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屏教案

3.《漏窗》,同濟大學教材科出版,1953. 6.《蘇州園林》,同濟大學教材科出版,1956. 10.《說園》,同濟大學教材科出版,1985.

教案:
作者簡介
[近現代]別名梓室,(1918——2000)中國聞名的著名古建築、園林藝術家、專家。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杭州人。早年學習文史;後專門從事古建築、園林藝術的教學和研究,成績卓著;對國畫和詩文亦有研究。尤其對造園具獨到見解,他認為:“造園有法而無式,變化萬千,新意層出,園因景勝,景因園異。”主要著述有《蘇州園林》、《揚州園林》、《園林談叢》、《說園》、《中國民居》、《紹興石橋》、《春苔集》、《書帶集》、《簾青集》、《山湖處處》、《岱廟建築》、《園林談叢》、《裝修圖集》、《上海近代建築史稿》等,其中《說園》最為精闢,“談景言情、論虛說實、文筆清麗”,影響力之大,其遠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說明文《說“屏”》被選入中學課本。一九七八年,曾赴美國紐約為大都會博物館設計園林"明軒"。一九八七年,設計並主持施工上海豫園東部園林的復園工程。
陳從周先生不僅對於古建築、古園林理論有著深入的研究、獨到的見解,還參與了大量實際工程的設計建造,如設計修復了豫園東部、龍華塔、寧波天一閣、如皋水繪園,設計建造了雲南楠園等大量園林建築,並把蘇州網師園以“明軒”的形式移建到了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成為將中國園林藝術推向世界之現代第一人。
陳從周先生還是一位知名的散文作家和畫家,是張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1948年,他30歲時,在上海開辦個人畫展,以“一絲柳,一寸柔情”,蜚聲海上畫壇。隨後出版《陳從周畫集》,張大千慨然為之題簽。中年以後,所繪蘭、竹,評家稱為“意多於筆,趣多於法,自出機杼,脫盡前人窠臼”。 1978年冬,他應邀為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設計“明軒”,貝聿銘雅囑他寫就長卷水墨丹青《名園青霄圖卷》,復請國內文化耆宿、書法名家題詠,現存紐約貝氏園,成為一件極為珍貴的書畫名品。作為散文作家,出版過《書帶集》、《春苔集》、《簾青集》、《隨宜集》、《世緣集》,以及40餘萬字的《梓室餘墨》等散文作品。
陳從周先生雖然離我們而去了,但卻給後人留下很多寶貴的東西。在這些遺著的每一頁里都浸透了他的心血,浸透了他對我們華夏民族文明的熱愛和真切的感情。潛心地細細閱讀這些遺著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漸漸地沉醉到那些字裡行間中去,盡情地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的濃郁與香淳,充分地領略中國古代建築和園林的景境之神韻。正如葉聖陶先生在關於《說園》的一封書信中所說“從周兄熔哲文美術於一爐,以論造園,臻此高境,欽悅無量。”
由美國著名建築學家貝聿銘先生提議,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設立了陳從周教育獎勵基金,每年獎勵優秀的教師和學生,以紀念和弘揚陳從周先生的道德風範。
這篇文章介紹屏風的實用功能與藝術裝飾功能,作者的著眼點在於對屏風的使用和設定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藉此喚起建築師、家具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風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第1段是引子,既表現了作者對屏風的感情,又點出屏風的特點:“似隔非隔、在空間上起著神秘作用”“功能與美感相結合”。文章開頭說“‘屏’,我們一般都稱‘屏風’,這是很有詩意的名詞”,“詩意”一詞,是作者對屏風的美好感覺與印象。這種感覺與印象,起初來源於古詩畫,偏於感性;繼之則產生於對屏風所作的研究工作中,添入了理性成分。
第2~3段介紹在室內、室外安置屏風的作用。課文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風的種種好處:①避免從門外直接望到廳室;②屏風上面有書有畫,是一種藝術點綴;③可以擋風;④空間仍然是流動的。對於室內安置屏風,文中只說“它與帷幕起著同一作用”,下文又說從前女子的房中,有了屏風,“可以緩衝一下視線”,其實我們不難體會到,放在室內和室外的屏風在材料和樣式上會有所不同,但所起的作用應該是大同小異的。隨後,文章由女子室內置屏,引出按屏風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將屏風分出不同類別。
第4段講要發揮屏風在建築美上應起的作用,需要注意很多方面:屏風的大小要因地制宜,它的造型、色彩及上面的繪畫都不能馬虎,它的設定要與整體相稱,它的安放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等各方面都要做到得體,等等。
最後一段再次強調屏風是很吸引人的,並熱切希望建築師和家具師們能在屏風的使用上推陳出新。
練習說明
一、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介紹了關於“屏”的哪些知識?
