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衛艇

護衛艇

護衛艇,即Coastal escort或Patrol boat。是指海軍艦艇中,護衛艦以下一級的水面作戰艦,噸位數可從數十噸到數百噸不等,功能視設計具體情況而定,可能用於掃雷、反潛、飛彈或魚雷突襲、近岸巡邏、巡河、情報蒐集、緝私、救援等多種功能。

簡介

(圖)9337型號-護衛艇9337型號-護衛艇

護衛艇以飛彈和小口徑艦炮為武器,用於海岸巡邏、護航的小型水面艦艇。又叫炮艇、巡邏艇。艇上裝備的主要武器有37-76毫米單管或雙管艦炮1-2座,機槍數挺,以及深水炸彈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護衛艇的排水量為25-100噸,航速約25節。現代護衛艇,排水量有的達到500噸,水翼護衛艇的航速可達到50節,裝備有速射自動炮、深水炸彈、聲納、雷達、紅外探測儀等先進設備。

護衛艇排水量數十噸至500噸,多數不超過300噸。最大航速15~45節(水翼護衛艇可達50節左右),續航力600~2000海里。自給力3~7晝夜,3~4級海況下能有效使用武器,4~6級海況下能安全航行。具有任意相鄰兩艙破損進水不沉的性能。武器有37~76毫米單管或雙管艦炮1~2座,機槍數挺,艦艦飛彈2~4枚,以及深水炸彈等。裝有火控系統或綜合武器控制系統。動力裝置大多為柴油機,也有採用燃氣輪機或柴——燃聯合動力裝置的。艇型有排水型、圓舭型、深V型和水翼型等。船體多為焊接鋼結構,部分採用鋁合金結構。還裝有通信設備和導航雷達等。護衛艇體積小,速度快,機動靈活,有較強的火力。但續航力小,適航性差,防護力弱。

護衛艇以小口徑艦炮或飛彈為主要武器,用於近岸海區巡邏、護航、護漁的小型水面戰鬥艇只。亦稱炮艇或巡邏艇。排水量數十噸至500噸,航速10~45節,水翼巡邏艇可達50節。裝備有37~76毫米單管或雙管艦炮1~2座,機槍數挺,艦艦飛彈2~4枚,以及深水炸彈等武器。

護衛艇是出現較早的一種戰鬥艦艇。中國清末海軍就裝備有炮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海軍為對付德國潛艇,保護本國港口、錨地和商船隊的安全,首先有英國繼之有美國加緊發展巡邏艇,共造1000餘艘。這些巡邏艇為木質艇體,排水量42~75噸,航速17~19節,裝備有20~37毫米艦炮1~2座,機槍數挺和6~8枚深水炸彈等武器。其他海軍國家也建造了類似的巡邏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護衛艇的排水量為25~100噸,航速25節,武器有20~57毫米艦炮1~2座,機槍數挺,深水炸彈30枚。

戰後,許多國家仍保留有護衛艇,艇體結構、動力裝置、武器和電子設備等都得到改進。蘇聯的“牛虻”級巡邏艇,排水量210噸,航速36節,裝備有76毫米單管全自動艦炮1座,“頓河”Ⅱ導航雷達和炮瞄雷達各一部。

歷史起源

(圖)中國人民解放軍專用護衛艇-711護衛艇中國人民解放軍專用護衛艇-711護衛艇

19世紀後期,魚雷的問世使海戰全靠火炮相搏的局面被打破,能發射魚雷的小艇也可擊沉大艦。不過魚雷快艇也存在防護力薄弱、遠航難和靠近敵船不易等天生弱點,因而在世界海戰史上戰績很小。50年代初解放軍確定以小艇打大艦時,曾有兩種構想:一是用魚雷艇利用夜暗或白天放煙幕高速接近大艦,二是以高速護衛艇打先鋒壓制敵艦的速射炮,掩護魚雷艇逼近攻擊。為此,中國引進了蘇聯P-6型魚雷艇(分別為15和30噸)並仿製了上百艘,此外還自製了53甲、55甲型巡邏護衛艇和“上海”級高速護衛艇(其排水量均在百噸以下)數百艘。在東南沿海的海戰中,解放軍小艇用“以小吃大,以多打少”戰術,共擊沉國民黨軍千噸級以上戰艦3艘,900噸級戰艦1艘,400噸級艦艇4艘。。不過這些小艇活動半徑只有幾十公里,風浪超過五六級又不能出海。後來現代海軍技術特別是雷達、夜視器材不斷發展,小艇想隱蔽快速接近大艦就變得更為困難:六七十年代以後世界上的絕大多數魚雷艇就都相繼退出了現役,護衛艇也多改用於近海巡邏。

