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民國時期
民國六年(1917年)四月三日,謝義炳生於湖南省新田縣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清末秀才,青年時就讀上海南洋公學,獲湖南省第一屆公費留學英國,回國後歷任湖南省高等工業學校、東北大學、廣西大學教授,兼廣西大學理工學院院長。謝義炳之兄畢業於東南大學,任湖南大學教授兼副教務長。謝義炳早年喪母,由祖母撫養。
民國十八年(1929年),進入中央大學實驗學校國中部,後升入揚州中學高中部。
民國十九年(1930年)冬,哥哥堅決把他調到自己身邊,進入南京中央大學實驗中學(現南京師範大學附中),教他如何讀書、如何建立數學思維。
民囯二十四年(1935年)夏,謝義炳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理學院,希望攻讀天體物理學。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秋季到達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復學,並決定學習氣象學。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畢業後任貴州省氣象所觀測員。
民國三十年(1941年),謝義炳進入當時遷到貴州遵義的浙江大學研究生院,師從涂長望教授,從事地方性天氣與氣候及歷史氣候變化的研究。著有論文《貴州的氣候》及《清代水旱災周期研究》。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畢業獲碩士學位,任中央氣象局技士,從事地方台站的業務指導工作,巡視陝西、四川、廣西各地氣象台站,並協助舉辦觀測人員訓練班,擴建氣象觀測網。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美國做出戰時科技人員培訓計畫並提供培訓經費一年,謝義炳考取後赴芝加哥大學學習,並在美國氣象局中期天氣預報科實習,期滿時獲得芝加哥大學獎學金,留美繼續深造。
新中國時期
1949年,謝義炳以論文《北美冷渦的選例分析》取得哲學博士學位,並留校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
1950年9月,回祖國後任清華大學氣象系副教授。
1952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後,轉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升任教授,後被任命為物理系副主任並主持氣象專業的工作。
1955年,任北京大學物理系系副主任,主持氣象專業工作。
1959年,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成立,任系副主任。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謝義炳無端遭受審查、批鬥。在困難的條件下,他仍堅持對黨的信念,認真學習馬列主義經典著作,有可能時即從事科學研究工作。
1978年,謝義炳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主任。
1979年2月,他參加了在日內瓦召開的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後,接著率團到馬德里參加世界氣象教育大會,在會上他作了新中國氣象教育和科學的報告。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2年6月,他赴美國參加在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召開的華北平原和美國平原氣候和農業對比考察討論會。
1983年6月,率中國氣象學會代表團回訪瑞典。
1988年8月底,應邀參加在赫爾辛基召開的帕爾門紀念科學討論會。
1995年8月24日,病逝於北京。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大尺度環流系統的研究
謝義炳還對大尺度環流系統進行了基礎理論研究,在《穩定的與不穩定的斜壓行星波》一文中,不是從假定的平直西風氣流出發,而是從實際的流場出發,引進空間不穩定性概念,探索行星波的時間穩定性,從而修改和發展了傳統的斜壓不穩定理論。
謝義炳在博士論文《北美冷渦個例研究》中提出的對流層冷性渦旋發展的概念模式,在國內外大氣環流環流專著和教科書中得到廣泛引用。20世紀50年代,他發現了東亞鋒區與急流的多重結構,明確了東亞高空副熱帶急流的存在以及和極鋒急流的相互作用。這一工作稍後被日本氣象工作者所證實,雙急流及其相互作用仍是大氣環流研究的重要課題。
東亞降水天氣系統與濕斜壓天氣動力學的研究
1954年,長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水後,謝義炳接受了中央氣象局的“中國夏季降水問題研究課題”,對冷暖鋒、低渦、梅雨和季風等進行了大量的分析,提出了這些系統的概念模式,並被以後的研究所證實。
1975年,河南發生特大暴雨。之後,他組織了北方十三省、市、自治區氣象局開展了大規模暴雨天氣預報的研究;又提出了濕斜壓概念和濕斜壓天氣動力學的系統理論,這一理論強調了凝結潛熱釋放的反饋對大氣運動的重要性,由此計算出的斜壓不穩定波長與實際分析結果一致。他在開放系統中引入的“濕有效位能”概念被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暴雨診斷和預報方法,使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北方夏季降水預報準確率有了顯著提高。
熱帶大氣環流與颱風的研究