2.作者對“屏”的感情是怎樣的?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熟悉課文,獲得一些傳統文化知識,受到感情上的薰染。
1.作者介紹了屏風的這些知識:在室外和室內安置屏風的作用,其中有實用性的,也有藝術性的;從建築材料和裝飾的華麗程度角度劃分出的屏風種類;屏風在設定上應該注意的問題。
2.由於古詩詞及古畫的感染和影響,作者從小時候起就對屏風產生了喜愛和嚮往之情;後來在實際接觸和研究工作中,對屏風認識更深,也就“更覺得它實在微妙”,作者對屏風的感情加深了。全文不少地方都流露出作者對屏風的讚賞之情。
二、課文里多處引用古詩詞,你覺得這樣有什麼好處?查找資料,大致了解這些詩句的意思。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注意本文在行文上的特點,並喚起他們對古詩詞的興趣。
課文里多處引用古詩詞,使全文具有濃濃的詩意和韻味,而這和本文的介紹對象——屏風——這種中國傳統器具是相稱的。
教學建議
本文是一篇比較輕鬆、隨意的小品式的說明文。對於屏風,作者不是從專業工作者的角度,用一些專業術語詳細介紹屏風,使讀者獲得比較全面的關於屏風的知識,而主要是從欣賞者的角度,介紹有關屏風的功用及如何使用屏風,教學時不要以傳授關於屏風的知識為目的。可輔以圖片,使學生建立對屏風的直觀印象。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簡歷:
1918年11月27日 生於浙江省杭州市。
1938—1942年 就讀於之江大學文學系,獲文學學士學位。
1942—1949年 任杭州、上海等處高級中學、師範學校國文、歷史、教育史、生物學教員。
1950年 任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副教授,並執教於聖約翰大學。
1951年 任教於之江大學建築系,兼任蘇南工業專門學校副教授。
1952年 於同濟大學建築系任教,籌劃組建建築歷史教研室。
1955年 任同濟大學建築歷史教研組組長、副教授。
1978年 任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
1985年 受聘為美國貝聿銘建築設計事務所顧問。
1989年 應聘為台灣《造園》季刊顧問,並獲日本園林學會海外名譽會員稱號。
主要論著:
1.《徐志摩年譜》(1949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1989.
2.《中國建築史圖集》,同濟大學教材科出版,1953.
3.《漏窗》,同濟大學教材科出版,1953.
4.《窗修集錄》,同濟大學教材科出版,1954.
5.《江浙磚刻選集》,北京朝華出版社,1956.
6.《蘇州園林》,同濟大學教材科出版,1956.
7.《園林談叢》,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
8.《書帶集》,花城出版社,1982.
9.《揚州園林》,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
10.《說園》,同濟大學教材科出版,1985.
11.《紹興石橋》,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
12.《中國名園》,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0.
13.《書邊人語》,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1.
二、古代的屏風(汪萊茵)
屏風歷來是我國室內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稱之為“(yǐ)”,亦寫作“依”,即設在戶牖之間的屏風。《辭海》上載有“黼(fǔ)”“斧”“斧依”,都是一個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風,因上有斧形花紋,故名。
我國古代建築大都是土木結構的院落形式,不如今世鋼筋水泥房屋那么嚴緊。為了擋風,古人開始製造屏風這種家具。除了擋風之外,屏風還是建築物中可以移動的精巧斷隔,有的在床後安置屏風,亦作倚靠或掛置什物之用。後漢李尤的《屏風銘》有這樣一段:“舍則潛避,用則設張。立必端直,處必廉方。雍閼風邪,霧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它正確地道出了屏風的特徵和功用。紫禁城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正中的寶座上,設有雕龍髹金大椅,椅後擺著雕龍髹金屏風。這樣陳設,不僅可以御風,又能增加御座的莊重肅穆氣氛。由於屏風常擺設在室內明顯的位置上,人們在屏風本身的美化和裝飾上下過許多功夫,因此它逐漸發展成為我國傳統的具有實用價值的著名手工藝品之一。