50年代後飛航式飛彈運用於艦艇,為海軍戰術出現一個新飛躍創造了物質條件,小艇就此能夠在視距之外用飛彈打大艦。美國一向在遠洋作戰而不重視發展耐航性差的小艇,重視近海防禦的蘇聯最早研製出“黃蜂”系列飛彈快艇,並於1959年向中國提供了技術資料和設備器材。翌年蘇聯撤退專家,中國通過自行研究和仿製,解決了低合金船體鋼材、大功率柴油機、上游一號反艦飛彈和全自動30毫米艦炮等難題,於1963年下水了021型飛彈快艇。其標準排水量170噸,所載飛彈射程35公里,命中1枚便可摧毀3000噸級的軍艦。

進入70年代後,該型飛彈快艇全部實現國產化並投入批量生產,同時還縮小尺寸製造了排水量79噸的024型飛彈艇。這兩型艇總共建造幾百艘,除成為中國水面作戰主力,又出口到不少亞非國家。不過這些飛彈艇的雷達電子設備落後,常出現捕捉目標困難,加上適航性差難以馳騁遠海。1974年在距海南島400多公里外的西沙發生海戰時,解放軍海軍的飛彈快艇便無法前往,只能靠400噸級的獵潛艇以艦炮的老方式作戰。

主要區別

(圖)中國現代護衛艇中國現代護衛艇

護衛艇和護衛艦是同一個概念嗎?

不是的。 首先艦,艇就不屬於同一個範疇。護衛艦是以水中武器、艦炮、飛彈為主要武器的輕型軍艦。主要擔負反潛、護航以及偵察、警戒、巡邏、布雷和支援登入作戰等任務。又稱為護航艦。初期的護衛艦排水量為240噸~400噸,裝備艦炮主要是為了對付潛艇。有時,甚至使用艦體去衝撞敵方潛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護衛艦滿載排水量為800噸~1300噸,航速12節~20節,以深水炸彈和魚雷、水雷為主要武器,並裝備了聲納和雷達、炮和高射炮。護衛艦可參加海戰和兩棲登入作戰。20世紀70年代以來,護衛艦裝備了各種飛彈,大大提高了防空反艦能力。現代護衛艦滿載排水量達2000噸~4000噸,航速30節~35節,續航能力500海里~600海里,採取封閉式結構,具備“五防”能力,裝備武器全面。還配備有多種類型雷達、聲納和自動化指揮系統、武器控制系統,以及及艦載直升機,擔負遠程反潛警戒、飛彈中繼制導等任務。

護衛艦是一種古老的艦種,早在16世紀時,人們就把一種三桅武裝帆船稱為護衛艦。到本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由於德國潛艇肆行海上,對協約國艦艇威脅極大,為了保護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協約國一方開始大量建造護衛艦。當時最大的護衛艦的排水量已達1000噸,航速達16節,具有遠洋作戰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潛艇故技重演,採用“狼群”戰術打擊同盟國的艦船,損失很大。作為對應策略,同盟國又開始大量建造護衛艦,整個戰爭期間共建造了多達2000艘的護衛艦。排水量達1500多噸,航速提高到18—20節,護航中的防空、防潛能力都有較大的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護衛艦除為大型艦艇護航外,主要用於近海警戒巡邏或護漁護航,艦上裝備也逐漸現代化。70年代後,飛彈和直升機開始裝備上艦,出現了飛彈護衛艦等新的概念。現代護衛艦已經是一種能夠在遠洋機動作戰的中型艦艇,滿載排水量一般為2000—4000噸,航速30—35節,續航力4000—7500海里。已成為噸位在600噸以上各類艦種中數量最多的一種艦艇。

