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內容
“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沙龍是由國家行政學院國際部策劃、主辦和負責管理的一個集學術性、實踐性、國際性於一體的交流平台,旨在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創新對外傳播方式,探索對外話語體系,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中國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通過開啟沙龍這樣一個創新載體,集聚中外專家資源,研究如何闡釋中國道路,探索涉外培訓教學的新模式和新思路,增強涉外培訓在中國話語國際傳播中的交流平台和品牌效應。
“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沙龍一般每月舉辦一次,是一個氣氛相對輕鬆活躍的小型對話活動,每期沙龍針對一個向世界介紹中國的主題,採取主題講述、嘉賓點評、聽眾提問等相結合的開放和互動方式進行。通過對話,使參與者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中國,也能夠從不同視角認識中國與世界。
專題網頁作為沙龍的網上平台,實時更新“中國人談中國特色”、“外國專家看中國”、“沙龍紀實”、“推薦視頻”和“推薦圖書”等專欄;設立“熱點問題聚焦”,展示中外專家對中國特色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導沙龍會場之外的持續討論;開設“英語學習”專欄,實時更新中國特色理論的英語翻譯,供專家學者參用。沙龍還註冊了微信平台,定時推送“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沙龍的專家觀點和理論成果。
--------------------------------------------------------------------------------------------------------------------------------
三個維度
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
在經濟社會各個方面,中國所取得的進步都有目共睹,全世界都關注中國奇蹟、中國方略,而探尋中國奇蹟、尋找中國方略,就要關注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從貧窮走向富庶,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落後走向進步,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走過了其他國家需要幾百年實現的現代化發展歷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是震撼的、鮮活的、生動的,更是極具價值的。講好這些故事,可以為世界提供一個觀察當代中國的視窗,為國際社會讀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國提供幫助。
講好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
13億中國人和他們奮鬥圓夢的故事就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另一條線索。黨的十八大召開後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闡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從此,中國開啟了人人築夢、追夢、圓夢的歷程。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等一系列重要論述,“奮鬥”成為新時代一大主題。要想了解中國,想知道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想知道中國人對自然、對歷史、對世界、對未來的看法,一定要關注那些平凡而勤勞、普通而偉大的中國人奮鬥圓夢的故事。
講好中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
今天,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發展起來的中國將更多參與全球治理,與世界密切互動,為人類發展進步勇於擔當。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中國的外交理念,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由一個個故事編織成的真實行動。我們希望中外紀錄片人都來客觀真實記錄中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把開放包容、文明進步、堅持和平發展的、負責任的中國介紹給世界。
相關報導
人民網北京11月18日電 11月12日,國家行政學院“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沙龍迎來了日本政府青年公務員代表團。代表團一行16人,分別來自日本人事院、眾議院、法務省、防衛省等多個政府部門,他們與國家行政學院的專家學者們就政府職能、公務員勝任力等話題進行了熱烈交流。沙龍分為主題發言和圓桌討論兩個環節,國家行政學院國際部副主任周萍果主持了本次沙龍。
地方治理現代化:關鍵在於轉變政府職能
首先進行主題發言的是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研究員時和興,他發言的主題是“中國地方治理現代化”。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首次在中央檔案中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明確提出在未來經濟發展中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並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自此,“治理”一詞被越來越多地提及,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也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