在研究中國降水問題時,謝義炳特彆強調熱帶環流的重要性。20世紀60年代初,他發現東亞季風有一個月左右的振盪,這種低頻振盪後被國際上的研究所證實並成為研究的重點。20世紀70年代,他提出中國大範圍暴雨絕大多數發生在中低緯度環流相互作用過程中,給出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式,並在北方暴雨業務預報實踐中獲得成功。
在颱風的研究方面,20世紀50年代,他得到了颱風移動的控制方程組,給颱風移動的引導氣流原理給出了理論依據。60年代,他發現西太平洋絕大多數颱風發生在赤道幅合帶上,並提出颱風形成的赤道幅合帶上切變不穩定理論,豐富了颱風形成的動力學理論。
● 主要論著
序號 | 人員 | 作品 | 刊物 | 時間 |
1 | YPHsieh(Xie Yibing) | An Investigation of a Selected Cold Vortex over North America Journal of Meteorology | 1949 | |
2 | YPHsieh(Xie Yibing) | On the Formation of Shear Lines in the Upper Atomospere | Journal of Meteorology | 1950 |
3 | YPHsieh(Xie Yibing) | On the Wind and Temperature Fields over Western Pacific and Eastern Asia in Winter | Journal of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 1951 |
4 | 謝義炳 | 中國下半年幾種降水天氣系統的分析研究 | 氣象學報 | 1956 |
5 | 謝義炳 | 天氣學基礎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59 |
6 | 謝義炳 | 東南亞基本氣流與颱風發生的一些事實的統計與分析 | 氣象學報 | 1963 |
7 | 謝義炳 | 10~12月低緯度東南亞和西太平洋上空流場特徵 | 氣象學報 | 1965 |
8 | 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氣象專業(謝義炳等) | 初論西風帶和熱帶輻合帶環流系統的 相互關係 | 大氣科學 | 1977 |
9 | 謝義炳 | 濕斜壓大氣動力學問題,暴雨文集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1978 |
10 | 758暴雨會議北京組(謝義炳等) | 758河南特大暴雨的動力學分析 | 氣象學報 | 1979 |
11 | 謝義炳 | 穩定的和不穩定的斜壓行星波 | 氣象學報 | 1981 |
12 | 謝義炳 | 地球斜壓大氣緯圈運動特徵的振動 | 氣象學報 | 1986 |
● 科研獲獎
1985由於其成果在天氣預報中取得重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78年以其熱帶天氣學和動力學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
人才培養
謝義炳在20世紀50年代親自編寫了“天氣學”、“中長期天氣預報”、“大氣環流”等課程的講義,他重視對學生研究工作能力的培養,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作風。在教學實踐中,他十分重視“氣象觀測”課程的建設,培養、組建了較強大的氣象觀測教學隊伍。他的學生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以及氣象業務部門、科研單位和高校院系的領導和業務骨幹。 學生有氣象學家雷雨順。
榮譽表彰
1988獲芬蘭的帕爾門(E.Palmen)國際獎,1990年國家教委向他頒發了從事教育和科研40年以上的“榮譽證書”。
社會任職
謝義炳歷任中國氣象學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氣象學報》主編。1982年,當選為英國皇家氣象學會榮譽會員。謝義炳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成員,曾兼地學組組長,國家科學基金會評審組成員,大氣科學組組長,曾兼地球科學組組長。
人物評價
謝義炳先生作為一名卓越的氣象學家和教育家為中國和世界氣象科學事業所作出的開拓性貢獻。他一生各個歷史階段所取得的傑出成就和表現出來的高風亮節將永為世范、啟迪後學。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 林建華 和中國氣象局 宇如聰 副局長評)
感謝以先生為典範的氣象學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為國家氣象科學事業輸送了源源不斷的人才。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 王會軍評 )
謝義炳深受中國優良傳統文化的影響,生活簡樸,工作努力,民族自尊心強烈。他還接受了西方勇於探索,不迷信權威的進取精神,在極端孤立的情況下,堅持原則,實事求是,受挫不餒。他在改革開放時期,積極對外進行科技與人員的友好交流,為推進中國科技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 (九三學社評)
後世紀念
2007年9月22日,謝義炳90周年誕辰紀念會暨銅像落成儀式於在北京大學舉行。 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還組織出版了《江河萬古頌-謝義氣炳院士紀念文集》,《氣象學報》也專門出版了紀念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