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豬迴腸炎又稱豬增生性腸病,區域性迴腸炎、出血性壞死性腸炎、腸腺瘤病等。是由細胞內勞森菌引起的一種以頑固性或間歇性下痢為特徵的疾病。可引起保育豬或生長育肥豬出血性或非出血性腹瀉,使感染豬生長速度減慢、豬群生長均勻度變差,有時引起死亡。由於豬只死亡、淘汰或飼料轉化率降低,給豬場帶來嚴重損失。病史和分布
該病發現於1931年,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由愛丁堡大學的Lawson等證實是由細胞內勞森菌感染引起的。發生於世界各地,特別是在歐美國家和地區,由於飼料中禁止或限制使用義氣風發生素,導致發病率逐年升高。歐洲、美國的發病率達50-70%;丹麥93.7%的育肥豬場有該病,30-50kg豬的感染率為25-30%;台灣地區和韓國的發病率分別達20%和30%。調查表明,迴腸炎在多地點飼養的豬場發病率逐年上升。由於本病相對是一種新病,所以在中國的發病率和由此造成的損失尚沒有詳細的統計。危害和損失
迴腸炎可導致發病豬腹瀉、生長速度減慢、死亡率或淘汰率升高、豬舍占用時間延長、瘦肉率降低、飼料轉化率下降等。估計每頭豬的損失在5-22美元。英國由迴腸炎造成的損失線年可達400萬英磅,而美國的年損失更高,達9800萬美元。不同生長階段豬的感染陽性率不同,公豬和母豬較低,哺乳仔豬(0-24日齡)為1.9%,保育豬(斷奶後10-24天)為22.9%,生長育肥豬為12.9%,而後備豬只有0.9%。病原學
迴腸炎的病原是細胞內勞森菌,也有人稱之一細胞內勞索尼亞菌。這種細菌嚴格細胞內寄生,不能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只能在一些細胞繫上培養,目前國內尚沒有進行分離培養的條件。細胞內勞森菌呈短桿狀,兩端呈錐形或鈍圓形。在增生的病變組織中尚可分離到其他病原微生物,如彎曲桿菌、豬痢疾密螺鏇體、腸病毒和腸道衣原體等。5-15攝氏度糞便中的細胞內勞森菌在空氣中2周仍有感染力,對一般的消毒劑有抵抗力,但對季銨鹽和含碘消毒劑敏感。流行病學
直接接觸是本病最主要的傳播方式。傳染源主要是病豬以及現原攜帶豬,哺乳仔豬有一定的感染率,其傳染源可能是母豬,特別是後備母豬,但早期斷奶(10-14日齡)並不能防止這各早期傳播。已經發現病豬、亞臨床感染豬可以從糞便中排出大量細菌,污染豬欄和豬場的其它區域,通過糞口途徑引起感染。感染豬可間歇性糞例排菌。88%的病例發生在斷奶、生長和育肥階段。發病率高於豬痢疾、豬副傷寒和豬傳染性胃腸炎。潛伏期7-21天,感染劑量越高、潛伏期越短。奇怪的是健康豬感染來自於慢性迴腸為病豬的腸黏膜和糞便時,表現為壞死性或急性出血性形式,而分離於急性出血性迴腸炎病豬的細胞內勞森菌接種健康豬後,通常會發生慢性疾病,有時也會發生急性出血性疾病。除了病豬外,尚有一些傳播媒介在迴腸火傳播過程中發揮作用。工作人員的服裝、靴子和器械均可攜帶本菌。本菌可在鼠體內繁殖,嚙齒類動物是本病的傳播媒介之一,因此滅鼠有利於控制疾病傳播。迴腸炎主要通過引進後備豬造成感染。
某些因素可誘發迴腸炎,這些因素包括各種應激反應,如轉群、混群、過熱、過冷、晝夜溫差過大、濕度過大、密度過高等;頻繁引進後備豬;過於頻繁的疫苗接種;突然更換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調;豬群內豐承免疫抑制性疾病(如圓環病毒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症等)以及飼料中黴菌毒素作用造成豬的抵抗力降低;豬場同時存在其他腸炎病原,如豬疾病密螺鏇體、結腸螺鏇體、沙門氏菌等。採用全進全出、漏縫地面的豬場發病率較低。豬場規模越大,發病的危險性過大。
臨床症狀
本病主要發生於生長育肥豬(6-20周齡),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急性出血型和慢性型。與其它疾病不同,本病的急性型主要發生於育肥豬、母豬和配種群的後備母豬,慢性型主要發生於保育豬和生長豬。
急性迴腸炎:表現為急性出血性貧血、糞便鬆軟呈焦油樣。某些豬可能僅僅表現為皮膚顯著蒼白、不腹瀉,但可能突然死亡。發病豬的死亡率可達50%,而剩餘豬可在短時間內恢復且體況變化不大。妊娠母豬可能流產,大部分流產發生於臨床症狀出現後6天內。
慢性迴腸炎:患豬症狀輕微,表現為同一豬欄內不時出現幾頭腹瀉的豬,糞例衡軟或不成形,呈黑色、水泥樣灰色或黃色,內含未完全消化的飼料。如果發生輕微的迴腸炎、腹瀉往往不明顯,或僅有少數豬腹瀉,應難以發現。病豬雖然採食量正常,但生長速度受到影響,因此發病豬欄內豬的體重差別很大。有些豬食慾下降,雖對飼料感舉,但往往吃幾口就走。病變嚴重的豬往往發生嚴重持續性腹瀉,使用多種抗生素效果均不理想。大部分慢性感染豬可在發病4-10周后突然恢復正常,生長速度加快,但與正常豬相比,平均增重降低6-20%,飼料轉化率降低6-25%。