時和興認為,政府職能轉變是地方治理現代化的前提,政府機構改革是地方治理現代化的保障,激活市場與社會是關鍵,擴大公民參與是動力。他說:“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於政府職能科學化做了詳細的闡述,明確提出,要加強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這就為地方治理現代化奠定了新的框架。所以,當前中國政府治理髮展的首要任務,就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係。”發言結合了眾多實例,深入淺出,亮點頻現,現場掌聲連連。
公務員勝任特徵:首要品質是務實精神
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教授胡月星做了主題為“中國公務員勝任特徵”的發言。胡月星的發言緊緊圍繞他近來開展的一項對於“中國公務員勝任特徵”的大規模調查研究的結果展開,介紹了公務員勝任特徵的內容、主要研究成果和啟示與建議。
“通過對於兩千多份問卷和近百次訪談的分析,我們認為,中國公務員的勝任特徵主要有三個維度,一是能力,二是品質,三是知識。”胡月星介紹了三個維度中的具體指標,通過評估,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重要的品質是務實精神,最重要的知識是公共管理知識。
“對勝任力模型的探索研究將為新經濟時代的人力資源管理開闢新途徑,對勝任力模型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開發也是保障組織發展的戰略武器。對於勝任力模型的探索也指導著我們對於公務員的培訓工作,是我們培訓課程的理論支撐。”胡月星說。
胡月星通過多張簡明的圖表闡述著勝任力模型的具體特徵,日方嘉賓對此很感興趣,不時做著筆記。
公務員培訓:基本要求是終身學習
圍繞此前二位專家的發言,參與沙龍的嘉賓們展開了交流與討論。
來自日本人事院工資局的小林義和在聽了胡月星關於公務員能力培養的介紹之後,對於我國的公務員培訓課程非常感興趣,對於公務員培訓制度提出了問題。胡月星回答:“中國公務員培訓的基本要求是‘終身學習’。我們在全國建設起了強大的培訓機構系統,從基層到中央都有相應的培訓機構,國家行政學院就是中央最為重要的培訓機構之一。公務員會在不同的階段接受與之相適應的培訓課程,時長從數周到數月不等。我們還建設了網上學習課程。”
來自日本眾議院法制局的尾崎陽一向時和興提問:“剛才您提到,關於中國的地方治理,重點是中央要放權。日本的憲法中也提到地方自治,分為居民自治和社區自治這兩個方面。能否對比日本的自治理念來為我們解釋一下中國的地方治理呢?”時和興回答:我個人認為地方治理和地方自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地方治理強調的是除政府外,市場、社會、公民也共同參與治理,簡單說來地方治理處理的是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政府和公民之間的關係。而地方自治概念的重點是中央和地方之間的關係。
短暫的交流時間讓人意猶未盡,數位代表團成員在沙龍結束後還與中國專家進行了一對一的交流討論。來自日本人事院公務員研修所的德山淳記是訪華團的團長,他表示,兩位專家的發言內容翔實而精彩,同時發人深思,既是中國故事的生動表述,又堪為各國借鑑。沙龍在熱烈友好的氛圍中圓滿落幕。
--------------------------------------------------------------------------------------------------------------------------------
人民網北京11月11日電 11月4日,國家行政學院“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沙龍迎來了新一批外方嘉賓。他們分別來自尼泊爾、墨西哥和東協國家的各政府部門,與中國專家學者齊聚北京,共話世界環境下的中國經驗。本次沙龍的主題是“幹部能力的核心構成與培養機制”,分為主題發言和問答交流兩大環節。國家行政學院國際部主任董青主持了本次沙龍。
何謂卓越:決策力、執行力、創新力缺一不可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李拓首先進行了題為“卓越領導者的核心能力”的主題發言。李拓教授開宗明義,介紹了卓越領導者的三大核心能力:決策力、執行力、創新力。決策力指的是一位卓越領導者要具有全局性的、長遠的戰略思維,能做出具有戰略性的決策;執行是暴露現實並根據現實採取行動的系統化方式,領導人的執行力是其領導能力的核心;創新力的具體內涵可以概括為三方面:新視角、新方案、新創造。
李拓特彆強調領導者應當具有戰略思維:“戰略思維是運用時間和空間的一門藝術。”他提出,戰略思維是對實踐的全局性、系統性、前瞻性、創造性地思考和規劃問題的思維活動過程。
李拓的講解例證豐富,論理翔實,常常引用古今中外的生動例子,娓娓道來,他的發言獲得了與會嘉賓的陣陣掌聲。
何致卓越:“德、能、勤、績、廉”多維培養與選拔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劉旭濤的主題發言內容是“通過長期系統培養和選拔提升領導幹部能力”。
“中國的領導幹部管理體制與西方國家不同,不分政務官和事務官,這是我國幹部體制的中國特色。”據劉旭濤教授介紹,西方國家的政府工作人員分為政治類和業務類,兩類人員的職業發展方向不同,能力要求也不同。我國則是統一的體制,幹部需要兼有西方兩類政府人員的能力,經過跨行業、跨地域的交流,獲得政治上、管理上的多方面經驗,既有理論政策高度,又有豐富實踐經驗。
基於我國特色的幹部體制,劉旭濤介紹了中國公務員從招錄、輪崗、基層鍛鍊到培訓、考核等多方面的制度。劉旭濤說:“我國對於幹部的考核很嚴格,要從德、能、勤、績、廉五個角度進行考察,在程式上要保障客觀、公平、公正,同時又要考慮到科學性。”從中央到地方的幹部都是經過了這些步驟的篩選、考核、培養,逐漸提升其領導力。
圓桌討論:幹部年年考核,能上能下
沙龍的交流討論環節,在問答探討中不斷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來自墨西哥國家公共管理高等學院的米基爾?亞涅斯對於我國的幹部評價體系興趣頗濃,他提問:“根據劉教授的介紹我們知道,中國政府在任命幹部的時候,會經過評估選出優秀的人,但是如何保證他在此後的任期中一直保持稱職呢?”劉旭濤為他詳細介紹了我國的年度評價制度:“我們對於幹部的評價是年度性的,而且會進行累積,將歷年的評估匯總在一起。今年六月中共中央通過了《關於推進領導幹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規定(試行)》,就明確了不能勝任崗位的也必須下來。”董青也以國家行政學院為例,解釋了幹部考核的具體做法,加深了外方嘉賓們對我國幹部考核體制的理解。
