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奏曲式
拼音:bianzouqushi英文:variationform
變奏曲是指主題及其一系列變化反覆,並按照統一的藝術構思而組成的樂曲。“變奏”一詞,源出拉丁語variatio,原義是變化,意即主題的演變。從古老的固定低音變奏曲到近代的裝飾變奏曲和自由變奏曲,所用的變奏手法各不相同。作曲家可新創主題,也可借用現成曲調。然後保持主題的基本骨架而加以自由發揮。手法有裝飾變奏、對應變奏、曲調變奏、音型變奏、卡農變奏、和聲變奏、特性變奏等。
另外,還可以在拍子、速度、調性等方面加以變化而成一段變奏。變奏少則數段。多則數十段。變奏曲可作為獨立的作品,也可作為大型作品的一個樂章。
是最古老的曲式之一,它的起源與民間音樂有密切聯繫。當分節歌及其器樂伴奏部分每次反覆,並將鏇律作某種程度的變奏發展時,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變奏曲。這種手法至今在民間音樂中依然盛行。15世紀佛蘭德樂派作曲家開始使用固定歌調創作復調作品。
綜述
變奏曲式樂曲形式之一,是按照一定的藝術構思和結構原則組合而成的一種樂曲結構形式。採用同一主題材料,根據樂曲的發展要求而加以變化重複,形成主題——變奏1——變奏2——變奏3——變奏4的曲式結構。主題可以是作曲家自創的,
也可以是其他作曲家作品中的主題,或是以民間音樂作為主題素材。
主題內容
第一部分主題,是全曲音樂形象的基礎,其它各部分都是這一音樂形象的進一步發展。民族民間音樂和說唱音樂中用得較多。如笛子曲《喜相逢》、琵琶曲《夕陽簫鼓》以及民族器樂合奏曲《十六板》等都屬於這種曲式結構。變奏曲式也常用以寫成獨立的器樂曲或用於奏鳴曲、交響曲等大型樂曲中,其變奏的次數並無限制,少則四、五次,多則數十次。如貝多芬《C小調32次變奏曲》比較著名。
變奏要素
變奏曲式是最古老的曲式之一,分節歌及其器樂伴奏部分的每次反覆,可謂變奏之雛形。經過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作曲家們的發展與完善,創造了多種多樣的變奏方式,形成了固定低音變奏曲、裝飾變奏曲、自由變奏曲等幾種主要變奏曲類型,它們的產生是以變奏的要素——主題的鏇律、和聲、織體、結構為出發點。該曲式可獨立存在,也可作為套曲曲式中某一樂章的曲式。著名的變奏曲有勃拉姆斯的《海頓主題變奏曲》等、埃爾加的《“謎”變奏曲》、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等,均是運用變奏曲式創作的傑出代表作。
擴展閱讀
《音樂知識詞典》(西北師範學院高天康編1981年10月第1版)
所屬分類
曲式學作曲技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