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選自《世說新語·雅量》。作者劉義慶劉義慶(403年--444年)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權文學家。《宋書》本傳說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於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
原文
桓公伏甲設饌,廣延朝士,因此欲誅謝安、王坦之。王甚遽,問謝曰:“當作何計?”謝神意不變,謂文度曰:“晉阼存亡,在此一行。”相與俱前。王之恐狀,轉見於色;謝之寬容愈表於貌。望階趨席,方作洛生詠,諷“浩浩洪流”,桓憚其曠遠,乃趣解兵。王、謝舊齊名,於此始判優劣。翻譯
桓溫埋伏兵士設酒宴,廣泛邀請朝廷官員,想趁此機會殺了謝安、王坦之。王坦之很害怕,問謝安說“這如何是好?”謝安面不改色,對王坦之說“東晉王室的存亡,全看我倆此行了。”就和王坦之一起前去(赴宴)。王坦之的恐懼神色,漸漸的從臉上顯露出來。而謝安的從容,也更加在他外表表現出來。(謝安)走上台階 找座位坐下,作了一首《洛生詠》,是諷刺浩浩洪流的。桓溫被謝安的曠達風度和自若本色鎮住了,連忙傳令撤走兵士。王坦之和謝安以前是齊名的,這件事之後,誰好誰壞就可以評判的出來了。解釋
詞語翻譯
1.延:邀請2.遽:害怕
3.計:計謀
4.表:表現
5.俱:都,一起
6.因此:趁此
7.趣:通“促”,立即,趕快
8.洛生詠:晉時洛陽一帶的讀書人吟誦詩文的音調
句子翻譯
1.王、謝舊齊名,於此始判優劣。譯:王坦之、謝安以前是齊名的,這件事之後,誰好誰壞就可以評判的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