來自尼泊爾青年與體育部的帕武德勒?普拉薩德提問李拓:“關於領導力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培養的這個問題,您是怎么看的呢?”李拓回答:“我們認為領導力具有天生的部分,但是後天的培養更為重要。因此,我們結合歷史經驗和教訓,結合幹部成長的規律,制定了當前的培養體制,通過後天的打磨、訓練,提高幹部群體的領導力。這也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來自墨西哥特別檢察部的內妮?布拉克斯對於公民參與幹部評估的具體方式提出了問題:“公眾對於幹部隊伍進行監督,就必須能夠接觸到相關信息。請問中國領導幹部的簡歷是否是對公眾公開的呢?”對此,董青做出了回答:“在領導幹部履歷公開方面,中國是非常開放透明的。他們的履歷會在報紙、電視、網際網路等多個平台進行了公開公示。中國公民民主參與、民主監督的渠道是越來越暢通的。”
沙龍在雙方的熱烈討論中落下了帷幕。外方嘉賓表示,本次沙龍活動為他們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窗,他們將繼續關注中國的發展,學習中國的經驗,共促國家間的交流合作走上新的台階。
--------------------------------------------------------------------------------------------------------------------------------
人民網北京11月6日電“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沙龍10月26日在國家行政學院舉行。69位來自委內瑞拉中高級公務員研修班、拉美國家公務員公共行政管理研修班的學員應邀參加沙龍,他們中有來自總統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有財政部、衛生部等部委的司局長,還有來自電信、教育、公安等各行業的專家。學員們與國家行政學院的中方專家一道,就當下中國法律制度、依法行政等議題進行了熱烈的交流討論。國家行政學院國際部副主任周萍果主持沙龍。
主題發言:有法可依 依法行政
在沙龍主題發言環節,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副教授張凝先介紹了中國的法律制度,包括中國的立法與司法制度;中國法律體系的內容和法律體系的特點。她講到,中國的立法是指由專門指定的機構、依照法定程式制定、批准或修改法律、法規和其它規範性檔案的所有活動。中國現行立法活動的特點,是在統一的中央權力機關的領導下,由不同的立法機關制定不同等級的法律檔案。在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也是重要的立法機關。目前,中國根據本國國情,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法律體系,反映並體現了獨立、民主、公平、保障人權等人類的基本價值觀。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楊偉東的發言主題為“依法行政”。楊偉東指出,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行政機關依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職權,做到既不失職又不越權。依法行政的核心在於規範和約束行政權力,目標是建設法治政府。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了法治政府的六項基本標準: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楊偉東同時詳細分析了中國依法行政的制度結構和具體要求。
交流討論: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
在交流提問的環節,學員們踴躍發言,積極舉手提問。來自多米尼加政府的學員表示,非常榮幸能夠來參加這次沙龍,他問道,“中國政府或法律有什麼樣的措施和手段來促進、規範行政的公開透明,可以為拉美等開發中國家提供什麼借鑑?”楊偉東教授解釋道,“現今行政透明是國際的趨勢。行政透明公開包括過程公開、結果公開、信息公開等多項內容和要求。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推動政務公開以來,取得了重要進展。2003年的‘非典’事件,對推動中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有重要作用。就政府信息公開而言,中國目前統一的立法就是2007年由國務院通過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他說,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從不透明、保密轉向公開透明的政府,必然會涉及到政府整個運轉過程和公務員行為方式和習慣的改變,有相當大的難度。“要推進行政公開,單靠公務員自身的能動性是不夠的,有賴於制度建設、公眾參與、監督機製作用發揮、行政改革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努力。”
來自委內瑞拉代表團的學員表示非常感謝兩位嘉賓所做的演講。他感興趣的是,“現在世界上有很多法律,但是我們很多的法律都沒有得以實現,所以在以人為本的原則來考量的時候,怎么解釋‘有法沒有實現,有法沒有依’的現象?”楊偉東教授回答,任何一個國家的法治建設都面臨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靜態的法律規定,二是動態的法律實施。有法不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法律實施機制方面的問題,也有可能是立法規定不合理,同時與公民的法律意識和素質亦有密切的關聯。通過過去30年的法治建設,中國的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目前,中國高度重視法律的實施和落實問題,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並確立了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法治建設新方針。
有學員問,“國家加入了一些國際條約,其國內法律規定可能與國際法的規定相悖。中國如何對待?”張凝副教授解釋道,在中國,國際法的效力高於國內法的效力。一般來說,國際條約應通過中國的國內立法加以轉換才能實施。如果中國已有的國內法律條文與國際條約的規定相左,就應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如果中國國內法沒有相應的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直接適用條約規定。
