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老贈夢得

詠老贈夢得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 從白老的“詠老”詩中,看到作者的性格和行為。 在兩首詩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兩人對老的態度。

作品原文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
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
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
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作品賞析

這首詩可以與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贈詩對比賞析:
劉禹錫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書、行動多有不便,從這點上說,他們是同病相憐了,面對這樣的晚景,白居易產生了一種消極、悲觀的情緒,並且寫了這首《詠老贈夢得》一首給劉禹錫(字夢得)。 劉禹錫讀了白居易的詩,寫了《酬樂天詠老見示》回贈:“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帽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從白老的“詠老”詩中,看到作者的性格和行為。他們兩人同在一年出生,也同享古稀高齡;而在遭際上,則大不相同,劉禹錫比白居易坎坷很多。早期,二人初入仕途,都有匡國救民之宏志。但遇到挫折後,白則本著傳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之旨而明哲保身。但劉則屢經坎坷而不屈不撓,直至老而不休。所以在思想上兩人是同而又有別的。他們萬劫餘生,都享古稀高壽,晚年同在洛陽,亦官亦隱,日夕唱酬。上述兩詩就是當時之作也,道出了他們各自肺腑之言。
在兩首詩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兩人對老的態度。白居易的詩生動地揭述老人之處境和心態;而劉禹錫詩除了寫老態入木三分之外,更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之概,“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難怪結語兩句能膾炙人口,歷千年而不衰了。這並不是說劉寫詩技巧比白高明,而是由於詩是言志,兩人對人生看法有所不同。人生觀的差異,反映在文字上也就各異其趣。結果就表現為消極和積極的分歧。劉禹錫詩之前六句是對白詩的回答和補充,後六句則是對“老”的頌讚,使人讀後會覺得“老”並不可怕,而更充滿希望。這是詩的可貴之處,自然百讀不厭了。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陝西渭南人。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並力求通

白居易白居易
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瑟瑟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著紀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寫過一些小詞。贈劉禹錫詩云: “古歌舊曲君休聽, 聽取新詞《楊柳枝》”,可見他曾自度一些新詞。其中《花非花》一首,頗具朦朧之美,後世詞人如歐陽修、張先、楊慎,都是極為讚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