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目前國際上廣泛採用1984年版《伯傑細菌鑑定手冊》進行分類,將附紅體列為立克次體目(Rickettsiaies)、無形體科(Anoplasmataceae)、血蟲體屬也稱附紅細胞體屬(Eperythrozoon)。在不同動物中寄生的附紅體各有其名,實際上是種名,如錦羊附紅體(E.ouis)、溫氏血蟲體(E.wenyoni)、豬附紅體(E.suis)、牛附紅體)E.teganodes)、人附紅體(E.humanus)等。迄今已發現和命名的附紅體有14種。目前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報告了動物及家畜附紅體感染。由於附紅體病的傳播之廣及其對畜牧經濟所造成的危害之大,越來越引起全世界畜牧獸醫界、外貿檢疫界的重視。這種人畜共患傳染性疾病,對人體的危害已逐漸引起醫學界注意
臨床症狀
斷奶仔豬,特別是閹割後幾周的仔豬最易感,急性病例表現為體表蒼白,高熱達到42℃,有時黃疽,四肢特別是耳尖邊緣發紺。厭食、反應遲純、消化不良等症狀。急性病例耐過後常表現生長緩慢,慢性病例會引起豬的消瘦、蒼白、有時出現自身免疫的變態反應。感染的懷孕母豬入產房後或分娩後3~4天出現臨床症狀,急性期的母豬表現厭食、高熱42℃,乳房或外陰水腫可持續1~3天,發病母豬泌乳性能下降、缺乏母性。感染母豬同樣出現其它的繁殖障礙疾病如受胎率降低、乏情、流產、產弱仔,仔豬和育肥豬在發病期間其心跳明顯加快,體溫升高,食慾下降至廢絕、精神不振、呼吸困難、個別的豬還會出現流鼻汁和咳嗽的現象;糞便乾硬如球並有黏液或黏膜,尿液發黃並逐漸加深至醬油色;皮膚發紺,特別是耳部和頸部尤為明顯,病程長短不一,反覆率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