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諷諫詩二首其一
序:高僧傳曰:正性好幾諫。無所迴避。苻堅末年。寵惑鮮卑。惰於治政。正因歌諫曰:昔聞孟津河。堅動容曰:是朕也。又歌曰:北園有一樹。堅笑曰:將非趙文業耶。
昔聞孟津河,千里作一曲。
此水本自清,是誰攪令濁①。
按:① 高僧傳一,《樂府詩集》六十作琴歌,《詩紀》三十六。
注釋
高僧精通佛理、道行高深的和尚。 唐劉長卿《寄靈一上人詩》:“高僧本姓 竺 ,開士舊名 林 。”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五·河套喇嘛》:“頂骨數珠者,以高僧頂骨中取圓厚如碁者為之。”《瞭望》1991年第50期:“ 曼殊 是個美食家,雖為高僧,不肯茹素。”
正性(1).自然的稟性;純正的稟性。《漢書·律曆志上》:“所以作樂者,諧八音,盪(滌)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風易俗。” 三國 魏 孟康《薦崔林》:“﹝ 崔林 ﹞稟自然之正性,體高雅之弘量。” 宋范仲淹《省試自誠而明謂之性賦》:“存乎誠,而正性既立。”
(2).佛教語。離斷煩惱謂正性。 元薩都剌《燈草》詩:“慧燈莫與羣迷染,正性何愁欲境遮。”
幾諫微諫,婉言勸諫。《論語·里仁》:“事父母,幾諫。”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幾者,微也。當微諫納善言於父母。”《晉書·孝友傳·劉殷》:“ 殷 恆戒子孫曰:‘事君之法,當務幾諫,凡人尚不可面斥其過,而況萬乘乎!’”《明史·王德完傳》:“果中宮不得於陛下以致疾歟?則子於父母之怒,當號泣幾諫。”
末年(1).老年;晚年。《莊子·齊物論》:“ 昭文 之鼓琴也, 師曠 之枝策也, 惠子 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 成玄英 疏:“皆少年盛壯,故能運載形智至於衰末之年。”《南史·隱逸傳下·阮孝緒》:“﹝ 阮孝緒 ﹞末年蔬食斷酒。” 明 李贄《又與周友山書》:“ 秉忠 自幼為僧, 世祖 至 大都 見之,乃以釋服相從軍旅間,末年始就冠服。”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六·後山師曾黃》:“ 陳後山 平生尊 黃山谷 ,末年乃雲‘向來一瓣香,敬為 曾南豐 。’”
(2).指一個君主在位或一個年號的最後一段時期。《漢書·孔光傳》:“ 霸 亦治《尚書》,事太傅 夏侯勝 , 昭帝 末年為博士。” 唐韓愈《順宗實錄二》:“ 貞元 末,以宦者為使,抑買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復行文書,置白望數百人於兩市。” 宋曾鞏《太祖皇帝總序》:“ 太祖 元年,戶九十六萬;末年天下既定,戶三百九萬。”《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六回:“ 同治 末年,這裡的道台姓 馬 ,是敝同鄉。”
(3).指一個朝代最後的一段時期。如: 明 朝末年。
無所迴避沒有什麼需要避開的。形容處事剛直無所避忌。《後漢書·蔡茂傳》:“ 茂 則糾案,無所迴避。” 章炳麟《序〈革命軍〉》:“ 蜀 鄒容 為《革命軍》方二萬言,示余曰:‘欲以立懦夫,定民志,故辭多恣肆,無所迴避。’”
寵惑惑於所寵。《後漢書·皇后紀上·光武郭皇后論》:“物之興衰,情之起伏,理有固然矣。而崇替去來之甚者,必唯寵惑乎?當其接牀笫,承恩色,雖險情贅行,莫不德焉,及至移意愛,析嬿私,雖惠心妍狀,愈獻醜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