護衛艦是以執行海上警戒、護衛為主要作戰任務的一種中小型水面戰鬥艦艇,多用於近海沿海地區的海上防衛,並為商船和後勤編隊護航,同時也可參與水面艦艇編隊的協防、警戒,因而被稱為“海上保護神”。從當今護衛艦的發展現狀看,小型護衛艦(滿載排水量在2000 噸以下)仍在各國海軍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海軍中起著骨幹作用。小型護衛艦由於噸位有限,續航力小,因此主要用於近海和沿海地區作戰。用途相對專一,武器裝備以火炮為主,根據反潛、反艦和防空需要,一般只配備一種飛彈。大型護衛艦(滿載排水量2000~4000 噸)主要在傳統海軍強國中發展、建造。許多現代化的大型護衛艦滿載排水量都已超過4000 噸,武器裝備強大,一般配有對艦和防空兩種飛彈,並多搭載直升機。主要用海上艦艇編隊的防空、反潛協同作戰,同時也可單艦完成各種攻擊和防衛作戰任務。而護衛艇並不是一個正式的稱呼。

發展歷程

(圖)飛彈護衛艦飛彈護衛艦

護衛艇是出現較早的一種戰鬥艦艇。中國清末海軍就裝備有炮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海軍為對付德國潛艇,保護本國港口、錨地和商船隊的安全,英國和美國相繼發展巡邏艇,共造1000餘艘。這些巡邏艇為木質船體,排水量42~75噸,航速17~19節,裝備有20~37毫米艦炮1~2座,機槍數挺和6~8枚深水炸彈等武器。其他國家海軍也建造了類似的巡邏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護衛艇的排水量為25~100噸,航速25節,武器有20~57毫米艦炮1~2座,機槍數挺,深水炸彈30枚。戰後,許多國家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仍繼續建造護衛艇,艇型、船體結構、動力裝置、武器和電子設備等都得到改進。

美國“旗桿”級水翼炮艇,滿載排水量568噸,採用全浸式水翼,由自動駕駛儀控制和操作,可以收放。翼航時,用1台2647千瓦(3600馬力)的燃氣輪機,採用直角傳動帶動調距螺鏇槳,最大航速51節;排水航行時,用2台柴油機帶動噴水泵進行噴水推進,巡航速度大於7節。翼航40節時,續航力560海里。武器有40毫米艦炮1座、81毫米無后座力炮1座、雙管20毫米艦炮2座。可在4~5級海況下翼航,4級海況下能使用武器。該級艇具有良好的適航性,但造價高、技術複雜。

土耳其“薩爾33”型高速巡邏艇,滿載排水量170噸,採用3台柴油機,總功率8824千瓦(12000馬力),最大航速40節,持續航速37節。此型艇為多用途型艇,可根據任務需求裝備成炮艇或飛彈護衛艇。採用深V型艇型,具有良好的適航性。

法國PR72級護衛艇,可根據需要裝備成炮艇,稱M型;或裝備成飛彈護衛艇,稱P型。M型炮艇,武器有單管76毫米艦炮、雙管40毫米艦炮各1座,20毫米自動炮2座。P型飛彈護衛艇,除保持炮艇各種火炮外,還裝有“飛魚”型艦艦飛彈發射裝置4座,火炮和飛彈採用綜合武器控制系統。艇型為圓舭型。主機採用4台高速柴油機驅動4個可調距螺鏇槳,或採用兩台柴油機和一台燃氣輪機聯合動力裝置,最大航速可達38.5節。16節航速時,續航力可達2500海里。裝有全套高頻、甚高頻、超高頻通信設備和導航雷達。

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研製了“53甲”和“55甲”型巡邏艇;60年代初,又研製了“62”型護衛艇。其改進型,正常排水量135噸,最大航速28節,續航力750海里,裝有雙管37毫米艦炮和雙管25毫米艦炮各2座。80年代,又建成飛彈護衛艇,滿載排水量430~520噸,最大航速32節。裝備有艦艦飛彈4~6枚、雙管37毫米艦炮2座、雙管14.5毫米機槍2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護衛艇部隊在打破敵人封鎖、收復被占島嶼、保衛近岸海域安全,以及平時執行巡邏、警戒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在萬山群島戰役、“八六”海戰崇武以東海戰等多次海戰中取得顯著戰果。

