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喻的釋義
諷喻 [fěng yù],有兩層含義。一是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帶有譏諷風格的比喻,作為比喻,可以有多種諷喻的方式,如“直喻”、“隱喻”、“類喻”等;二是作為一種語言方式,用比喻進行諷刺。作為諷刺,可以有多種目的,如譴責、啟示、明理等。它也是把另一層含義隱藏在通常是某種故事的作品之中的文學技巧,通常也指這種故事。神話和寓言全都是諷喻性的。諷喻因而也可以理解為擴大的隱喻,或是連續的形象化比喻。這種形式允許作出各種不同的解釋,常用於有宗教或政治含義的作品。
基本內容
諷喻是用講故事的辦法來比喻事物,說明道理,達到啟示,誘導或諷刺譴責的目的。
例句:譬如出汗罷,我想,~~~~則在將來文學史上的位置,委實是“岌岌乎殆哉”。
辨析:故事性。
諷喻
在說話或寫文章時,有的道理不便於直說或明說,或者不容易說得明白、動聽,就用說故事的方法來說明道理,這種修辭方法就叫諷喻。
運用諷喻手法,通過說故事的方式來說明一個道理,以達到啟發、教育或者諷刺、譴責的目的。
諷喻又分為兩種形式。
1.引述
2.編寫
諷喻對聯
從前無錫一些心術不正的官兒看了縣署大堂掛的這么一副對聯,大為驚恐:
人人論功名,功有實功,名有實名,存一點掩耳盜鈴之私心,終為無益; 官官稱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幾件懸羊賣狗的假事,總不相干。 上句是“正言”,下句是“反語”,可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1894年甲午海戰爆發,慈禧太后置國事於不顧,大操大辦自己的六十歲大壽辰。有人忍不住在北京城牆上貼出一聯: 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 這副對聯把慶典與戰爭聯繫在一起,對慈禧進行了十分辛辣的諷刺。 慈禧終於逃不脫自然的規律,未能“萬壽”,她死後被尊奉為:“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共十九個字,字典中的吉祥字用了如此之多,有人為此撰一聯: 垂簾二十年,年年割地;尊號十九字,字字欺天。妙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