原本定於下午四時結束的沙龍,推遲了半個多小時才結束。學員還對中國法律對婦女的保護等問題表示關注,兩位中方專家給與了詳細的解答。對於仍有問題的學員,老師們留下聯繫方式方便後續提問。夕陽西下,伴隨著漸漸轉涼的秋風,本次沙龍圓滿落下帷幕。但是,“講好中國故事”主題系列沙龍依然在繼續。自2014年1月以來,沙龍一共舉辦了26期,82個國家700餘外賓參加活動。據悉,“講好中國故事”的主題沙龍網站點擊率已經達到600萬次,每天的日點擊率突破5萬人。
-------------------------------------------------------------------------------------------------------------------------------
人民網北京10月27日電 10月19日,“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沙龍在國家行政學院隆重舉行。來自斯里蘭卡、緬甸、約旦、南非、莫三比克等國70餘位外方研修班學員和國家行政學院的專家學者參與了此次沙龍。本次沙龍由國家行政學院國際部主任董青主持。
主題發言:以轉移支付促進經濟協調發展
在主題發言階段,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許正中教授以“轉移支付制度與國家進步”為題,介紹了我國的財政制度。
“財政不僅是經濟工作的核心,也成為了社會治理、社會工作的核心。”許正中介紹,財政轉移支付指以各級政府之間存在的財政能力差異為基礎,以實現各地公共服務水平均等化為主旨而實行的一種財政資金轉移或財政平衡制度。許正中總結了我國財政轉移支付的類型、特點,並指出轉移支付的三大經濟功能為:配置、分配和穩定。“轉移支付能從總體上協調各地經濟的平衡發展,以促成社會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馮俏彬教授發言主題是“中國的PPP模式”。PPP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暨公私合作模式,指的是政府、營利性企業和非營利性組織為提供公共項目或服務而形成的合作關係形式。中國在走向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當中,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中國過去在這方面走過了三個階段,從去年開始進入到一個新階段,就是公私合作模式階段。”馮俏彬介紹,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中國發展的重要問題,也是開發中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中國經驗可為世界共同借鑑。她的發言獲得了在場來賓的陣陣掌聲。
“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沙龍是中外專家學者共話中國故事、分享中國經驗的雙向交流平台。本次沙龍中,中外專家學者們就中國在財政制度、社會治理方面的新做法、新經驗進行了熱烈的交流討論。
來自南非德班政府貿促會的西爾維婭·那亞木托娃·齊普亞說,在南非,他們也通過公私合作提供公共服務,比如說提供保障住房,然而他們遇到的問題是,應當如何保證這些服務的標準達標呢?許正中教授也以住房保障服務為例,進行了解答:“我們主要通過三個因素來進行衡量:人均住房面積、低收入人員密度、城市的市場化程度。中國在這方面的經驗可以與南非分享,但最終要結合本國的具體情況。”
來自南非貿工部的諾托比·瑪托姆拉對財政資金的預算決算提出了問題。許正中教授為此詳細介紹了我國的財政預算制度,從預算、決算、預支的時間節點等多方面都進行了解釋。還介紹了對於財政撥款預算和使用的評估制度,這是我國近年來進行的一項改革措施,用以提高財政撥款的使用效益。
約旦外交部的德拉涅·哈妮·祖海爾對於中國的公私合作模式興趣濃厚,她向馮俏彬教授提問:“中國的公私合作模式能獲得成功的最大因素是什麼?”“一個PPP項目要做到成功有三大核心要素。”馮俏彬教授回答到,“第一是要有完整的契約體系,第二是價格管理,第三是風險合理分配。”
沙龍結束後,來自莫三比克市政廳的埃美斯托·丹尼爾·沙貝斯說:“兩位教授為我們介紹的中國經驗非常有意義,我將帶回莫三比克。” 來自亞非各國的外方嘉賓也紛紛表示在沙龍的交流中有很大收穫,本次沙龍圓滿落幕。
-------------------------------------------------------------------------------------------------------------------------------
人民網北京12月23日電 國家行政學院“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沙龍於12月15日下午在國家行政學院舉行。應邀參加第四屆中德媒體對話的德國新聞代表團出席本次沙龍,本期沙龍主題為“依法治國:對話德國新聞代表團”。自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重大任務後,“依法治國”一直是一個熱門辭彙,中德兩國專家就此展開了一場對話。
會議在國家行政學院國際部主任董青的歡迎辭中開始。董青說,各位媒體專家的到來給國家行政學院和德國之間的交流增添了新的內容。德國外交部德國對外科學政策、對外傳播和跨文化對話專員貝雅德女士做出積極回應:“媒體對話以及其他一些領域的對話是使我們兩國互相交流、增進互信的一個非常好的工具。希望我們能夠開誠布公地交流,這樣能夠更好的了解彼此。”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教研部主任胡建淼和教授魏宏分別以“法治中國”和“中國的司法改革”為題向來賓作了介紹。
胡建淼回顧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歷程並闡釋了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他說,從1997年以前的“法制”到現在的“法治”是從“制度”到“治理”的轉變,“這個轉變的偉大意義在於我們以前把法僅僅看作階級鬥爭的工具,現在則把法看作是調整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文明尺度,就是公平正義。”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則是另一個重大的轉變,“它從頂層對中國各個領域如何推進法治做了一個全面設計,表明中國走向了全面法治的時代。同時提出了2020年實現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重要目標。”
德國圖林根州傳媒管理局局長約亨·法斯科表示,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標,距實現這個目標只有6年時間,是否會有壓力?在達到這個目標之前,當今中國是法治國家嗎?
