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臺戰鬥

豐臺戰鬥

豐臺戰鬥(1948年11月14日至15日)是平津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和平解放北平的前奏。

簡介

豐臺戰鬥(1948年11月14日至15日)是平津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和平解放北平的前奏。

進行過程

1948年11月中旬,中共中央軍委指令東北野戰軍戰軍提前秘密入關,取捷徑以最快速度行進,與華北野戰軍聯合作戰,以優勢兵力,分割包圍平、津、塘、唐一線的華北國民黨軍。國民黨駐豐臺的郭景雲所部第35軍,因馳援張家口、新保全一帶被圍軍隊離開豐臺,造成這裡的兵力減弱。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在副司令吳瑞林率領下,經過10天急行軍,行程千餘里,經三河、海淀紅山口、西黃村、新北京(今永定路一帶)、沙窩,於12月14日7時30分到達岳各莊,兵鋒直抵豐臺。解放豐臺的戰鬥從12月14日開始,至15日下午結束,共分為搶占和防守個階段。

占領豐臺

14日11時解放軍開始攻擊大井和周莊子、七里莊守敵,124師372團在攻打大井、西倉庫時受阻,犧牲團委以下人員48人,傷營長以下人員173人。14時,370團,開始第一次衝擊,解放軍戰士經過短時激戰,將敵人全部殲滅。然後,用兩個團的兵力,從豐臺東西兩頭回包圍敵人。至下午5時,斃傷敵人200從餘人,俘62人,激獲輕重機槍50挺,占領了豐臺火車站和豐臺東西倉庫,守敵倉惶逃往鎮國寺一帶,為策應先頭部隊搶占豐臺,126師尾124師後跟進,126師376團抵達萬壽路一帶,與國民黨後勤運輸隊遭遇,解放軍繳獲其戰馬20匹,俘敵100餘人,而後又進至古廟、跑馬場(靛廠東)、財神廟(即六里橋)、蓮花池一線。125師隨126師跟進,14日進至八角、古城、衙門口地區,並配合124師作戰,進至五里店、看丹地區,配合友軍實現對北平的合圍。

雙方防線

至14日晚,國共雙方軍隊在北平南郊一線形成對峙態勢。解放軍防線為:北起核桃園、古廟(今海淀區),經金家村、跑馬場、馬官營、財神廟、西局、水頭莊、東管頭、孟村、王家胡同、葦窪,至紀家廟、張家路口、神堂一線;國民黨軍防線為:北起白雲觀、廣安門、關廂,經大紅廟、鴨子橋、萊戶營、三路居、西鐵匠營、中頂,至草橋、玉泉營、鎮國寺一帶。因豐臺這一戰略要地被攻占,傅作義在北平失掉屏障。解放軍不僅切斷了敵人經由鐵路線東逃之路,且可依託豐臺逐漸向北平推進,直逼廣安門和右安門,成為敵據守城垣的最大威脅。

豐臺阻擊戰

豐臺被占後,傅作義調兵反攻,於15日3時組織94軍5師、13軍89師、92軍的56、142師、101軍的271、273師等7個師的兵力發動第一次反撲,從復興門、西便門、廣安門出動,一路以101軍3個師向解放軍126師駐地正面進、攻。先以蔣介石嫡系5、56、142、89師,在百餘門榴彈炮支援下,由2列裝甲車引導,沿鐵路兩側向解放軍124師正面紀家廟一帶陣地進攻,裝甲車直衝到解放軍前沿指揮部和372團指揮所門前,扼守著火車站的3個營被割成了3段。372團被分割後,各自堅守陣地,預備隊從敵側後進攻,打退了敵人。晨6時50分,敵人又組織了第二次猛攻,整師整團在裝甲車掩護下,又沖向解放軍陣地。葦窪陣地首先被2個連敵人突入,堅守在這裡的解放軍第1連衝殺4次,剩下二十人仍堅守陣地。372團7連班長姜新良率先8名戰士堅守制高點,打退國民黨數百人的八次進攻,繳獲機槍1挺,俘獲8人。

解放軍水口子守軍其先頭坦克擊毀,堵塞了其進攻道路,其餘坦克只好繞道進攻財神廟和跑馬場地,又被解放軍擊退。下午時30分,國民黨軍集中了6個師、一百門榴彈炮,加上坦克、裝甲車,沿鐵路線分南北兩路向解放軍陣地發動第三次猛攻。南路沿於家胡同、鄭王墳、老河身(現四合村東),向神堂、張家路口、紀家廟攻擊,進至沙帽園;北路由東西管頭向前後泥窪進攻,進至泥窪磚窯。正值雙方激戰之際,東北野戰軍11縱隊先頭師所部1個團,投入戰鬥;華北野戰軍第7縱隊與372團,協同防守豐臺火車站。隨後,其餘後續部隊相繼參戰。傍晚時分,擊退國民黨軍反攻,守住了豐臺。殲敵8000餘人,繳獲坦克106輛,裝甲汽車24輛,火車頭45個,火車皮501輛,各種炮75門,機槍225挺,步槍1667支,發及豐臺東西倉庫的大量武器、裝備、被服、糧食等。

影響結果

1949年1月解放軍實現對北平的四面合圍,北平國民黨守軍數次在廣安門地帶向外突圍,均被擊退。天津戰事結束後,傅作義接受和平改編建議。1日31日北平和平解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