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北京大學教授白化文先生追懷往事、回憶師友類文章的結集。作者中學就讀於私立育英中學。在運動會上,育英與志成兩校互爭高下,不僅在賽前派童子軍打探,又在賽場上拉著慕貞女校以鑼鼓和西洋樂器展開了如痴如狂的啦啦隊大戰。考入藏龍臥虎的北大學中文系後,作者先後師從俞乎伯、周祖謨、吳祖緗、王了一、浦江清、林靜希、魏建功等各位大師。書中師友雜憶既有風流文采,款款深情又俱留筆端。作者母親家時稱外館沈家”,是京劇富連成科班的東家;而他的祖父是人稱海州王”的大軍閥白寶山,書中對這些歷史洪流中的涓滴往事都有詳盡的敘述。
本書目錄
就讀育英中學(1943—1949)
記1947年北平秋季運動會
負笈北京大學(1950—1955)
薰陶——從沙灘到未名湖
定位·從師·交流·考察
我所知的老北大出版組(部)
抗戰時北大學生存在圖書館的書
我的筆名與姓名
我所了解的白寶山和陳調元
京劇富連成科班的東家——外館沈家
普及佛法的大名家周叔迦先生
中國俗文學研究的兩位先驅者——周紹良先生和關德棟先生
紀念周太初(一良)先生
師門仰望三題
想念陰少曾(法魯)先生
王有三(重民)先生百年祭
王了一(力)先生與《文史知識》
朱季黃(家溍)先生與《文史知識》
啟先生是聖人
追憶褚斌傑學長二三事
恭祝秋浦周先生並沈夫人米壽暨結縭七十載壽序
秋浦周先生八十壽序
《周紹良先生欣開九帙慶壽文集》徵稿小啟
周紹良夫婦墓碑
臨清季希逋先生九十壽序
臨清季先生九十整壽征文小啟
選堂先生米壽獻辭
後記
圖書摘要
就讀育英中學(1943—1949)
概述育英當時情況
北京市原私立育英中學是一所老學校,由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創辦並直接管轄,直到解放後為止。2004年是建校140周年,10月份曾大事慶祝。可是,筆者所見,回憶錄較少,寫來也都規規矩矩,從側面反映者不多。我就湊湊熱鬧,寫點個人直接見聞、親身感受。偏頗之處一定很多,說的倒都是實情。惟在拋磚引玉而已。
育英中學分五個院落。一院為國中部居西,四院為高中部居東,均坐落在燈市口大街上,中間隔一個通車的南北向小胡同,叫做“油房(油坊)胡同”。油房胡同應該是往北通東西向的大胡同報房胡同的,可是中間被許多宅院堵死,成為死胡同。它的北半截即通報房胡同的那一段,也叫油房胡同。且說,南邊的報房胡同往北成為死胡同的底部,有個東西橫向之處,學生稱之為“盲腸”的,胡同里遮攔起帳篷,賣起餛飩、燒餅夾豬頭肉等飯食,餛飩盛在碗裡晾著,下課十分鐘特別是第二至三節課休息20分鐘時(高中為上理化生物等課藉此換教室)偷偷來此,拿起碗來一喝就完;還有個賣花生仁兒的,用報紙包成尖頂小包,分揉去皮兒(上課吋偷吃地上不留皮兒)和不揉皮兒兩種,前者略貴。這都是專門供應育英學生的。
一院後門正對二院國小部大門。繞羊腸小道,西折,經大小鵓鴣市兩個接連的胡同,人王府大街。這條路線是育英的行車路線。當時騎車上學者約占半數,高中部唯一出入腳踏車的後門開在油房胡同東側,國中部從燈市口正門和油房胡同南側拐角處的後門均可出車,國小部則由油房胡同北側拐角處出車。每至上下學,車如流水,起碼20分鐘才能走完,中間夾雜步行的如筆者之類。胡同頗窄,兩輛大汽車無法對開,小汽車也得緊靠牆對蹭。杜聿明時任東北蔣軍司令,他的家眷住北平,占據弓弦胡同一片大宅邸,可能是清初由李漁造園的半畝園,民國初年由名士郭嘯麓(則泇)先生整修過的(郭老是俞平伯先生的姐夫)。杜氏的女兒杜致禮在貝滿,約比我們低兩個年級,自己騎車上學。貝滿的學生都走燈市口大街。杜致禮的弟弟在燈市口國小讀書,由副官、司機等幾人護送,坐軍用吉普車上學,走大小鵓鴣市路線。司機經常放任,讓小孩駕車。小孩的腿夠不著剎車閘呢!一路橫衝直撞,我們每日“不見不散”(這是當時說評書的常用的詞語),提心弔膽。
作者簡介
白化文,1930年生,北京市人。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任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現已退休。已發表單行本著作30餘種,主要有《佛光的折射》《校注》《校注》《點校本》《漢化佛教法器服飾略說》《學習寫對聯》《承澤副墨》《三生石上舊精魂》等。主要研究方向為目錄學、敦煌學、佛教等。擔任中華書局《文史知識》雜誌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