胡建淼回應說:“我本人認為法治是一個系統工程和一個漸進工程,它需要時間。所以我們這么短的時間內能不能實現目標,確實有很大壓力,但是中國有一個特點,只要中央確定了一個目標,中國從上到下各方面都會全力以赴地去爭取,所以還是有可能實現這個目標的。一個國家的法治,無論這個國家的法治程度高還是低,對法治的推進是一個永恆的過程。德國的法治也會不斷推進,中國也一樣。今天的中國就是走在法治的道路上。”
董青表示:“中國目前的法律已經全面存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十八屆四中全會的目標是指中國的法治建設要與時俱進,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不斷完善。6年之後要達成的目標是要基本適應新的歷史發展狀況,而不是指6年後就完成了法治建設的全過程,6年後我們還會根據時代新的發展要求,不斷推進法治建設。”
德國電視二台、鳳凰網路頻道主任格雷戈·邁爾就依法治國的具體實施環節與中方進行了交流和探討。他說:“我希望了解中國法官的任命情況。在德國,一些有法律背景的公民可以成為名譽法官。在當地不管是州級的還是更高級別的法院,名譽法官可以和職業法官一起參與案件的審理,不過,他們只是在特定的時期內在法院工作,中國是否考慮過這樣的選擇和可能,還是說中國現在最大的目標是推動職業法官的隊伍建設?”
魏宏教授介紹了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省級以下法院系統人財物統一管理的目標,表示這種改革思路是為了去地方化,維護司法公正。在談到德國名譽法官的模式時,他說:“據我所知,中國沒有名譽法官這樣的概念。但是根據十八屆四會全會的決定精神,現在我們的人民陪審團制度需要改革,今後改革的方向就是在刑事審判中,人民陪審團可以參與案件事實的認定,但量刑問題由法官來判決,這是個改革方向。”
薩爾州州政府媒體處處長克里斯托夫·沃爾夫就媒體在依法治國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與中方進行了交流。他說:“我認為推進依法治國,包括更強有力的反腐敗是塑造政府公信力非常好的工具。我想了解,中國政府在推進依法治國的時候,把媒體是看作夥伴,還是什麼?”
格雷爾·邁爾指出,德國的公共媒體有兩個任務,一是在輿論教育中發揮作用,另一個是必須在憲法的基礎上開展媒體活動。媒體常常被稱作“第四種權力”,它對政府的工作有監督作用,這點非常重要。
董青對媒體在反腐敗和法治建設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發表了看法:“媒體記者和普通公民一樣,如果發現腐敗線索,可以通過合法渠道報告,最終腐敗會得到懲治。在這一點上我們對我們的政府充滿自信,我們的媒體在中國反腐倡廉和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同樣,作為媒體也有責任向社會傳達恰當的信息。”
最後,董青總結:“在完善法治的過程中,中國強調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法律跟一個國家的文化道德是密切相關的,應該說它是一種明確了的,以法律的形式來體現一個國家的道德和文化,所以我們在依法治國的過程中,體現出了中國人的道德價值觀。”
“依法治國”是一個可宏大高遠、也可具體而微的話題,此次中德兩國的對話,上至政策理念的頂層設計,下到現行法官制度的改革,以及媒體和法治之間的關係,雙方都充分表達了觀點和意見,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和認識。
--------------------------------------------------------------------------------------------------------------------------------
人民網北京11月21日電 “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沙龍於11月14日下午在國家行政學院港澳培訓中心開講。本次沙龍主題為“中歐對話:結構性改革——釋放新的增長點”。國家行政學院國際部主任董青主持了本次活動。
來自歐盟及其成員國駐華外交機構、中國歐盟商會的三十餘位代表出席本次沙龍,中歐專家齊聚一堂,圍繞“結構性改革”的主題展開熱烈的討論與對話,思想的碰撞與交鋒使會場氣氛熱烈、掌聲不斷。
與會的專家學者首先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作了主題發言。歐盟內部市場、產業、創業和中小企業總司副總司長皮埃爾·德爾索首先就如何推動歐盟經濟可持續與包容性增長介紹了經驗。他認為,完善的金融系統、開放的內部市場、強勁的創新動力與平等開放的國際市場是歐盟找尋新的增長點、釋放歐洲經濟潛力的四大措施。此外,他還強調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在環保和經濟發展之間,一定要尋找到一個平衡,我們不能夠忽視環境這個維度。”
在以《中國小微企業發展的困境和出路》為題的演講中,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徐傑從小微企業的改革工作入手,分析中國政府在釋放中國經濟潛力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徐傑教授清晰地介紹了小微企業的現狀,以聯想、阿里巴巴、百度等曾經的小微企業為例,突出介紹了小微企業在中國經濟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她同時分析了小微企業目前所面臨三大困境,即成本上升,稅費較重以及融資困難,並詳細闡述了政府為應對問題而採取的措施。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馬小芳以上海自貿區為切口,對中國新一輪改革的制度創新現狀進行剖析。馬小芳在發言中分析了探索自由貿易區的國內國外背景,強調了建立上海自貿實驗區的重要意義。馬小芳指出,90年代之後,全球有200多個自由貿易區興起,中國在某種程度上已落於人後。她認為上海自貿區的核心是制度創新,這個創新體現在投資管理、貿易監管、金融制度、政府職能等各個方面。上海自貿區就是這樣通過制度創新促進轉型,從而加快釋放改革的紅利的嘗試。
