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山石屋民居
作者: 錢曉茗 來源: 寧海新聞網
寧海依山傍海,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說。寧海的丘陵地貌,使寧海不僅出產柏樹、樟樹、榛樹、杏樹、木荷樹等優質木材,還盛產玄武岩、凝灰岩、花崗岩、安山玢岩等優質石材。這些木材和石材是寧海主要的建築用材:木材作梁、作柱、作板壁、作地板;石材則作屋基、作柱礎、作門框、作院落鋪地……在盛產石材的寧海山區,如岔路王愛、西店香山、橋頭胡銅嶺祝、茶院許家山等地,石頭更成了民居建築中最主要的建築材料。因而,在這些山區又形成了有別於寧海平原地區建築風格的建築類型——石屋。
以許家山村和民戶田村等為代表的茶院山鄉民居,就是寧海山地石屋建築群落的典型。
從寧海城關出東門,翻白嶠嶺至岙里村,再沿一條飾有龍形圖案的卵石古道,往東北爬幾十里山路到山陳;或者乘車從茶院鄉政府往西北走三公里左右的盤山公路,直抵山上最高的村莊許家山村。站在村口平坦的山岡上,你能看到遠遠近近散落著的幾個小山村:許家、民戶田、亦長坪、小庵、許家山。這些村莊都以就地取材建造起來的石屋為主,建築風格非常相似,其中又以許家山村的石屋建築群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
許家山村是一個大村,住戶最多時全村有三四百戶人家。村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時期。村中的三大主姓,張、葉、胡的先祖之所以選擇在這高遠的山岡上安家落戶,除了這裡山高路遠,地理位置相對閉塞,有利於躲避戰禍外,更主要的,恐怕還是因為這裡有豐富的玄武岩石礦。許家山村位於鎮海-永嘉斷裂帶東側。一百四十萬年前,在早侏羅世時期,浙東沿海發生區域性大斷裂,滾燙的岩漿從地底噴涌而出。有的直接湧出地面,形成火山噴出岩,火山噴出岩大體成平緩單斜狀產出,以傾向西北為主;有的就在地表下冷卻凝固,形成火山侵入岩。許家山村所在地區的玄武岩石礦就形成於那個時期,屬火山噴出岩。這些埋在許家山村不厚的土層下的,有的甚至就裸露在地表上的玄武岩石礦,它們或縱向,或橫向,像書頁一樣一塊一塊有規則地排列著,不需敲鑿,只需用鐵釺或木棍插進岩石縫隙,用力一撬,一塊平整的石頭就能完整地取下來。這種火山岩石質堅硬、表面光滑、紋理細膩,是上好的建築材料。因為石板的顏色呈青銅色,當地老百姓又把它叫做“銅板石”。
許家山村的民居幾乎都由這樣的青灰色銅板石砌成。許家山村坐落在帽峰山的余脈上,整個村子坐西朝東。石屋建築群隨地勢起伏靈活布置,從東往西一排接一排漸次升高,每兩排石屋之間自然形成一條條南北走向的巷道,石屋通常為兩層。因為依山而築,常常從前一進房子的二樓臥房出去,隔一條窄窄的過道,就是後一進房子的一樓廚房。因而雖不是山下四合院式的建築格局,這裡的宗族親和力卻一點不比山下差。從建築材料上來說,石材是主體,只在樑柱、門窗、欄桿和樓板等處用少量木材。石屋採用穿斗式木結構承重,大木作上基本沒有雕刻,簡單的樑柱交接關係,樸素而又牢固,使石屋獨具山鄉民居原始之美。也有很少一部分民居採用柱頭斗拱承托屋架,那就算得上是很講究的人家了。受結構限制,許家山石屋的開間都較小,進深也較淺,像山下的民居那樣沿中軸線縱深發展,一進連著一進的幾乎沒有。它們一般在同一層面上呈橫向排列,有的聯排相連,形成“一”字形條狀格局;有的組合成“U”字形平面,形成內向的半敞開式生活庭院,庭院基本都朝南。庭院鋪地為拼成各種圖案的鵝卵石或大小不規則的石板。
