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負壓吸脂術是指套用負壓抽吸的原理,利用金屬吸管通過皮膚小切口插入皮下,一邊刮,一邊吸,將局部堆積的脂肪組織吸出,以達到改善體形的一種手術方法。等到手術完全恢復後你想要的理想效果也隨之展現出來,讓你的生活更加的添色幾分。
方法
(一)術前預備
1.測體重及圍度:術前需丈量體量和手術部位的周徑以便與術後對比。
2.標記:術前需標記出要進行吸脂範圍的輪廓線,對脂肪堆積明顯的部位及吸脂的重點部位要格外標記出。同時標記重要神經血管的走行及相對禁區和手術切口。標記時病人應取站立位。
(二)麻醉
1.局部腫脹麻醉:是目前吸脂術常採納的麻醉方法,又稱超量貫注。該方法始於1987年,1993年以後逐漸進展完善,並廣泛套用。其主要配方為:生理鹽水1000ml,利多卡因400~1000mg,腎上腺素0.3~1mg,5%碳酸氫鈉5~20ml。
利多卡因的使用濃度因人、手術部位、體重的不同和估計吸脂量的多少而有一定變化,均勻為33.3mg/kg,35mg/kg內無不良反應,超過此濃度要慎重。腫脹麻醉利多卡因可以超量套用的理由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麻醉注射液分布在局部吸取相對緩慢的脂肪組織間。②由於腫脹壓迫,血管外壓力增大,吸取相對減少。③較多的腎上腺素減緩了利多卡因等的吸取速度。④50%~70%的麻醉複合液隨脂肪同時被吸出。⑤殘留的麻醉複合液在局部包紮壓力下緩慢吸取,並發揮較長的鎮痛作用。局部浸潤一般可由淺入深,再由深部鋪開,回浸淺層。注射速度為50~200ml/min。開始注射的速度一定不能太快,以減輕患者不適,麻醉到一定程度後可適當加快注射速度。腫脹麻醉利多卡因在注射後1~12h達到血中的高峰濃度,鎮痛效果可以維持24~40h。
2.硬膜外麻醉:完全依靠局部浸潤腫脹麻醉有時麻醉效果不完善。如病人住院治療可採納硬膜外麻醉,同時在吸脂部位注射腫脹液,腫脹液內的利多卡因可以去或減少至最小的濃度。
(三)手術操縱
1.切口的選擇:切口的選擇既要便利抽吸操縱又要蔭蔽,臀股區切口應在臀溝,腹部、髖部切口選擇應在臍部或恥骨聯合上方,小腿股內側可選擇在膕窩。體表原有的手術切口(如闌尾切口,剖腹產切口)也可運用。
切口長約1~2cm,以能插入吸管為適度,過長會影響負壓效果,並會遺留較長的切口瘢痕,影響美麗。
2.操縱方法:按設計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用剪刀在皮下脂肪層稍加分離,右手持吸頭痛處將吸頭插入抽吸部位,然後開動電動吸引器,使負壓達到66.5~93.1kPa(500~700mmHg)即可按照標記的範圍進行拉鋸式刮吸。操縱時吸頭側孔一般朝向深面或側面,左手撫摩抽吸部位的皮膚表面或將吸管連同皮下脂肪一併提起,以把握操縱的深度和抽吸量。此時可經過透明的聯接管看到淺黃色的脂肪組織被吸出,隨開始術進行抽出物可逐漸變為帶有少量血液的紅色,直至近全血樣的紫紅色,此時該部位應停滯抽吸,在沒有負壓的情況下將吸頭拔出。如此以切口為中心,呈放射狀進行隧道式抽吸。如抽吸範圍較大,可採納數個小切口,使經各切口所抽吸的隧道交叉,殘留的皮下組織呈蜂窩狀,這樣既可減少出血,又減輕術後皮膚表面浮現凹凸不平的情況。
