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油[中藥]

豆油[中藥]
豆油[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豆油,中藥名。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inn.)Merr.的種子所榨取之脂肪油。全國各地廣泛栽培。具有潤腸通便,驅蟲解毒之功效。常用於腸蟲梗阻,大便秘結,疥癬。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種子所榨取之脂肪油。

性味

味辛、甘,性溫。

歸經

歸大腸經。

功效

潤腸通便,驅蟲解毒。

主治

腸蟲梗阻,大便秘結,疥癬。

用法用量

內服:燉溫,15-30g。外用:適量,塗搽;或調他藥敷。

採集加工

8-10月果實成熟後採收,曬乾,碾碎果殼,揀取黑色種子。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莖粗壯,直立,或上部近纏繞狀,上部多少具棱,密被褐色長硬毛。葉通常具3小葉;托葉寬卵形,漸尖,長3-7毫米,具脈紋,被黃色柔毛;葉柄長2-20厘米,幼嫩時散生疏柔毛或具棱並被長硬毛;小葉紙質,寬卵形,近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頂生一枚較大,長5-12厘米,寬2.5-8厘米,先端漸尖或近圓形,稀有鈍形,具小尖凸,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側生小葉較小,斜卵形,通常兩面散生糙毛或下面無毛;側脈每邊5條;小托葉鈹針形,長1-2毫米;小葉柄長1.5-4毫米,被黃褐色長硬毛。總狀花序短的少花,長的多花;總花梗長10-35毫米或更長,通常有5-8朵無柄、緊擠的花,植株下部的花有時單生或成對生於葉腋間;苞片披針形,長2-3毫米,被糙伏毛;小苞片披針形,長2-3毫米,被伏貼的剛毛;花萼長4-6毫米,密被長硬毛或糙伏毛,常深裂成二唇形,裂片5,披針形,上部2裂片常合生至中部以上,下部3裂片分離,均密被白色長柔毛,花紫色、淡紫色或白色,長4.5-8(-10)毫米,旗瓣倒卵狀近圓形,先端微凹並通常外反,基部具瓣柄,翼瓣蓖狀,基部狹,具瓣柄和耳,龍骨瓣斜倒卵形,具短瓣柄;雄蕊二體;子房基部有不發達的腺體,被毛。莢果肥大,長圓形,稍彎,下垂,黃綠色,長4-7.5厘米,寬8-15毫米,密被褐黃色長毛;種子2-5顆,橢圓形、近球形,卵圓形至長圓形,長約1厘米,寬約5-8毫米,種皮光滑,淡綠、黃、褐和黑色等多樣,因品種而異,種臍明顯,橢圓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全國各地廣泛栽培。

性狀鑑別

為黃棕色或淡黃色半透明的液體,油滑膩。氣清香,加熱時更明顯。在純乙醇中微溶,與乙醚、氯仿、石油醚能任意混合。相對密度為0.918-0.930。折光率為1.473-1.478。碘價為130-138。皂化價為190-195。酸價不大於3。

現代套用

治療腸梗阻。

相關論述

1、《綱目》:“塗瘡疥,解發䐈。”

2、《食物考》:“肥滑調食,厚胃益氣,潤腸解結。”

3、《隨息居飲食譜》:“潤燥,解毒,殺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