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青釉粉彩松竹梅紋竹節式筆筒

豆青釉粉彩松竹梅紋竹節式筆筒

這件豆青釉粉彩松竹梅紋竹節式筆筒含有“沐齋”和“陶鑄”應為唐英署款,為唐英作品。 中國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鎮官窯的瓷器製作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雍正六年秋(1728年)47年的唐英經過30多年的宮廷經歷,奉命兼任景德鎮督陶官。

豆青釉粉彩松竹梅紋竹節式筆筒,現藏於北京首都博物館,高10.8厘米,口徑寬5.9厘米,長8.7厘米,呈竹筒形。釉色青中閃綠,從器底向上凸雕一根青竹,近底部彩繪松樹和梅花,從而構成一幅“歲寒三友圖”。筆筒上寫有詩文“月縷無暇玉,風彈不調情”與“風過碧天搖鳳尾,雨余幽潤洛龍孫”,落款為“丙子仲夏沐齋制”,“丙子”為清乾隆二十一年。筆筒上還刻有“翰墨”、“陶鑄”、“賞心”、“芳銘”四款圖章。器底帶有紅彩“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這個筆筒採用雕、塑、繪等多種技法,造型別致,十分罕見。通過款式可以知道這件作品的主人是唐英。

豆青釉粉彩松竹梅紋竹節式筆筒豆青釉粉彩松竹梅紋竹節式筆筒

唐英(公元1682年-1756年)參與製作的瓷器署款有落款和閒章兩種分別。其中其所書四字款識有“蝸寄居士”、“陶成居士”、“蝸寄老人”、“沐齋居士”、“陶榷使者”、“陶成寶玩”等;三字款識有“督陶使”、“古柏堂”、“陶成堂”、“古泉堂”;兩字印章有“唐英”、“俊公”、“叔子”、“蝸寄”、“陶人”、“片月”、“玉峰”、“沐齋”、“居士”;單字印章有“陶”、“榷”、“鑄”、“翰”、“墨”、“鈞”等。這件豆青釉粉彩松竹梅紋竹節式筆筒含有“沐齋”和“陶鑄”應為唐英署款,為唐英作品。
中國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鎮官窯的瓷器製作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這一時期在御窯廠管理者的努力下出現了三個制瓷業的高峰,他們分別以鍍陶官郞廷極、年希堯和唐英的姓氏命名,這就是郎窯、年窯、唐窯。而這其中又以唐窯最為著名。
雍正六年秋(1728年)47年的唐英經過30多年的宮廷經歷,奉命兼任景德鎮督陶官。多年的宮廷經歷讓他對皇帝愛好了如指掌。唐英在景德鎮聚精會神地研究瓷器燒制技術,他與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作為一個朝廷官員,整整3年時間與窯工們同吃同住,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唐英因此完全掌握了瓷業生產的物料和火候,由一個官員轉變成瓷器工藝專家。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再次接替因為犯事而被革職的景德鎮督陶官年希堯,從此開啟了唐窯時代。
唐英擔任督陶官後不像其他官員那樣,只是代表朝廷向窯戶工匠們征索瓷器,而是把整個身心投入到制瓷事業中。乾隆八年唐英奉命將陶瓷製作的程式總結為二十道,並由宮廷畫家畫出,最後編成《陶冶圖說》。這本書對後世的瓷器製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唐英主持景德鎮御窯期間,新誕生的瓷器品種高達50多種,出現了仿生瓷、轎瓶等多種類型。乾隆年間的官窯也被人稱為“唐窯”,如今能看到落款式唐英的傳世瓷器有上海博物館的乾隆五年大花觚、國家博物館的乾隆六年花觚,這些都是唐英監造的瓷器精品。無論是瓷器的胎質、釉面、器形種類,還是工藝手法、彩繪裝飾都達到了清代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