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農民的生活很苦,基本上是靠天吃飯。每天雞打鳴就起床,天黑才回家,一年忙到頭,就盼著豐收。可是他們又怕豐收。過去農民有過農產品豐收不搞秋收的經歷,寧可讓農產品爛在地里,就是因為如果加上人工費、運輸費,那更賠大了,賣了莊稼還不如不賣。
農產品種植全憑農民自己的感覺是不行的,今年多了明年不種,來年少了後年全種,市場信息不對稱,指導不到位,其結果就是農民受傷害。北京向西320公里,是“中國馬鈴薯之鄉”烏蘭察布市。2011年,當地的土豆迎來了豐收,也迎來了“災難”。與此同時,土豆價格急轉直下,從每斤0.8至1.2元跌至0.4元甚至更低,不及2010年最低價的一半。實際上,烏蘭察布的土豆“豐收災”,只是我們多年來深陷其中的“菜貴傷市民,菜賤傷農民”怪圈的組成部分。之所以總是在其中循環往復,原因在於政府、市場和經營者沒有各歸其位。
原因
造成豐收災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渠道不暢,二是品種比較大路貨,三是農業產業化力度太小。
從短期看,原因在於渠道;從長遠看,原因在於品種;從根本看,在於產業化不足。根本出路在於產業化。
應對措施
當地政府能在全民興起投資土豆熱潮時及時預警,提供準確的市場信息和專家判斷,對土豆金融交易及時規範,那么“豐收災”並非注定要到來。如果當地種植者具備市場常識,同樣可以避免。
農產品豐收卻滯銷現象存在已久,是一個老大難問題。事實表明,農產品靠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經營,難以抵禦市場風險。只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才能從根本上杜絕農產品滯銷現象的發生。”
從政府的角度說,在“災難”發生後通過市場調劑減緩災情當然是應有之義,但最該做的還是事先的監管和預警。監管市場不是不相信市場,而是堅信市場。價格浮動是市場正常現象,經營者會根據價格引導趨利避害,選擇來年的投資方向。價格上漲過快時無須下猛藥打壓,價格下降時無須下猛藥刺激,市場就不會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