每個抽吸隧道的寬度約3~5cm,隧道間距1~2cm不等。寬度和間距應根據肥胖程度和脂肪堆積的面積而定。在相對禁區內、隧道的寬度要相應縮窄,間距加寬。特別在腹壁正中兩側的禁區內不要做縱向抽吸,下腹部不要沿腹股溝韌帶抽吸,以減少對主要皮支血管的損傷。輕度肥胖者儘量不在相對禁區內做抽吸。
3.引流:手術操縱完畢後,即刻根據抽吸面積大小由切口置入一根或數根矽膠管以便術後聯接負壓引流瓶引流。
4.包紮:切口以無菌紗布遮蓋,無菌棉墊或海棉均勻置放在整個抽吸部位表面,外罩以專用彈力加壓服或彈力套。
(四)各部位操縱要點
1.頸部:局限性頜下區脂肪堆積可採納頦下正中切口,因該部位抽吸量較少,使用注射器式吸頭最佳,如使用傳統吸頭,內徑應小於5mm或扁式吸頭。抽吸操縱與其它部位相反,側孔朝向皮面,抽吸範圍一般是向下達甲狀軟骨水平,兩側至下頜角,上抵下頜骨緣,小心吸除頸闊肌淺面的脂肪。由於面神經下頜緣支位於頸闊肌深面,一般不易損傷。脂肪堆積面廣,或累及整個頸前區的脂肪瘤時,可在兩側頸外淺靜脈前各增加一個切口,面頸部吸脂為使切口更加蔭蔽,也可將切口選擇在耳後的髮際緣內或耳垂根部及後側的蔭蔽區內。
2.腹部:切口可選擇在臍孔緣處、髂前上嵴旁腹股溝韌帶處,也可運用腹部既往的手術切口。採納交叉隧道式抽吸法。儘可能使脂肪堆積明顯的部位得到較為徹底的抽吸,使抽吸後的皮下組織呈蜂窩狀。抽吸時應把握好皮下脂肪的厚度和吸頭的深度。最好將皮膚皮下組織及吸頭一併捏起,勿採納暴力將吸頭於腹壁薄弱處抽吸,以防誤損傷腹壁傷及進入腹腔傷及腸管或內臟器官。
3.背部:背部脂肪堆積常位於兩肩胛區和側胸壁,切口可選擇在腋後線的適當位置,向上可抽吸肩胛區、向下可抽吸腰背部,向前可抽吸側胸部。
4.臀部:臀部連同上外側的髂區和下外側的大轉子區是常見的脂肪堆積部位,即使體重正常也不乏該部位肥胖者,系遺傳因素所致。表現為小提琴樣畸形,對此非手術減肥多不能湊效。抽吸時切口通常選擇臀溝外側,一次手術即可完成。在抽吸臀溝時,吸頭側孔可朝向皮面,以便清楚表示臀溝,同時,尚可倖免損傷臀下動脈之淺出支。其它部位側孔仍應背向皮面抽吸。
5.股部:根據脂肪堆積的範圍,切口可選擇在股內側中部上下,這樣向上可達股上內側,向下可至股下內側,膝內側和部分膕窩部,操縱時須注意股部內側的大隱靜脈主幹,勿將其損傷。
6.小腿及踝部:小腿吸脂可選擇在膕窩橫紋內、外側切口,抽吸膕窩和小腿大部,該部位脂肪堆積範圍柱狀分布,與腹部的平面分布不同,加上小腿後側外形輪廓的曲線,手術難度較大,雖有膕內、外側兩切口,也難以做到均勻交叉的抽吸。因此操縱應適可而止,隧道不宜過寬過深,以免形成波浪樣畸形。身材短小者,從膕部切口可達踝部,否則可在踝內、外側另作切口。
7.腰部:腰部的單純性肥胖並未幾見,通常表現在腰、腹、臀部同時肥胖,有時還伴有股部或胸背部的肥胖。如這些部位的肥胖同時存在,手術應分次進行,如病人沒有格外的要求,應按先前、後外,最後背側,先中、後上,最後下部的順序分次進行。如病人有格外要求,則按病人的要求進行,詳細手術計畫可以分次如下:側腰與全腹部;腰與背部或腰臀部。
8.上肢:上臂的肥胖部位主要在上臂的內和後側,手術時上臂應外展位,吸頭進入的部位應在腋前皺襞內或外,如須補充第2個進入點,首選肘窩。手術操縱時應注意倖免損傷肱二頭肌和三頭肌之間肌間溝內的血管和神經。
應證及禁忌症
