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
語言是用有限的詞的單位通過有限的遞歸法則無限次遞歸形成的巨系統.句子的基本構成單位是詞,就象分子構成物質一樣.詞的內部也具有遞歸性,有序性是系統變化的方向.詞的遞歸性的強弱是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的曲折表現.文字系統的特色也表現了不同的思維方式.語言和文字是相互作用的,文字元號系統的特點影響著構詞方式.漢蕆語系與印歐語系在詞的構成與結構方面有著根本的不同.在<<馬氏文通>>以前,中國的國小,就是以字為單位進行詞的研究,句的研究和整個語言學的研究的.語言的字義組合性使漢語不太依賴詞法和句法.白話運動使中國的語言和語言研究對象有了根本變革,在此基礎上,西方語言研究思想和方法得以引進並有了生存的土壤.於是中國現代的語言研究便忽略了漢語自身的特點.隨著用西方研究方法對漢語研究的深入,人們便發現了其中的矛盾,經過了辯證的否定之否定後,人們又開始探索建立一套適合漢語自身特點的語言學研究思想和體系.於是以徐通鏘為代表的一些學者提出了字本位的理論.
本篇作者所提詞遞歸理論與字本位理論的研究任務一樣,都是想找出漢語構成單位的特點並建立一套與之相適應的研究方法.都反對用西方的詞本位來研究漢語的詞.但是筆者對字本位有如下批評意見:
1:語言和文字雖然互相影響,但畢竟不是一個範疇.字是書寫單位,雖然漢語單音節詞居多,並習慣上以字代稱詞,但以字為單位研究詞仍會引起概念上的混亂.字本位搞錯了對象.
2:漢語所謂的字本位現象,其實質是詞的遞歸性.字本論沒有深入到更本質的東西.卻被現象迷惑了.
3:稱詞的遞歸性也好,稱字本位也好,對於語法研究中以詞為本位的西方語言學研究成果(而且已變成了基本工具或語言常識),都不應該否定也不能否定.字本位的工具和對象的變換在實際套用中雖然也帶來些益處,但也帶來了更多的麻煩.而遞歸性理論則避免了這些麻煩.
形成動因
人有限的記憶和無限的思維之間的矛盾促生了詞的遞歸性.遞歸性在所有語言裡都有表現.印歐語系的詞根,詞綴,縮寫等即是遞歸性的表現.遞歸的最終目的是形成詞素.漢語的通常意義的"字"是較完善的遞歸的結果.它應稱為"詞素"較合適.漢語的"字"有時做詞用(例"會"),即人們常說的單字詞.有時做詞素用(例"協會").漢語"字"由詞向詞素的過渡是漢語的一場革命.
學者觀點
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指出,遞歸(recursion)是遞歸論(recursive theory)中的一個術語。而遞歸論(亦稱“遞歸函式論”或“能行性理論” )卻是數理邏輯中研究可計算理論的分支。它研究問題類是否存在解的算法;如果不存在,那么不可解的程度如何。其主要方法是通過對數論的研究,深刻揭示能行過程的本質,從而有力地解決許多重要的數學問題。它對函式值的計算往往回歸到已知值而求出,故名遞歸論。遞歸論在計算機科學裡的主要套用是用於計算複雜性理論。
他認為,遞歸這一數學概念是通過生成語法學引入語言學研究的。它是指反覆使用相同的規則來生成無窮的短語或句子的一種語法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