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名
簡介
護國運動中組織的討伐袁世凱的軍隊。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活動遭到全國人民反對,11月,在北京處於袁世凱監督之下的原雲南都督蔡鍔出逃,轉道日本於12月返回雲南。12月25日,蔡鍔在雲南發起討袁護國運動,組織護國軍,與唐繼堯、李烈鈞聯名宣布雲南獨立,並率軍向北、向東進攻。次年形成全國規模的反袁鬥爭。1916年6月,袁世凱病死,護國軍遂撤消。
軍隊名稱由來
1915年12月25日,雲南“以一隅而為天下先”,毅然舉起了反對袁世凱稱帝復辟的義旗,旋即組織“護國軍”出師討袁。對於“護國軍”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一說蔡鍔在北京護國寺街棉花胡同的住宅被袁世凱派人搜查,故反袁之師,遂以其地而名;一說雲南軍隊將領起義前歃血誓盟的地點在昆明護國寺,故就地命名。其實這些說法多出自當時小報的附會杜撰,如後一說法,遍查當時昆明廟宇,並無護國寺之名。
北京《民國新報》1916年11月3日至11日登載護國起義重要當事人之一的呂天民所撰《雲南舉義實錄》中提出,“護國軍”這一名稱是由他提出來的。
雲南起義時,一些人曾傾向“共和軍”和“討逆軍”的名稱。後來李曰垓提出,袁世凱稱帝是以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為背景的,袁若失敗,牽連對日作戰也未可知。於是一致同意採納呂天民擬議的名稱,統一改稱“護國軍”。從此,“護國軍”之名,即載入史冊。
發展
1915年9月中旬至11月上旬舉行的討袁三次秘密會議上,以羅佩金、鄧泰中、楊蓁等人為代表的一批激烈反袁的中下級軍官就已擬定了反袁軍事計畫。
由羅佩金提出的這個作戰計畫的方案是:“以滇軍一、二師編為一軍,軍分為三個梯團,借剿匪為名,將第一梯團運動至四川敘州(今宜賓)附近;第二梯團運動至瀘州附近;第三梯團運動至重慶方面。出其不意,一舉而占敘、瀘、渝。
三鎮既克,四川既全在掌握,然後宣布雲南獨立,反對帝制。別譴第三師幫助貴州獨立,出師湖南沅晃,謀會師武漢。並決定唐繼堯坐鎮昆明,羅佩金為第一軍軍長,殷承瓛為參謀長,出川。又以鄧泰中為第一梯團第一支隊長,楊蓁為第二支隊長,假名開往鎮雄剿匪,先行往川邊方向移動。
討伐雲南
雲南護國軍的基礎是清末的雲南新軍(即滇軍),其訓練是按照日本陸軍的訓練規程進行的,並經歷了1911年辛亥革命的洗禮。雖然這是一支比較精銳和具有革命精神的軍隊,但絕對數量是比較小的。要以僅有兩師一旅,兵力約兩萬人的滇軍,與擁有直屬陸軍12個師,兵力在二十五萬人以上,並擁有海軍的北洋軍相抗衡,其軍事力量對比,是相當懸殊的。
護國軍為了推翻袁世凱軍事獨裁政權,粉碎“洪憲”帝制,必須首先擴大和加強軍事力量。於是,護國軍總部和雲南都督府,陸續調集分駐各地的滇軍組成護國軍,分別開赴前線,同時實行緊急擴軍。護國軍根據三路進軍計畫,決定在護國第一軍之外,再組建兩個軍,以蔡鍔為第一軍總司令,率領主力部隊,進軍四川;以李烈鈞為第二軍總司令,率軍出兩廣;唐繼堯兼任第三軍總司令,坐鎮後方,策應前線。另組織以黃毓成為司令的挺進軍相機行動。以蔡鍔為總司令,羅佩金為參謀長的第一軍,在昆明八省會館設立司令部,由參謀、副官、秘書、軍需、軍械、軍法、軍醫、財務等八個處組成,並直轄炮兵大隊、警衛大隊、騎兵連、憲兵中隊等部。