屏風有插屏和圍屏之分。插屏多是單扇的,圍屏則由多扇組成,少則二扇,多則十二扇,能隨意摺疊,可寬可窄,使用方便。製作屏風,一般採用木板,或以木料為骨,蒙上絲織品作為屏面,用石、陶或金屬等其他材料做柱基。屏面飾以各種彩繪,或鑲嵌不同題材的圖畫,也有全素的屏風。帝王貴族們使用的屏風,用材尤其珍貴,做工精細,畫面豐富多彩,瑰麗奪目。據史書記載,在西漢皇室的宮廷里,曾使用過璀璨斑斕的雲母屏風、琉璃屏風和雜玉龜甲屏風等。《太平廣記·奢侈·趙飛燕》稱,西漢成帝時,皇后趙飛燕,向以揮霍無度聞名於世,有一次臣下向她進獻三十五種貢品,其中就包括雲母屏風和琉璃屏風。後世還出現有琺瑯屏風、象牙屏風等等。這些屏風價值連城,多為統治階級專用的奢侈品。所以《鹽鐵論·散不足》說,“一杯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
在我國,屏風的使用雖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留存的實物甚少。1972年湖南省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屏風,可說是現在見到的我國最早最完整的屏風實物。這是一具彩繪漆插屏,木胎,長方形,通高62厘米。屏板長72厘米,寬58厘米,厚2.5厘米。屏板下安有兩個承托的足座。屏面髹漆,一面紅漆地上滿繪淺綠色油彩,中心繪一谷紋圓璧,周圍繪幾何形方連紋,邊緣髹黑漆地,朱繪菱形圖案。另一面髹黑漆地,以紅、綠、灰三色油彩繪雲紋和龍紋。但見一條游龍飛舞於長空之中,昂首張口,騰雲遣霧,體態輕盈矯健,形象神奇生動,富有想像力和藝術魅力。綠色龍身,丹赤鱗和爪,邊緣菱形圖案呈朱紅色,色調醒目鮮艷,畫工技巧高超,落筆瀟灑利落,剛柔結合,奔放有力。
馬王堆一號漢墓還出土了許多簡冊,其中第217簡記載:“木五菜(彩)畫並(屏)風一,長五尺,高三尺。”簡文所記的尺寸,可能是當時一般實用屏風的尺寸。漢代5尺約合現在公制1.2米左右。但出土的這架彩畫漆屏風與該簡文所述的尺寸不符,面積要小一些。
馬王堆一號漢墓共出土了184件絢麗繽紛的漆器。就其胎骨質地來說,不外木、竹胎和夾胎兩類。這具屏風的胎骨經鑑定為斫木,製作比較粗糙,可能是一件模擬死者生前使用過的實物的明器,專為陪葬而準備的。
經專家鑑定,馬王堆一號漢墓的年代,在漢文帝前元五年(前175)之後,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之前。死者可能是第二、三代(dài)侯的妻子,也可能是第一代侯的妻子。因此這架彩繪漆屏風,距今已有二千一百餘年的歷史了。它的首次完整出土,為我國研究屏風史提供了稀有的實物資料。
是否有比西漢更早的屏風實物出土呢?現在有的學者認為近年河北省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錯金銀虎噬鹿銅器座、錯金銀犀牛銅器座及錯金銀水牛銅器座,可能就是一架屏風的柱礎。器座上都有銎,虎噬鹿器座為雙銎,犀牛和水牛器座各為一銎。三個器座共有四個銎,銎上還殘留有木榫,可惜出土時已看不到屏面的形狀及其大小了,它可能就是一件圍屏的柱礎。當然,這一點尚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比起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漆屏風遲得多的模擬明器,則有甘肅武威旱灘坡東漢墓出土的一件彩繪木屏風架,以及河南洛陽澗西七里河東漢墓出土的一件小型陶質屏風。
說起古代實用屏風,則要推1966年出土的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馬金龍墓的一架漆畫屏風。這是南北朝後魏太和八年(484)以前的作品,大部分已經朽毀了,所餘五塊屏板還比較完整。板高約八十厘米,還有四件淺灰色細砂石精雕的小柱礎,每個高十六點五厘米。如果復原起來,可能是一具四尺屏風,其形狀不同於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插屏,而是可供一人使用的設定在床頭的圍屏。
紫禁城宮殿里每個殿堂上的寶座後面,幾乎都設有屏風,如“紫檀嵌黃楊木雕雲龍屏風”“乾隆牙雕山水人物染色圍屏”“雕龍髹金屏風”等都是清代極為珍貴的工藝品。屏面上的紋飾更是巧奪天工,美不勝收,有浮雕的雲龍紋,有鑲嵌和刺繡的花鳥、山水、人物等各種圖案。它們是我國古代屏風的精品,集中反映了我國手工藝的高度水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