董青主任曾在商務部參與了冰島自貿區、挪威自貿區、瑞士自貿區的初創談判工作。“當跟挪威、冰島自貿區達成協定時,我和商務部的很多老同事都哭了,回想談判過程中的日日夜夜覺得太不易了。”董青主任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跟世界上這么多的國家和地區商談自由貿易的協定,可以說對於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國情複雜的國家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挑戰。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政府領導人,真的是拿出了海一樣的胸懷,應對市場開放帶來的挑戰。
主題發言後大家進入了自由提問互動環節。與會專家學者與歐盟駐華代表團成員就“歐洲經驗”、“自貿區發展”等話題相互提問,你來我往,頻繁互動,在闡述觀點和解答問題之中迸發出新想法、新思路。
上海自貿區自正式成立已有一年時間,一年中取得了許多新成果、新經驗。在討論互動環節中,上海自貿區的成果與經驗也成為此次圓桌沙龍的熱門話題。
歐盟駐華代表團金融處參贊賀一博就自貿區金融創新改革的進度提出問題。馬小芳表示,中國對金融領域的改革開放持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審慎開放的態度,上海自貿區的金融開放也要遵循這一原則。在問及上海自貿區下一步改革方向時,馬小芳談到在上海自貿區成立的短短一年時間裡,負面清單由190項縮減至139項,發展速度非常之快,而將來也會朝著縮減至幾十項的目標努力。
在回答董青主任關於歐盟如何打破中小企業信息障礙的問題時,皮埃爾·德爾索向大家分享了歐洲經驗。他認為除了提供環境、政策資金支持外,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是十分重要的一步。皮埃爾·德爾索表示歐盟已經建立了許多信息中心,旨在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同時中小企業也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向信息中心進行諮詢求助。
在問及中國政府採取何種措施幫助中小企業時,徐傑教授表示“做好服務、做好機制,把激勵工作做好,其他的交給市場。”
本場沙龍是今年國家行政學院國際部主辦的第13期“講好中國故事”系列活動。面對世界形勢發展新變化,中央明確指出,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國家行政學院作為開展涉外培訓的重要平台,策劃了“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沙龍活動。一年時間裡,“講好中國故事”沙龍圍繞“中國政治體制特色”、“中國行政體制”、“中國的幹部培訓體系”、“中國特色市場經濟”、“讓世界了解中國”、“中國改革開放”、“新型城鎮化”、“司法體制改革”、“生態文明建設”等一系列國外來華官員和學者普遍關心的焦點問題舉辦了十餘場活動,搭建了一座讓外國人了解中國的新平台。
--------------------------------------------------------------------------------------------------------------------------------
人民網北京11月6日電 國家行政學院“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沙龍於11月3日下午在國家行政學院港澳培訓中心舉行。本期沙龍由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國際部、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共同主辦,主題是“抓住中國的偉大歷史機遇:對話中國的生態文明之路”。中美後現代發展研究院與國家行政學院的專家學者共同出席了沙龍,國家行政學院國際部主任董青主持了本次活動。
活動開始,各位專家學者就生態文明建設和人與自然的關係發表了各自的見解。
世界著名後現代思想家、生態經濟學家、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院士、中美後現代發展研究院院長小約翰·柯布先生是懷特海過程哲學的第三代傳人,也是西方社會“綠色GDP”概念的提出者之一。他高度評價了中國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並預測了生態文明在中國的發展前景。他還談到了保護好土地的價值和重要性,以及農耕生活和城市化的關係。
國家行政學院國際部主任董青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經濟的發展是必須的。但是,這種發展付出了巨大代價,我們不能走先損害,再保護的道路,也不能隨意剝離農民與土地的關係。如果在現代化和城鎮化的過程中能夠保護好我們的環境,我們所獲得的會更多。
中美後現代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治河先生是著名建設性後現代思想家,他從中西文化深度交流的維度探討了中國未來發展的前景。他指出,現代化的問題太多了,我們要通過文化上的深度交流,學習中西文化的智慧,最後推動生態文明。他說,“中華民族骨子裡就是一個過程的民族。我們特彆強調相互聯繫,強調事物的變化,這跟中國傳統文化是深度契合的。所以從這一點來看,中國很有可能從農業文明,一步跨越式發展到生態文明,這樣就可以避免現代工業文明的弊端”。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孝德教授表示,“我們的工業化走到今天,已經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中國是要繼續走西方式的工業化道路,還是建立一套不同於西方化的新現代文明制度?這個問題不僅僅關係到中國的選擇,更關係到世界的發展。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在世界範圍內開啟救治現代文明病的潮流。”
在談到人與社會的關係時,柯布站在哲學的角度,分析了治理問題,從主體的人與客體的人,個人與集體,公民與社會的關係,討論了公民個人發展與其所在團體的相互影響。他認為,真正的民主是在比較小的團體中存在,而在比較大的社會,強調每一個人都有投票的權利並不是真正的民主。比如,在一個較小的社群範圍內,人們之間相互了解,這樣的選舉可以說是民主的。但是像美國總統的選舉,雖然是由人民通過投票的方式產生的,但是人民獲得的準確信息並不多,其觀點受到了宣傳的影響。實際上人民在做選擇的時候,並不知道自己選擇的是什麼?而完全取決於誰做的宣傳更有效,這和民主的本意完全不同。