1.由遺傳、內分泌及其它原因不明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皮下脂肪增多或堆積,不論體重是否正常都可以進行脂肪抽吸。
2.單純局部脂肪堆積,如腹、腰、臀部脂肪堆積是最佳的手術適應證。
3.周身布滿性單純性肥胖者常伴有負重感及諸多行動不便,該類病人如一次手術達不到目的,可分次進行。
4.伴有皮膚松垂的肥胖病人吸脂術與皮膚脂肪切除聯合進行效果更佳。
5.某些部位的局限性脂肪瘤。
手術部位及丈量
1.腹部:為最常見的吸脂部位,尤以下腹部局限性肥胖治療效果理想。腹圍應經臍與劍突的中點、臍和下腹部最高隆突處進行丈量。
2.臀部:臀部吸脂可改善臀部的外形,縮小臀圍,有時需與臀部皮膚脂肪切除術聯合套用,臀圍經大轉子丈量。
3.下肢:下肢常見的吸脂部位是股部的內後側如大轉子表面、股部的丈量應經大轉子和股部中段,小腿吸脂包括膝關節內側,小腿後側和外側。可以小腿中段及上、下1/3處丈量小腿的周徑。
4.上肢:上肢常見的吸脂部位是上肢的內、後側。上肢周徑的丈量經上臂及前臂的中段。
5.胸背部:胸背部吸脂主要集中在背部兩側、乳房下皺襞下和側胸,周徑丈量位置為經腋窩和臍與劍突中點處。
6.面、頸部吸脂:面頸部吸脂常見的是頦下、頸部,其次為面頰部。
相對禁區
根據各部位血管分布的特點和臨床實踐經驗,一般將在腹、臀、股部主要皮支血管的穿出點及其四面區域劃為相對禁區。位於腹正中線兩側,相當於臍兩側腹直肌前鞘的縱行區域和下腹部相當於腹股溝韌帶內、中1/3交點及沿該韌帶斜向外上方達側腹壁為腹部的相對禁區。位於股內側沿大隱靜脈走向的區域是該部位的相對禁區。下腹部和股內側的相對禁區聯接成片,應視為一體。臀部位於臀上、下緣中點及四面區域系臀部的相對禁區。所謂相對禁區,說明在該區域進行吸脂並非禁忌,但應受一定的限止和做相應的技術上改善。
手術器械及設備
(一)電動吸引器:要求負壓在93~100kPa,抽吸速率不小於30L/min。
(二)吸頭:目前使用的大概有兩種:即Kessetring設計的“銳性吸頭”和Illouz設計的“鈍性吸頭”其主要區別在於吸頭側孔處有無刀刃。目前國內使用的吸頭多為鈍性吸頭,安全可靠,操縱便利。
(三)導管:選用內徑為8~10mm,長1.5~2.0m透明的矽膠管或塑膠管,其硬度在66.5~95.7kPa(500~720mmHg)負壓下不被吸扁為合格。
(四)彈力加壓緊身服:是吸脂術後加壓包紮所必需的材料,要求彈力適中,壓力均勻,柔軟透氣,易洗滌,穿用便利。常用的有腹部、股部彈力加壓服,如無此服也可使用尼龍彈力緊身健美服代用。
吸脂的注意事項
1.吸頭在皮下脂肪的層次應儘可能地維持一致。
2.手術區與非手術區交界處應有過渡區,即手術區抽吸至邊沿時應逐漸減少脂肪抽吸量,有利於形成平整的外形,過渡區寬度視部位而定,一般在2~5cm左右。
3.抽吸脂肪量應適當把握,乾性抽吸時一般每次抽吸量不宜超過3000ml,脂血混合抽吸物在放置24h後脂血比例不應低於4:1。如套用注射腫脹麻醉,抽吸量視注入的液體量可相應增加。
4.抽吸完畢後,擠出抽吸部位的皮下積血,經切口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加壓包紮,腹部、股部、臀部應穿彈力加壓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