006(3)
(7)濱水住區“柔性界面”的探討——以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為例,1/2,華中建築,2006(3)
(8)柔性下墊麵塑造的基本原理與方法,1/2,建築學報, 2005(4)
(9)適宜性人居環境研究——“基本人居生態單元的理論與方法”,1/1,新建築,2005(4)
(10)江浙地區中小城鎮城市劃模式初探, 1/3. 規劃師, 2004(6)
(11)從原生走向可持續發展——黃土高原綠色窯居的地區建築學解析與建構. 3/3. 建築學報,2004(3),
(12)界面的消解. 1/1. 建築學報, 2003(10),
(13)香港可持續發展建設的經驗. 1/1. 規劃師, 2003(3)
(14)黃土高原綠色窯洞居住區研究的科學基礎與方法論. 3/3. 建築學報, 2002(4)
(14)關於綠色建築評價的思考. 2/2. 浙江大學學報, 2002(6)
著作
(1)《一圖千言》
(2)《Freising的春天——一個建築師的歐洲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