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體[詩歌的體裁]

詩體[詩歌的體裁]

詩體按內容分,有抒情詩、敘事詩、說理詩。 抒情詩通過抒發詩人的感受來反映社會生活。 敘事詩以敘事和寫人為主,通過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描述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 說理詩側重於講道理和發議論。“按形式分,有中華傳統詩和外式詩兩大類。中華傳統詩有古風、格律詩(律詩和絕句,又稱近體詩)、詞、曲等;外式詩,習慣稱“白話詩”,有十四行詩、自由詩等。”

簡介

古體詩沒有一定的格律,是古代的“自由詩”,一般分為四言詩、五言古體(五古)、七言古體(七古)、雜言體。

近體詩有嚴格的格律,句數、字數、押韻、平仄等都有一定的規則,是古代的格律詩,一般包括律詩(五律、七律 )、絕句(五絕、七絕)、排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此外,我國古詩的分類方法還很多。例如,按作者分,有蘇李體、太白體等;按詩集名稱分,有楚辭體(騷體)、選體(《昭明文選》)等;按作詩方法分,有柏梁體(即聯句詩)、集句體、回文體等;按用途分,有試帖詩(用於科舉考試,也叫“賦得體”)、字謎體等。

古體和近體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體詩。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

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一種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近體詩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後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

樂府詩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的官署名稱,後來成為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樂府。魏晉和唐代以及其後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稱樂府或擬樂府。例如《敕勒歌》、《木蘭詩》、《孔雀東南飛》、《夢遊天姥吟留別》都是樂府詩。

樂府產生於漢代,本來是配音樂的,所以稱為“樂府”或“樂府詩”。這種樂府詩稱為“曲”、“辭”、“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後,文人摹擬這種詩體而寫成的古體詩,也叫“樂府”,但是已經不再配音樂了。

由於隋唐時代逐漸形成了新音樂,後來又產生了配新音樂的歌詞,叫做“詞”。詞大概產生於盛唐。在樂府衰微之後,詞產生之前的一個過渡時期。配新樂曲的歌辭即採用近體詩,像王維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調》都是近體詩的形式。

近體詩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於句數上。絕句共有四句,律詩共有八句。

律詩共有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

絕句又叫“截句”。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是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則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