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罔

象罔

古代漢族寓言中的人物,出自《莊子》。王先謙集解引宣穎曰:似有象而實無,蓋無心之謂。後用為典故。《莊子.天地》:"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 玄珠。這個故事以“玄珠”喻“道”,以“知”、“離朱”、“吃詬”、“象罔”四個虛擬形象喻四種不同的求“道”方式。即形求之不得,去形求之不得也”(《莊子集釋》),呂惠卿註:“象則非無,罔則非有,不皎不昧,玄珠之所以得也”(呂惠卿《莊子義》),說明“象罔”是無思慮、無明目、無言辯,若有形、若無形的人。

釋義

1.亦作"象網"。《莊子》寓言中的人物。含無心﹑無形跡之意。《莊子.天地》:"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 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一本作"罔象"。王先謙集解引 宣穎曰:似有象而實無,蓋無心之謂。後用為典故。

2.不真切;模糊不清的。

原文典故

自《 莊子》,《天地》篇,其中一節原文如下: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象罔得珠的故事:

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天地》)

這個故事以“玄珠”喻“道”,以“知”、“離朱”、“吃詬”、“象罔”四個虛擬形象喻四種不同的求“道”方式。“知”,同“智”,是思慮的智者。“離朱”,傳說中明察秋毫者,是視力極好的人。“吃詬”,郭象注“聰明吃詬,失真愈遠”,成玄英疏“吃詬,言辯也”,是聰明而善於言辯的人。“象罔”,成玄英疏“罔象,無心之謂”,郭嵩燾註:“象罔者,若有形,若無形,故曰眸而得之。即形求之不得,去形求之不得也”(《莊子集釋》),呂惠卿註:“象則非無,罔則非有,不皎不昧,玄珠之所以得也”(呂惠卿《莊子義》),說明“象罔”是無思慮、無明目、無言辯,若有形、若無形的人。思慮的智者、視力極好的人、聰明能言辯的人都不得“道”,而“象罔”卻得“道”了。 只有無思慮、無明目、無言辯,若有形若無形的“象罔”才能得道,此“象罔”為得道的方式。“象”若有若無、昏昧不清,是一片混沌,因此得道最自然的方式只能是以氣合氣,方能在有無、虛實相生中同於大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