技術改進

(圖)護衛艦海員演習中護衛艦海員演習中

香港駐軍碼頭上的“紅箭”級飛彈艇體態小巧,貌不驚人,其所載武器的攻擊威力卻不低於一艘中型護衛艦或輕型驅逐艦。它下水時的總體技術已達到國際上90年代初期的先進水平。這十多年間改進工作也一直在進行中。

同中國前兩代飛彈快艇相比,“紅箭”級飛彈艇的排水量有了很大提升,其艇員配備47人,艇長65.4米,寬8.4米,吃水4米,正常排水量465噸,滿載排水量為540噸,最大航速34節。按照世界海軍通行的以500噸位來劃分“艦”與“艇”的標準,它已處在小型飛彈攻擊艦的門檻上。此艇排水量的增加大大增強了適航性,續航力也提升到了’800海里/30節、2000海里/18節,在一般氣候條件下可以遠航南沙海域。該艇船體的增大,又為日後進行現代化改進提供了必要的空間條件,艇員的生活工作環境也得到改善。此前中國的作戰艇只有風扇沒有空調,在有半年酷熱期的華南再遇陽光暴曬,艇內更是如同蒸籠,彈藥倉出現高溫後只有靠不斷潑水防止引爆。“紅箭”級內安裝了空調設備,這對維護艇員的身體狀況和保障安全都有重要作用。

從外表看,“紅箭”飛彈艇採用的是常規排水艇型,艦首外飄,方尾結構,水線下裝有減搖鰭,這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其航行的穩定性,可在風浪較大的條件下為艇載武器及人員提供穩定的發射及活動平台。該艇採用了全封閉設計,可在核、生、化條件下作戰,也可使空調更好發揮效果。該艇機艙實現了遠程遙控監測,提高了自動化程度,其柴油機的煙囪並沒有設定在艇體表面,而是巧妙地設計在艇體水線以上的兩側。這樣不僅使排出的高溫廢氣可利用艇高速航行時所產生的水霧來降溫,也能使艇體上層建築設計比較新穎, “紅箭”級飛彈艇雖不是一型真正的隱身戰艇,在雷達探測下卻還具有一定的隱身性能,至少能大大縮短被發現的距離。

飛彈艇的威力,主要在於其所載飛彈系統。“紅箭”級飛彈艇在艇體中後部兩側各布置了1座呈品字形的三聯裝艦對艦飛彈發射架,入港時配備的飛彈為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二代亞音速艦艦飛彈“鷹擊”一8的改進型“鷹擊”-8A,其彈長6.25米,彈徑0.36米,翼展1.88米,最大發射重量857公斤。飛行速度為0.9馬赫,射程可達85公里。這種飛彈已經外銷到泰國、巴基斯坦等多個國家,據反映其性能超過英阿馬島(英稱福克蘭群島)中最出風頭的法國“飛魚”反艦飛彈。當然,想打中視距外的遠程目標,雷達探測引導又是關鍵。

(圖)現代高科技護衛艦現代高科技護衛艦

從“紅箭”級飛彈艇的外表看,裝備的雷達及電子設備並不很多,但大多是90年代以後研製的新型裝備,不僅體積小、性能先進,而且可靠性、探測性能及抗干擾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這使“紅箭”級除具備較強的對海探測能力外,還有很強的對空探測及電子戰能力。其艦橋上方所裝的343型火控雷達對海最大作用距離為80公里,正常跟蹤距離為65公里,艇載飛彈可在這個距離內自主攻擊敵水面艦艇,發射的全程可由雷達進行引導。如果超過這個距離,就需要由其它平台(如艦載直升機、偵察機等)指示目標。由於有這種搜尋和引導能力,該艇同數千噸或上

萬噸的大艦對戰時只要能有效發現和鎖定目標,便可一舉發射6枚反艦飛彈,命中一兩枚便可讓對手失去戰鬥力甚至沉沒。

由於“紅箭”級畢竟算是“艇”而非艦,自身結構和防護能力並不強,自衛武器主要有兩種火炮:一種是裝在艇首的1座76A型雙37毫米自動艦炮;另一種是位於艇尾呈縱列布置的2座69A式雙30毫米自動艦炮。這兩型炮均可高速密集發射,以攔截低空的飛機或巡航飛彈,也可打擊來襲小艇。該艇還可裝配輕型的防空飛彈,以加強抗突襲能力。不過從總體上看,飛彈艇體積小、抗打擊力弱,主要防護方式還是靠隱蔽和機動。

