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西山區團結鎮,地處鎮西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25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市區30公里。東鄰富民縣,南鄰妥排村委會,西鄰朵畝村委會,北鄰富民縣。轄大谷律、小谷律等10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84戶,有鄉村人口1453人,其中農業人口 1412 人,勞動力 82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653人。
全村海拔 2100米,年平均氣溫 19 ℃,年降水量 1150 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1141 畝,人均耕地 0 .8畝,林地16355.4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2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2202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養殖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141畝(其中:田448畝,地 693 畝),人均耕地0 .8 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 等作物;擁有林地 16355.4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28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 .52 畝,主要種植蘋果、李子、桃、梨、花椒 等經濟林果;有鐵礦、砼礦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無路燈。全村有 384 戶通自來水,有 9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 23.7%)。有38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 369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96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6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22戶(分別占總數的94 %和 84%)。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23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11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41輛,拖拉機 3輛,機車19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712畝,有效灌溉率為62.4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669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7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9戶;。全村有1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0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3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6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1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3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5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97萬元,占總收入的17.5%;畜牧業收入 113萬元,占總收入的20.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453 頭,肉牛 19 頭,肉羊 854 頭);林業收入 45萬元,占總收入的8.1%;第二、三產業收入301 萬元,占總收入的54%。農民人均純收入 2202 元,農民收入以 種、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0.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261(占勞動力的32 %),在省內務工257人,到省外務工4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養殖,主要銷售往省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1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7.8%。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蔬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蔬菜、乾果產業。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 5000平方米,擁有教師 12人,在校學生130人,距離鎮中學3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10人,其中小學生130人,中學生80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 5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人文地理
是一個典型的彝、白族村。 是一個典型的彝、白族村。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帶後。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蔬菜及乾果業。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帶後。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蔬菜及乾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