病理變化
分為壞死性腸炎,區域性迴腸炎、急性出血性增生性腸炎和慢性迴腸炎。主要病理變化在小腸末端50厘米處和結腸前三分之一處。迴腸病變可按嚴重程度計分,分數越高,病變越嚴重。迴腸黏膜增厚,有時呈腦回樣,橫向或縱向增生。大腸黏膜的變化類似於息肉,整個腸壁變厚、變硬。有時僅表現在回盲瓣前的20厘米處,但有時整個迴腸變粗、變硬,就像一條像膠管。在增生的同時,有些病豬迴腸黏膜出現不同程度的潰瘍,表面覆蓋有黃色、灰白色纖維素性滲出物。漿膜下層或腸系膜水腫。在急性病例可見迴腸內有血凝塊或尚未完全凝固的血液,外觀似一條血腸。
病理組織學變化:主要為感染組織腸腺窩內不成熟的上皮細胞顯著增生,形成增生性腺瘤樣黏膜。這些增生的細胞胞漿內都含有大量的細胞內勞森菌。
除了迴腸的病變,盲腸和結腸前部也有可能出現類似於迴腸的病變,但程度較輕。混合感染時病變更複雜也更嚴重。
診斷
初步診斷可根據典型臨床症狀、病理變化(包括眼觀變化和病理組織學變化)作出,但確診必須結合病原體的檢出。特徵性症狀是保育後期豬和生長豬慢性腹瀉,糞便稀軟、不成形,或育肥豬、後備母豬血痢;特徵性病變表現在迴腸,特別是迴腸末端20厘米處增生、壞死或出血性病變。特異性診斷:需進行特異性染色。活體診斷可愛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免疫螢光或免疫過氧化物酶技術進行糞便染色;剖檢後採用Warthin-Starry銀染,可將細胞內勞森菌染成黑色;或免疫級化染色,如用螢光標記的單克隆抗體染色或膠體金標記的抗體染色。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細菌特有的基因組,可用於活體糞便檢測,也可用於剖檢後組織樣品檢測。在病料送檢時應注意避免污染,可採集糞便,但最好在迴腸末端採集,將迴腸末端兩側結紮,即可避免腸道內糞便被污染。病料採集後冷藏運輸,防止其腐敗。
最好的診斷方法是進行病原分離,在培養細胞上進行分離,但這種方法目前尚不能在國內套用,因為國內還沒有這樣的細胞系。
迴腸炎尚需與其他腸炎相區別,如豬痢疾,結腸炎和沙門氏菌性腸炎。豬痢疾下痢除有血液外,尚有黏液和壞死物,嚴重感染豬如不治療則有可能死亡,剖檢時病變集中於大腸;結腸炎的症狀是腹瀉,糞便有黏液但沒有血液,病豬不死亡;沙門氏菌感染病變主要集中於盲腸和結腸,表現為潰瘍,潰瘍灶呈灰綠色。但腸道疾病的混合感染較多,進行鑑別診斷的難度很大,有時也沒有太大的必要。
防制
一般採取綜合性措施。通常在確診後,隔離治療感染豬,採取措施阻斷疾病傳播。防止下一批豬感染。沒有發病的豬可以通過飼料或飲水給藥,預防感染。免疫接種:可預防本病。德國葆靈公司生產的一種品服接種無毒活疫苗,荷蘭英特威公司生產的一種肌肉注射接種滅活疫苗,免疫保護率都很高,但目前尚未在中國註冊。
迴腸炎主要通過糞口途徑感染,因此,全進全出、嚴格沖洗、消毒和堅持一定的空欄舍時間,有利於減少病原和阻斷傳播;在豬舍的門口放置兩個消毒腳盆,其中一個盆加入複合酚消毒劑,另一個添加含碘或季銨鹽消毒劑;飼養員和獸醫不要在豬欄間跨來跨去,以免將糞便帶到其它豬欄內;降低應激反應,減少混群、過冷、過熱、運輸、重擴群等,因為迴腸炎通常發生於一個或多個應激因素後的1-3周后,引種時一定要有隔離期,在隔離期內通過用藥減少細菌的排放,從而減少病原體的引入。
飼料中添加一定的藥物,如枝原淨、金黴素。後備母豬配種前連用7-10,生產母豬產前產後各連用7天,可有效降低仔豬迴腸炎的早期感染;在斷奶仔豬換料後連用10-15天,不僅能有效預防迴腸炎、豬痢疾和結腸炎,而且可有效預防呼吸道疾病綜合症。
治療迴腸炎的藥物很多,但關鍵是早診斷早治療。抗生素應按療效、價格和是否容易購買來選擇。
據研究、泰樂菌素、林可黴素、金黴素、枝原淨等對迴腸炎有效,但有時在臨床上很難完全將迴腸炎、結腸炎和豬痢疾等區分開,而且經常發生這些腸道疾病的混合感染,因此可以選用對這三種疾病都有效的藥物,如枝原淨。急性病例枝原淨注射10mg/kg體重,每天2次,連用2-3天,也可用枝原淨飲水60mg/l,連用5天;慢性病例可用枝原淨50×10-6拌料,連用15天。
有時發生治療失敗,其原因有診斷不準確,用藥時間太晚,用藥時間太短,給藥時間太短,給藥方法問題(飲水或注射給藥優於飼料給藥),用藥量太少,或採食量低導致藥物攝入量少,耐藥性問題,存在混合或繼發感染問題(豬痢疾、結腸炎、沙門氏菌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