凱蘿·詹森女士是中美後現代發展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也是《國家財富還是健康:從內部批判資本主義》一書的作者。她從經濟理論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個人存在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提出如何發展成健康的個體,如何發展健康的家庭關係、社區關係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些對我們人類社會至關重要。
王治河認為,人類第一次啟蒙高揚自我,強調喚醒人們的自由意識和尊嚴意識,而第二次啟蒙,則對傳統抱著一種欣賞的態度,強調尊重他人,關愛他人,重視共同體。
董青對第二次啟蒙尊重他人的觀點表示讚賞。她認為“中國文化基因里的團隊精神精神從來沒有缺失,中國人尊重權威、家庭觀念重、注重團體是中國5000年農耕文明的重要內容,中國的發展取得的快速和巨大的成就得益於我們有著深厚的團隊精神觀念。對中國過去的發展和今後的發展,我們充滿了自信。在治理模式上,我們不能沿用西方的做法,我們有著如此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完全有理由走出一條既符合中國傳統,又適合今後長遠發展的道路。”董青滿懷期待地說。
專家們新穎的觀點引發了參會人員新的思考,這使得現場提問環節格外熱烈。“請對後現代的概念和內涵作進一步解釋”、“能談一談後現代的思維框架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有什麼指導意義嗎”、“如何處理好中國的城鎮化道路和農業建設的關係”……對於參會人員拋來的問題,各位嘉賓一一做了耐心而詳細的解答。
不知不覺,本次沙龍活動已進入了尾聲。參加活動的嘉賓和聽眾表示,這樣的主題沙龍活動氣氛生動活潑,自己不僅收穫了更多新的知識,也對中國的發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
人民網北京10月23日電 國家行政學院“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沙龍於10月21日下午在國家行政學院港澳培訓中心隆重舉行。本次沙龍的主題是“依法治國:對話丹麥外交官”,由國家行政學院法學教研部、國際部共同主辦,丹麥外交部及駐華使館代表參加。國際部主任董青主持了本次沙龍。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教研部主任胡建淼首先就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法治建設進行了總結和回顧。他認為,建國以來新中國的法治建設實現了兩大飛躍,第一是從法制到法治,第二是從法治到全面法治。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法治,50年代制定了中國第一部憲法,標誌著法治國家開始初步形成。到1997年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針,標誌著中國從法制走向法治的第一個轉型。第二個階段,從最早的依法治國到後來的依法行政、依法執政、依法治軍,擴大到了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這意味著法治工作進入了在黨的領導下,政府各個部門協同進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全面法治階段。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教研部副主任楊小軍介紹了中國司法體制改革的目標和內容。他簡要講述了此次司法改革要達到的公正、權威和效率的目標。改革的主要內容,一是去地方化。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司法管轄區域和行政區域要適當分離,避免地方對司法的干預。二是去行政化。讓每一個案件由主審法官和合議庭來決定。審判委員會、院長不再直接決定案件的審判。同時改革上級法院和下級法院的關係。三是去封閉化。要推行所有生效的法院判決文書公開,接受公眾的監督。
國際部主任董青認為,中國既是一個重視法治建設的國家,也是一個重視德治的國家。古代許多先進的思想家、政治家就主張“德主刑輔、禮法合治”。在加強法治建設、深化法治改革的今天,堅持“德主刑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國家行政學院對公務員培訓的重點內容包括公僕意識、依法行政、政府管理,這充分表明中國不但重視提高公務員的法治能力,同時也注重公務員道德倫理的培養。
丹麥外交部部長助理,法律事務總長李思北指出,法治建設是中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中國改革政策的實施和執行將發揮重要作用。國家行政學院所承擔的工作也正是為了通過培訓確保已經制定的政策能夠得到很好的執行。他簡要介紹了丹麥法治建設發展情況,他表示,不同的國家對法治有不同的定義,各國的法律體系也有所差別,但是追求公正與效率,將是推動法治建設不斷發展的動力。在談到德治與法治的關係時,他說,法治與人的善惡之間的辯論自古就有,但我們知道其實我們既需要好的法律,也需要好的公民。
中外參加人員還就司法獨立、司法公開和透明、司法監督等問題進行了討論。沙龍在輕鬆活潑的氛圍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與會人員均表示收益良多。
--------------------------------------------------------------------------------------------------------------------------------
人民網北京10月8日電 國家行政學院“講好中國故事”主題沙龍——在華外國專家專場於9月28日下午在國家行政學院隆重舉行。應邀參加國慶招待會的近400名在華外國專家出席本次沙龍,與國家行政學院、國家外國專家局的代表匯聚一堂,圍繞中國的幹部培訓體系、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政府與社會的互動、司法改革四大主題展開了熱烈的發言和討論。國家行政學院國際部主任董青主持了本次沙龍。
