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詠談容娘》
【創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常非月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詠 談 容 娘
舉手整花鈿,翻身舞錦筵。
馬圍行處匝,人壓看場圓。
歌索齊聲和,情教細語傳。
不知心大小,容得許多憐?
作品格律
舉手整花鈿,翻身舞錦筵。
●●●○△,○○●●△。
馬圍行處匝,人壓看場圓。
⊙○○●●,⊙●●○△。
歌索齊聲和,情教細語傳。
⊙●○○●,○○●●△。
不知心大小,容得許多憐?
⊙○○●●,⊙●●○△。
(說明:○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作品鑑賞
《踏搖娘》是起源於南北朝時代的一種歌舞性戲劇表演,盛行於唐代,俗又訛稱為“談容娘”。崔令欽《教坊記》載之甚詳:“北齊有人姓蘇,鼻包鼻,實不仕,而自號為郎中。嗜飲酗酒,每醉輒毆其妻,妻含悲訴於鄰里。時人弄之(表演這故事),丈夫著婦人衣,徐步入場行歌,每一疊,旁人齊聲和之云:‘踏搖和來,踏搖娘苦和來。’以其且步且歌,故謂之‘踏搖’,以稱其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則作毆鬥之狀,以為笑樂。今則婦人為之,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調弄又加典庫(當鋪),全失其旨。或呼為‘談容娘’,又非。”常非月生平不詳,只知道他作過西河尉,《全唐詩》存詩一首。但就是他僅有的這篇作品,卻以別具一格的取材和細緻入微的刻劃,成為惹人注目的一首唐詩。
《踏搖娘》這種歌舞劇有兩個角色,而主角則是一位能歌善舞,卻遇人不淑的女性。她的丈夫是個容貌醜陋、脾氣火暴的酒鬼,自己官運不通,老拿老婆出氣。可知劇中女角好比“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很容易博得觀眾的同情“舉手整花鈿,翻身舞錦筵。”
詩一開始就描繪了劇中人美麗堪憐的形象。錦筵是舞台陳設,而一舉手、一翻身兩個動作,則暗示了這位女角色藝雙絕,惹人憐愛。
“馬圍行處匝,人壓看場圓”。這兩句展示了看場熱鬧擁擠的情形。這是一場露天表演,“ 行處”“看場”,即“劇團”扯開的場子。在最外圍,拴著一圈兒馬,想必是“劇團”的牲口,或者也有觀眾託管的馬匹。而內圈則由觀眾密密匝匝地圍成,“壓”一作“簇”,形容人數眾多,實在熱鬧。通過這樣的陣容和場面,可以想見那表演一定十分精彩。
“歌索齊聲和,情教細語傳。”這兩句詩筆一轉,承一、二句繼續寫。如果說第一、二句寫的是演員的做功,這兩句則側重於說唱功夫。歌舞劇唱做兼重,有聲還須有色。而《踏搖娘》唱法特點是主角每唱完一段,後台便要齊聲幫腔贊和,每當踏搖和來(‘和來’二字當系泛聲無實義),踏搖娘苦和來”的合唱一起,觀眾的情緒便被調動起來,滿堂喝彩。這就是“歌索齊聲和。”但細微的表情,還得靠女主角用道白傳出,此時全場啞靜,洗耳靜聽。這就是“情教細語傳”了。這細語所傳之情不是別的,就是紅顏薄命,慘遭摧殘的苦情。在中國文化史上,苦戲較之悲劇或喜劇,更能博得中國市井小民的同情之淚。所以詩人最後借梁陳詩人之句慨嘆道:“不知心大小,容得幾多憐?”“大小”是個疑問詞,即“有多大”的意思(同類詞有“早晚”―― “多久”,“多少”、“近遠”等)。二句概括了《踏搖娘》(即談容娘)這一苦劇產生的獨特的審美效果。
作者簡介
常非月
唐代詩人。生卒年、籍貫均不詳,曾作西河尉。一說是唐肅宗宮人。《全唐詩》存其詩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