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書 名: 論對抗式刑事審判
作 者:李昌盛
出版社: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6月
ISBN: 9787811395945
開本: 16開
包裝:平裝
版次:1
印次:1
頁數:349頁
定價: 28.00 元
所屬分類:圖書> 法律> (分類細分與勘誤)
內容簡介
《論對抗式刑事審判》講述了:對抗式刑事審判不是決鬥式審判歷史演進的結果,陪審團審判制度的確立為英國開闢了一條不同於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制發展道路,但真正使英國最終走上對抗制之路的,並不是陪審團,而是法庭審理的“律師化”。美英兩國的刑事審判迄今為止還是最為接近對抗制理想型的審判方式。不過兩國在對抗程度上存在著差異,美國的審判可稱為“超級對抗制”,英國則為“溫和對抗制”。對抗式刑事審判在促進真實發現、實現程式正義和保障被告人人權上均有它的獨特價值,但是它的價值是相對的。我國雖於1996年確立了“控辯式審判”,但在實際運作上是一種缺乏對抗的被告人“說話式審判”,我們不能因此否定當初的改革方向,加強刑事審判的對抗性,建立適合中國的適度對抗制不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現實可行性。
作者簡介
李昌盛,男,1977年生,安徽六安人,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博士,現任教於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已在《(現代法學》、《比較法研究》、《中國刑事法雜誌》、《法制日報》、《檢察日報》和《人民法院報》等報刊上發表論文、隨筆、評論40餘篇,參與撰寫《偵查程式與人權保障》等著作。
圖書目錄
緒論 對抗式刑事審判的多種面孔
一、字面意義上的競技式司法
二、比較法意義上的普通法系審判
三、技術意義上的對審式(adversary principie)審判和控辯主導式(party-dominated)審判
四、理想類型意義上的糾紛解決式(conflict-resolving)審判
五、對抗式刑事審判的界定
第一章 對抗式刑事審判的產生與發展
引言
一、決鬥式審判——原始的對抗式審判
二、陪審團審判的誕生——抵制糾問制入侵的堡壘
三、英國近代早期的爭吵式審判:無律師的被告人“說話式審判”
(一)拒絕辯護律師的參與
(二)法官的雙重職能
(三)被告人“說話式審判”
四、1696年《叛國罪審判法》:辯護律師在叛國罪審判中的出現
五、18世紀初期控訴制度的變化:辯護律師在重罪審判中的出現
(一)控訴的律師化
(二)懸賞和污點證人制度
(三)辯護律師的出現
六、對抗式刑事審判的全面確立
(一)沉默的被告人
(二)積極的律師
(三)消極的法官和陪審團
(四)趨於完善的證據規則
七、對抗式刑事審判確立的歷史條件
(一)“生而自由”的英國人
(二)程式優先
(三)成熟的律師制度
八、對抗式刑事審判在英國的衰落
(一)衰落的表現
(二)衰落的原因
(三)對衰落的評價
九、對抗式刑事審判在義大利的移植
(一)1988年新法典下對抗制的引進
(二)改革的有限性
(三)向審問制的回歸
(四)對抗式刑事審判的重新確立
(五)義大利移植對抗式刑事審判的啟示
本章小結
第二章 英美刑事審判之比較
引言
一、英美刑事審判的共有特徵
(一)二分式的法庭構造和二步式的庭審程式
(二)以審查控方案件是否成立作為審判的焦點
(三)控辯雙方在審判中的主導性地位
(四)嚴格區分控方案件和辯方案件
(五)以交叉詢問作為調查案件事實的主要手段,輔之以書面證據和物證的出示
二、英美刑事審判的差異
(一)空間、服飾和舉止
(二)陪審團遴選程式
(三)庭審調查程式的不同之處
(四)證據規則的寬嚴
(五)法官的總結和評論證據權
三、差異形成的原因
(一)律師制度的不同
(二)法律價值觀的差異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對抗式刑事審判的是非之爭和理論基礎
引言
一、真實發現論(truth-findingtheory)
二、程式公正論(pmcedurejusticetheory)
三、權利保障論(rightsprotectiontheory)
四、對抗式刑事審判價值的比較法解剖
(一)誰更有利於發現事實
(二)誰的審判程式更公正
(三)誰更有利於保障權利
五、對抗式刑事審判的理論基礎:英國古典自由主義
(一)英國古典自由主義的基本觀點
(二)古典自由主義與對抗式刑事審判的內在關聯
(三)對權力不同態度的歷史根據
六、古典自由主義的衰落和對抗式刑事審判的現代轉型
(一)新自由主義的興起
、(二)對抗式刑事審判的現代轉型
本章小結
第四章 中國“控辯式”刑事審判的現狀及未來改革方向
引言
一、實證研究資料說明
二、中國刑事審判的現狀
(一)趨於消極但不中立的法官
(二)單方面主導審判的公訴人
(三)作為法庭“主角”的被告人
(四)“說話權”受限的量刑辯護人
(五)法庭調查的書面化
(六)中國刑事審判的“雙高現象”
三、為什麼沒有對抗和無法沉默
(一)社會現實原因
(二)訴訟制度原因
(三)文化原因
四、中國刑事審判的未來改革方向
五、刑事審判制度改革的具體構想
本章小結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