同過去的中國艦艇相比,“紅箭”級飛彈艇問世反映軍工部門在改革開放後的巨大進步,特別是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自主科研相結合,大大縮小了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該型艇生產時又採取了向船舶部門招標的方式,改變了國家指令性模式,使採購成本相對較低,並在競爭機制下增強了生產積極性,為中國海軍的艦艇研製開闢了一條新路。

重大影響

(圖)護衛艦失事戰艦護衛艦失事戰艦傷員

當年中國海軍以發展飛彈艇作為水面戰主力,主要構想便是以相對弱勢的力量對抗美國這種有絕對海空優勢的強敵,想發展大艦進行平衡對抗根本不可能。以小艇在近海作戰,既有可能摧毀大型艦隻,其造價低廉也可大量製造,戰時有損失也不太痛心。目前中國海軍雖然建造一些數千噸的驅逐艦、護衛艦,大大提高了遠海作戰能力,不過仍遠比不上美國這樣的強手。美國(還可能聯合日本)一旦介入台海衝突,中方的大艦仍難以相敵。以飛彈艇以小搏大的不對稱作戰方式仍是中國海軍的重要戰法。台灣距大陸只有140-200公里,以“紅箭”級飛彈艇的近千公里活動半徑可覆蓋全島周邊海域,能有效擔負封鎖和打援任務。

為了提升飛彈艇的遠海攻擊力,中國軍工部門已經研製出一種有隱形外形的雙船體22級新艇,對“紅箭”級的改進也在繼續進行中。由於該艇是一種不錯的搭載平台,只要電子信息設備和飛彈、火炮予以更新後,很長時間仍不會落後於國際潮流。90年代末期問世的該級第五艘艇(舷號為774)便去掉了艇首原有的雙37毫米自動炮,改裝了1門俄制AK-176M型76毫米口徑的單管自動艦炮。其最大射速為120發/分,對海最大射程為15.5公里,對空最大射程為9000米O該炮火力密集、射程遠、殺傷力大,既可對海又可對空,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原有艦炮對海火力不足的弱點。

在飛彈艇上加強火炮,按一般思路會認為意義不大,不過考慮到今後在南中國海保護所屬島嶼及海洋資源時要經常面對外國中小型巡邏艇及飛彈艇,而在非大戰的狀態下不能輕易發射飛彈,近距離與小艇對峙和交火仍主要靠艦炮。“紅箭”級上原來的37毫米口徑炮的彈頭重不足1公斤,殺傷威力對付百噸級艇都嫌不足。換上彈頭重6公斤的76毫米炮,該艇到南海巡邏並遇到低烈度摩擦和衝突時便可遊刃有餘。對“紅箭”飛彈艇的火炮改進,也說明中國海軍未來的作戰考慮日益多樣性。

面對信息化戰爭的新形勢,對“紅箭”級飛彈艇最重要的改進,還是改進搜尋追蹤目標和精確引導打擊的能力,為此要換裝新型雷達、數據接收系統和更新飛彈。未來強手之間的海戰如同捉迷藏,及時發現目標並進行不間斷的追蹤定位和引導打擊,是克敵制勝的關鍵。恰恰在於有全球精確定位系統和對任何一點的攻擊能力。“紅箭”級飛彈艇要在今後發揮威力,僅靠自身雷達追蹤顯然已不夠,必須同衛星無人機等監視裝備相結合。例如中國研製射程100多公里的新型攻艦飛彈裝備該艇後,它只要在大陸海岸邊游弋,衛星或偵察機發現台灣港口出現目標後及時以數據鏈傳輸,然後就可發射飛彈攻擊。

台灣軍方也看到飛彈艇在台灣海峽作戰的威力,也在發展“光華”級飛彈艇,不過其多數性能尚不及“紅箭”。今後台海若發生大戰,大陸和台灣都可能出現小艇打大艦的比拼,介入的強敵又會著眼於大艦防小艇。中國周邊其它海域或發生衝突,也會有飛彈艇亮相。從“紅箭”級飛彈艇身上,也可看出中國海軍今後發展方向的一個略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