石屋的四堵牆均由石塊壘疊而成。石塊有大有小,參差不一。有些屋子所用的石塊要細碎一些;有些屋子所用的石塊就相對較大、較方整,大石塊與大石塊之間用小石塊補縫加固,但都極少用石灰或水泥抿縫。所有石牆一律不用石灰或水泥抹面,整面牆體裸露塊狀或條狀的石頭,因此風能輕易地透牆而過。住在這樣的石屋裡,冬天雖然寒冷,夏天卻是非常涼快,再加上此地沒有蚊子,絕對是一個避暑消夏的好地方。為了保暖防風,有條件的往往在正面外牆的最上部,或者是從二樓臥房位置起改砌磚牆——磚頭也是取山上的粘土自己打坯燒制的,而其他幾面牆仍是石牆到頂。也有牆體上部四面都用磚頭圍護的,但這樣的房子為數極少。
石屋的正門一般都朝東,考慮到門框對石牆的承受力,門一般不大,以樸素的單扇木板門為主。窗也設計得很小。一樓的窗以石窗為主,用碎石塊搭出一些簡單的鏤空幾何圖案。這些漏窗除便於採光通風外,還起到了一定的裝飾作用。在許家山,我們幾乎看不到在寧海同一時期的民居建築中最常見的雕花石花窗,這可能與銅板石的石質不適宜雕鏤有關。儘管門窗都偏小,但由於進深淺,屋架高,屋裡的光線倒不是太陰暗。屋頂均為硬山雙坡屋頂,一層向外側推出一進檐廊。也許是因為石屋比較耐火的緣故,一般都不設封火牆,這使得石屋建築群的空中線條少了許多變化而顯得有些單調。幸虧有錯落有致的巷道穿插其中。村中的巷道隨石屋而走,石屋因地勢而高低起伏,巷道便也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巷道有長有短,有曲有直,但都是鵝卵石鋪面,路面已被踩得圓潤光滑。連線高差的石階由未經雕琢的銅板石依次疊加而成,自然粗獷。
在許家山村的村邊,有一口波平如鏡的池塘,那是幾百年來許家山人在此採石後形成的水塘。在水塘邊的山體上,還裸露著一些平整的銅板石,青灰色的石頭上點綴著幾星金黃的野菊花。鴨子在水塘里歡快地戲水,攪起一圈圈漣漪。寧靜的許家山村在遠離城鎮的高山上悄然矗立了兩百年,石屋從一間到一排,從一排到一片,逐漸形成有祠堂,有家廟,有學校的規模整齊的村落。有些石屋倒塌了,更多的石屋建起來,水塘便越來越大,越來越深,而銅板石卻依然不見少。村邊地頭,屋前屋後,紋理細密的銅板石隨處可見:石凳,石桌,石橋,石井,石巷,石屋,整個許家山村就是一個銅板石的世界。現在由於交通不便,缺水少地,經濟收入低等原因,村中住戶大部分已遷往山下。原先的三四百戶人家只剩下一百多戶,許多石屋因此成為空屋。但仍有些村民,尤其是年紀較大的村民,十分留戀這銅板石構築的家園。生活雖然清苦,卻與世無爭,自在悠閒。
豺狼蹲坦道,僻徑繞寒山。無限斜陽色,來添霜葉殷。秋空雕翮健,石蹬馬蹄孱。深羨雲中客,肩樵任往返。(《過許家山》,清,徐鏞)
許家山的巷道很窄,陽光總是把石屋高大而沉重的陰影投在不足兩米寬的石巷裡,仿佛是把上幾個世紀的時間都凝固在了這古老而沉默的山村石屋群中。因此,即使是在陽光下,成群的青灰色的石屋也給人凝重、蒼涼的感覺,那感覺來自石屋本身的質感,來自山村遠離塵囂的古樸,也來自留居的山民銅板石一般堅韌的生命力。站在村口回望許家山,青瓦石牆隨著縱橫交錯的穿村巷道和石階而高低起伏,幾聲犬吠,幾聲雞鳴,幾縷炊煙,幾縷斜陽,一派原始淳樸的山鄉風貌令人心馳神往。雜樹生花、翠竹叢生、梯田環繞的許家山就像一位青筋畢露的老人,而森然壁立的石屋建築群就像老人裸露的筋骨,透著一股滄桑、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
[引用信息]:寧海地名網 地名勝景 古建築 《許家山石屋民居》作者: 錢曉茗 來源: 寧海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