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性語言

議論性語言

議論性語言是語言的一種,是為議論而使用的語言。議論性語言是議論的形式,議論是議論性語言的內容。它的主要特點是鮮明的指向性。議論性語言套用比較廣泛,但從學習角度來看,現狀不容樂觀,原因是多方面的。

定義

議論性語言就是為議論而使用的語言。議論是運用邏輯推理和證明來闡述自己觀點的一種寫作方法。議論用通俗的語言,講明道理。議論性語言是議論的形式,議論是議論性語言的內容。

特點

一般特點

議論性語言作為語言的一種,自然要有語言的一般特點:準確性、簡煉性、生動性、通俗性。

主要特點

議論性語言要有鮮明的指向性,這是它的主要特點,是由它的內容所決定的。議論成敗的關鍵在於作者對觀點的闡述和證明;不能證明或證明不力,觀點就會倒伏。正確地闡述和證明觀點,除了使用恰當的論證方法以外,主要就看作者的語言功力了。議論對語言的最基本要求是“極強的針對性”,或者說是“鮮明的指向性”。具體來講,就是作者敘述事實和分析論證的言語,必須緊緊圍繞文章的“中心”,不枝不蔓,稍有偏離,即會影響文章的說服力。

套用

舉例

議論文闡釋觀點,離不開講道理,離不開議論性語言,但議論性語言不是板起面孔空洞的說理,不是乾巴巴的語言。請看下面以“時間”為話題的兩個議論文說理文段。

文段1:時間是公正的,如果你充分利用了時間,你就會有所收穫;如果你浪費了時間,你就會兩手空空,後悔一生。

文段2:時間是一把雙刃劍,既獎勵勤奮者,又懲罰懶惰者。時間是天使也是魔鬼,它為耕耘者留下豐收的田野,為懶惰者留下荒蕪的戈壁;它贈給跋涉者以醉人的花香,也會把投機者引入絕望的沼澤。

兩相比較,你就會發現:文段1的道理是說清楚了,但如同風乾了的蜜桔,乾癟無味,內容空泛,缺乏說服力和感染力。而文段2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把抽象的“時間”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說理精闢透徹,語言也顯得文采飛揚。由此可見,議論語言也需要形象生動,形象生動的語言更有助於說理。

方法

一、 運用“列舉具象”的形式,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感的形象。

不少議論文提供的話題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如果以抽象解釋抽象,不僅不易於操作,而且枯燥乏味,往往越解釋讓人越難以理解概念的內涵。此時,如果運用列舉具體事例或列舉具體意象的形式加以闡釋,不僅能有效揭示概念的內涵,還能使語言形象生動,富有文采。

如解釋“誠信”這一抽象化的概念,我們可以採用列舉意象的形式,賦予它形象的感受:

誠信,是一月的飄雪、三月的春風、五月的花海、七月的驕陽、九月的紅楓,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每一個理智的社會人應該接受和珍惜的,感恩誠信,尊重誠信!

作者用“飄雪”、“春風”、“花海”、“驕陽”、“紅楓”等幾個意象,運用比喻修辭,分別揭示了誠信這種美德的純潔、溫馨、美好、熱烈、珍貴等特徵,顯得形象生動。這樣的語言用在文章的開頭或者結尾處,可使文章顯得文思飛揚,平添幾分魅力。

二、 充實具體內容,充分利用名言警句的價值。

名言警句含蓄雋永,富含哲理,往往有警策人心的作用,引用名言警句來論證或總結自己的觀點,可以使文章增強說理的力度,增添文章的厚重感。但是,在引用名言警句之後的具體分析及引申中,如果不能充實具體內容,不作生動形象的闡發,而只是生硬地、機械地將其拉向自己要論證的觀點,那樣既不能充分利用名言警句的價值,又會造成名句與觀點之間油水分離。因此,引用名言警句以後,分析引申的議論語言也應該充實具體,這樣才能讓它更有效地為論證中心觀點服務。

比如一篇關於“自立”的作文,有這樣一段文字:

德國的布萊希特說過:“不管我們踩著什麼樣的高蹺,沒有自己的腳是不行的。”這說明一個人不能永遠依賴他人生活,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如果一味依靠他人,你將一無所有。

這段話引用名言論證是值得肯定的,但對名言的引申卻翻來覆去說一個意思,不妨將名言之中概括含蓄的語句加以具體闡發,將上面的文段修改如下:

德國的布萊希特說過:“不管我們踩著什麼樣的高蹺,沒有自己的腳是不行的。”也許你有富裕的家境,也許你有身在仕途的父母,也許你有父母已為你鋪就人生坦途,這些用金錢、地位和寵愛做成的“高蹺”會使你在人生之路上昂然闊步且四平八穩,可一旦“高蹺”倒了,你便會重重地摔倒在地,除了落得個鼻青臉腫外一無所有——沒有用自己的雙手摘來的漿果,沒有用自己的頭腦設計的未來,更沒有用自己的雙腳走出的人生之路。

通過這樣的修改,分析引申的議論性語言變得生動形象,對名句內涵的揭示深刻豐富,對觀點的論證也有力許多。

三、 聯類及物,展開聯想想像,運用比喻、類比說理。

學生寫作議論文,使用最多的是舉例論證,分析引申。這是考場作文最易於操作的論證方式,但是,一篇厚重的議論文,最能夠展示作者思維邏輯能力的還是深刻的說理。但如果整篇都是抽象的概念判斷和推理,就會讓人感到味同嚼蠟,難以卒讀。為避免枯燥抽象,我們應該學會聯類及物,展開聯想想像,培養形象說理的能力。

比如魯迅在《戰士和蒼蠅》一文中,針對反動文人對已故革命家孫中山的攻擊毀謗,寫道:

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現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但是戰士已經戰死了,不再揮去他們。於是乎蒼蠅們即更其營營地叫,自以為倒是不朽的聲音,因為它們的完全,遠在戰士之上。的確的,誰也沒有發現過蒼蠅們的缺點和創傷。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深刻的道理通過聯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讓人回味無窮。

余秋雨《漫步台城》中有一段話:

我突然有了一種感覺: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沒有廢墟的地方太擠了,而掩蓋廢墟的舉動又太偽善了。

這段議論闡明的是不要掩蓋廢墟。作者聯想到了祖母和老者,通過評價他們沒有皺紋和白髮的不可思議,說明自己的思想。由於利用了形象來說理,很自然地讓讀者認同他的觀點。因為人們雖然可能對廢墟這個事物不太了解,但是祖母和老者都是人們了解的,對重建廢墟這個問題人們平時雖然可能沒有思考過,但是一經作者用祖母和老者來類比,人們很快就和作者產生了共鳴,作者所持的觀點也就在這種共鳴中被自然而然地接受了。

四、 描述畫面以後,寫好充滿感情的議論抒情語句。

議論文的素材,並不僅僅是名人大家,生活中觸動心靈的一個細節,讓你震撼的一幅漫畫,溫暖心靈的公益廣告,都可以寫入文章,作為有力的論據。只是在具體描述畫面的基礎上,離不開充滿感情的議論抒情,因為它是對畫面內涵的揭示,是構架在畫面與觀點之間的虹橋。

一篇作文在論及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時這樣寫道:

一幅攝影作品中,一個金髮碧眼的小姑娘帶著迷人的微笑翩翩起舞於一破敗的教室里,縷縷陽光透過沒有玻璃的門窗灑在她的裙褶上。多么美麗安靜,多么富有詩意——你也許這樣想。但當你知道這教室是被轟炸後廢棄的屋子,當你知道房外的巴格達是怎樣的局勢時,你還會這樣想么?也許你會感慨這美麗和詩意是多么的脆弱,一顆炮彈就可以使它灰飛煙滅;也許你會嘆惋:小女孩臉上那迷人的微笑還能盛開多久?她那溫馨的夢能否不被炮火驚醒?她那純淨的心靈能否不飄進一片戰爭的烏雲?戰爭,摧毀的竟是這般美麗這般純淨的事物!物質的毀滅可以重建,但心靈的創傷能否癒合?

上面文段中對攝影作品的描述,巧妙地把美與醜、善與惡、浪漫的詩意和殘酷的現實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產生了動人心魄的力量。而畫面描寫之後的議論抒情性的文字尤其出彩,它巧妙運用排比、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一步步引導讀者了解畫面的背景,一步步引導讀者對畫面做出深層次的思考,從而有力地表達出作者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的渴望這一主題。充滿情感的議論抒情,就是這樣情采並茂,深深地打動人心。

讓議論性的語言形象生動起來,雖然涉及到選取事例、物象的聯想、想像能力,涉及到化抽象概括為形象具體的擴展能力,同時還涉及到論證方法、各種修辭手法綜合運用等等各方面的能力,但是,只要我們善於總結,多方實踐,就一定能夠寫好形象生動的議論性語言,為你的考場作文增色添彩。

作用

議論性語言套用比較廣泛,在議論文中, 是主要的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敘文、說明文或是文學作品中,也常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不過這種語言,不像議論文中那樣需要具體地用論據來證明論點,往往只是作者對事物的評價和論斷,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