在主題發言環節,董青向與會代表全面介紹了中國幹部培訓體系概況。她講到,中國的幹部培訓體系包括幹部管理機構、培訓機構和教育機構。其中承擔黨、政、軍幹部培訓的主要機構分別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和國防大學,以及中組部下屬的浦東、井岡山和延安三所幹部學院。高等院校也承擔著一些幹部培訓任務。地方幹部的培訓由各地黨校和行政學院承擔。她介紹,國家行政學院是1994年正式成立的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目前有26個部門共同聚焦和實現教學培訓、科學研究、決策諮詢“三位一體”的功能和職責。教學和培訓項目一般針對公務員、國有大中型企業領導、碩士和博士生的培養,也為地方行政學院開展師資培訓,此外,國家行政學院還有一項重要職能就是培養國(境)外政府官員和政治人才。國家行政學院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政策諮詢服務,為政策制定和政府決策發揮重要作用。
“國家行政學院實行對外開放辦學,承擔培訓國外公務員的任務。目前與世界87個國家和地區的163所機構建立了長期友好的合作關係,來自147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員參加了學院的培訓項目,國家行政學院還和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等17個國際組織、多邊機構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與國外合作主要領域包括公共行政、應急管理、新型城鎮化、環境保護和電子政務等方面。學院有200多位兼職教授,很多是國家部委的高級官員,也有許多國外知名專家學者。”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教研部教授徐傑發表了題為“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的挑戰與出路”的主題演講。她認為,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就乘上了經濟飛速發展的快車,GDP的年增長率到2010年約10%左右,陸續超過了義大利、英國、德國、日本,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去年年底中國的GDP占美國GDP的56%,中國是9.3萬億美元,美國是16.7萬億美元,中國的GDP增長率大概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今年6月份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了4萬億美元,意味著中國的經濟和金融市場比較穩定,且為世界經濟成長做了很大貢獻。
“但中國人均GDP的世界排名低,經濟發展面臨著生產資料成本高、貿易壁壘和糾紛、環境污染難治理、工業附加值低、經濟生活水平差距明顯等問題和挑戰。”徐傑在發言中說。但她與大多數經濟學家一樣,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保持樂觀心態,認為當今私營企業充滿活力,網際網路企業蓬勃發展,資本市場驅動力強,新生的創業力量十分可觀。她對中國經濟的積極樂觀的展望獲得了與會嘉賓的肯定。
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教授褚松燕圍繞“政府與社會互動”發言。她認為,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中國網民的規模在不斷擴大,中國42.9%的網民覆蓋率已高出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國已經蛻變為一個由政府、公民和市場共同參與和經營的社會,一方面是充滿活力的多元社會,一方面是充滿挑戰的風險社會。
“中國的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等問題是社會管理和深化改革中需攻堅的難題,為解決這些問題,中國政府越來越重視和社會之間的互動,目前已註冊有56.1萬個聯合會、基金會和由個人經營的企業等社會團體。特別是2003年中央政府提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新型管理模式後,更加注重政務公開和服務平台的建設,更多的公民需求得到滿足,訴求得到解決。”褚松燕介紹說。她還結合安徽省蕪湖的互動網站、遼寧省的政府互動網站、浙江省的敬老院服務項目等實例為在座專家深入分析了中國特色的合作治理模式。
國家行政學院法學教研部教授楊偉東以“中國司法改革的重點及發展趨勢”為題展開演講。他介紹說,司法體制是司法和社會政務的象徵,是一個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司法獨立、司法公正、保障人權是貫穿始終的司法改革目標。過去20年,中國一直大力推進司法體制改革,通過建立法官和檢察官省級遴選委員會、記錄和保留所有庭審檔案、健全法官和檢察官的問責制度等措施,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果和進展。
“接下來的工作要圍繞五點展開,第一就是要進一步提高司法的獨立性,第二點是將法院的管轄權同行政權分割開,第三要從二審變三審提高判決的公正性,第四是要完善行政訴訟法體系,第五要健全維憲審議體系,”楊偉東說。
在提問環節,現場氣氛熱烈,外國專家紛紛舉手示意,與國家行政學院的專家就中國教育如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中國企業發展情況、中國政府在與公民互動中的難題等問題進行了互動交流。
董青強調,了解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要從中國的傳統文化背景和歷史發展角度著眼。她感謝在座的各位外國專家對中國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並和大家一樣因見證了中國的發展和進步而感到自豪。最後,她用一句激昂而流利的英文“Welcome to 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 and get a view into China”(歡迎來到國家行政學院了解中國故事)為此次沙龍畫上了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