護國第一軍無軍費不能開拔,由羅佩金將其原借得的公款十一萬元,轉借給了第一軍作為開拔費,這也是護國第一軍以後隨軍的“護國銀行”的基金。接著,護國軍擴編工作正式開始。最初確定護國第一軍由三個梯團(相當於旅,當時滇軍的軍制,在行軍作戰時,旅改為梯團,團改為支隊)組成,每梯團轄兩個支隊。決定將已向滇邊移動的滇軍步兵第一、第七兩團,編為護國第一軍第一梯團,任命劉雲峰為梯團長,以原任步兵一團團長鄧泰中和步兵七團團長楊蓁,分任第一、第二支隊長。又任命趙又新為第一軍第二梯團團長,統轄第三、第四兩個支隊,以董鴻勛和何海清分任第三、第四支隊長。至於護國第一軍的第三梯團,以及要組建的護國第二軍、第三軍和挺進軍等部,由哪些部隊組成,頗費周折。唐繼堯考慮到留守和建立他所直轄的第三軍,以及挺進軍的需要,不能照原議定計畫,把滇軍主力全部編入護國第一軍。蔡鍔考慮到重點突破四川的需要,作為進軍四川的護國軍主力部隊,必須保證有三個梯團的精銳主力軍。
但無兵可調,第三梯團不能迅速組成,設在昆明八省會館的第一軍司令部,遲遲不能出發。以李烈鈞為總司令的護國第二軍,也沒有部隊可以組成。僅有兩師兵力的滇軍,完全不足以適應護國軍三路出師計畫及整個護國戰爭的需要。於是,雲南都督府立即進行了緊張的招兵擴軍工作。雲南都督府在省城昆明設立了“徵兵事物所”,委任馬為麟任所長,調集大批徵兵人員,分赴雲南各縣招募新兵。除首先徵集以前的退伍官兵外,還從農村招募了大批青壯年農民入伍,迅速新編了二十個步兵團,炮兵和騎兵各一團,警衛軍兩團,使護國軍總數達到步兵二十八個團,炮兵和騎兵各兩團,警衛軍四個團,總計三十六個團及若干獨立連隊。
護國軍在出師之前,於1916年元旦,由雲南都督唐繼堯和第一軍總司令蔡鍔率領,在昆明舉行了隆重的誓師大會,其誓文莊嚴宣布:“袁逆世凱,謀叛民國、復興帝制,本都督服役於民國,作鎮滇疆,痛國家之將沉,恨獨夫之不翦。爰舉義旅,恭行天罰…… 誓清中原。護國軍各部陸續編成,經過動員和誓師之後,分別出發,開赴前線。除第一軍第一梯團在雲南起義之前已分批向四川開拔之外,蔡鍔率領護國第一軍第二、三梯團於1916年1月10日,以第三支隊董鴻勛為先鋒出發,第一軍司令部於1月14日離開昆明,經宣威、威寧、畢節,向瀘州進軍。李烈鈞率領的護國第二軍,至2月20日才由昆明出發,進軍滇桂邊境。此時已是護國雲南起義之後將近兩個月了。
影響
護國軍運動標誌著民國成立以後,南北分裂的開始。袁世凱本來是擁有中華民國法統的大總統,但是因為其稱帝野心,引致眾叛親離。南方各省軍人以軍事實力反抗北京政權,但中央已無力制服。
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再無足以號令全國的強人政治人物。之後原北洋系軍閥互相開戰,孫中山亦到廣州護法,另立軍政府。分裂局面要到十多年後,經歷北伐、蔣桂戰爭、中原大戰等多場內戰,到最後蔣中正在抗戰前鞏固其權力,才大致得以改變。
組織者
蔡鍔,梁啓超、譚嗣同的時務學堂弟子,畢業於日本東京陸軍士官學校。與同學蔣方震、張孝準,同被稱為“中國士官三傑”。護國運動,曾是蔡鍔與其師梁啓超密謀定策的,二人約定,蔡鍔赴雲南廣納舊部,武力北伐;梁以筆戰,攜進步黨(當時與國民黨勢力相當)在京滬間活動,遙相呼應。事成之後,功成身退,不戀勳爵。
唐繼堯,雲南本地人,晚清秀才出身,畢業於東京陸軍士官學校。滇系軍閥的代表人物,蔡鍔1913年主動辭去雲南都督後,他逐漸掌握實權,成為地方實力派。
李烈鈞,江西人,父輩曾參加太平天國運動,畢業於日本東京陸軍士官學校。與黃興相熟,並經黃興介紹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曾領導國民黨“二次革命”中的江西戰事。失敗後,逃亡海外。
三人雖是同窗,且都曾在雲南陸軍界共事,但是出身不同,政治傾向不同,個人觀念不同。三人合作,實為形勢逼迫下,地方實力派、進步黨、國民黨三股政治勢力的匯流。但三人的這些不同點也將對整個護國運動甚至其後的國內政治格局產生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