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地貌
貢舉村,三面環山,青山環抱著的是廣闊、平坦、肥沃的田野―貢舉洋。當你來到貢舉境內,首先躍入目簾的是如同金字塔一樣挺拔的高山―尖尾嶺(原名東嶺)。尖尾嶺兩翼延綿起伏的是舊村、牛頭和山園、大村嶺,好象大鵬展翅,給人以騰飛的美感。“禁山”里古木倉天、鬱鬱蔥蔥。遍野長著小孩最喜歡吃的“大尼”(崗稔)石榴等果樹,還有榕樹、橄欖樹等。現在最多的是碩果纍纍的檳榔。革命動亂時代,貢舉村的群山曾是共產黨安全的家園。
歷史
貢舉村古名民灶,原為那亮鄉一圖。乃北宋元豐年間(1078)陵水縣治所在地,知縣劉奕在這裡設立了陵水縣最早的縣學。
貢舉,為明代前科舉的官方用語,含薦舉人才之意。貢舉村的得名,據說和廖紀有關。嘉靖二年,他回故鄉省親祭祖,很重視地方的文化教育,經常在現三星國小一帶“講會”,就是講學、輔導的意思。一時,萬寧、陵水、三亞等地的生員、貢生、舉人都雲集聽課,所以人們稱其地為“貢舉坡”,繼有小商貿區“貢舉墟”。1959年行政重新區劃後,政府就把廖紀的祖居地張田和舊村、嶺頭、山園、新寨、石盤、張北七個村自然村合稱作貢舉大隊(鄉),歸萬寧縣管轄。
廖紀在法雲寺讀書作詩:“寺後峰陰合,階前樹影斜”,就是描寫群山的優美景色。“不須賦遠遊,此地即丹丘”,把此地比喻成神仙居住的地方了,可見他熱愛故里盡在字裡行間。寺毀於民國十六年,但是跟寺南北相拱的,聽說保護過他的歷史文物“雷神廟”尚存,過去天旱時常供人們求雨而祭拜,《陵水縣誌》載“極靈,有求必應。”
人才
自恢復高考後有大學生168名,外出經商,務工人口285名。
貢舉村,堪稱“歷史文化名村”。正是因為高山賦予了廖紀的仁愛,或許是肥沃的田野養育了聰明、能幹、勇敢的貢舉人。歷經明、清、民國至今,貢舉村學風蔚然、人才輩出。明代的廖紀從小隨祖父有能,父親廖宣移民河北東光,弘治三年登進士,歷任文選郎中,吏部左、右侍郎。嘉靖初,任南京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嘉靖三年征拜吏部尚書、侍經筵。為六部九卿之首,又稱作天官、太宰、冢宰。相當現代的中組部加人事部部長。官封光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贈太保。乾隆年間的舉人曾日景,任保定知縣,長以書法,曾任官學鹹安宮教習,聽說執教過嘉慶王、陳昌齊等。民國時的曾三省遠近聞名,是國黨民多屆國大代表,為海南大學創辦人之一,其兒子曾龍、曾虎都是哈佛大學博士,二媳婦是美國加州大學校長(曾氏網信息)。而在抗美援朝戰爭、對越戰爭時都湧現出很多勇士、烈士如吳少光。
現代的名人有瓊州大學原黨委書記曾憲勇,萬寧醫院原院長曾慶強,二月花酒店老闆曾良,五指山實業老闆朱天宇,廣東建築集團高級工程師、經濟師曹依水等。
文化
貢舉村在每個年代都立在社會發展的潮頭,五十年代末萬寧有句民謠“四月吃外洋,十月吃那亮”(意為糧食豐富)。六十年代種“波籮與霍香”。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甘蔗與胡椒”。
經濟
今天的貢舉村,美譽“瓜菜之鄉”。海南建省辦大特區後的1991年,在村委書記曾慶江的帶領下,貢舉人民與時俱進,大量種植反季節瓜菜,“貢舉品牌”備受青睞。秋天來了,滿眼是金黃色的稻穀;冬天來了,看到的是各種碧綠、生機勃勃的瓜菜;春節後,就是父老們盼望已久的大豐收時候了。大卡車拉的是黑皮冬瓜,三輪車裝的是泡椒、苦瓜、青瓜等,遠銷湖北、廣東、北京等地。每個鄉親手上數著一沓沓鈔票,臉上洋溢著發自心底的笑容。自從開始種植瓜菜以來,村裡的經濟得到良好的發展,貢舉人“科技興農奪高產,歡天喜地奔小康”,蓋起了很多“瓜菜樓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