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許倬雲,1930年生,江蘇無錫人。1953年畢業於台灣大學歷史系,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曾任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台灣大學歷史系主任。1970年任美國匹茲堡大學史學系及社會系合聘教授,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校講座教授。著有《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漢代農業》、《西周史》、《求古編》、《尋路集》、《萬古江河》等。 新書《觀世變》與《問學記》兩書是從台灣“三民”版江水系列六冊中挑選出70篇文章,分別組合而成。如果說:《觀世變》濃縮勾勒了許倬雲先生立足中華、放眼世界50多年治史形成的“史學觀”,《問學記》則情理兩濃地抒寫了他獨特的人生之旅與成功的問學之路:一個天生殘疾的孩子怎樣在家庭、親人、良師、至友的關懷與引領下,踏上從知識到智慧執著追尋的漫漫艱難路並獲得成功。2007年許倬雲先生在北大史學論壇上回答“歷史是什麼?為何要有歷史學?”提問時,他曾這樣表述:“歷史是過往的人與事的經歷和掌故……任何一國、一朝、一代都不過是歷史的一些枝節與片段。時序上,每一片段有前邊無數的‘因’和後邊無窮的‘果’;空間上,每一件史實都因前後左右無數牽絆與關聯而難以一刀兩斷。因此,釐清人類經歷錯綜複雜的時空關係就是歷史學和歷史學家的使命。”這也注定了許先生畢生治學的強烈體驗。
編輯推薦
史學通入許倬雲,自述求學之路,追憶師友風範,從中折射出兩代人的學問人生,更為今日讀者指明。
身殘志堅皆性情人生尊師摯友乃博雅君子
我生而殘疾,不良於行。抗戰期間,不能跋涉山路,以至未能入學。自從學習認字,有一段歲月都是在家摸索。先君性喜史地,我從他的書架上取讀書刊,也薰染了我對史地的興趣。抗戰勝利,返故邑無錫,才第一次入學讀書。無錫學風,自東林以來,即重實學,不尚文采。輔仁中學的老師,學養之深厚,不輸上庠教席,於文史輿地,每在課本以外,多所發揮。於是,在老師們誘引之下,我也嚮往於三顧(顧炎武、顧祖禹、顧棟高)之學。
圖書目錄
序
回顧與感懷
我的母親
心路歷程
回顧心路歷程
我的學思歷程
並不特殊的讀書生活
南港述舊
有情的空間
容異與存疑
磨鏡者言——《歷史分光鏡》序
人鼠之間——試論文化保守主義
湖上偶感
眼前景與心中景
從詩里讀出的歷史感懷
雨窗閒話
素心五願
良史與君子
良史與君子——敬悼嚴耕望先生
論學不因生死隔——紀念考古學家張光直
李濟之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
錢賓四先生的學術生命
自由思想與志節
楊慶堃先生的治學生涯
懷念沈宗瀚先生
哭兩位董先生
追念王雪艇先生
憶王小波
從知識到智慧
從知識到智慧的追尋
知識分子的宗教
人文與科學之間
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
另一類考古學
若干類學科的觀念
研究與教學者的職業規範
成長的意義——答一位未見面的朋友
我們生活的目標
人生價值的探討:不同文化對人類追求人生價值的影響
推動歷史的因素
未來世界與儒家
附錄
倚杖聽江聲·自序
汀渚候潮汐·自序
江心現明月·自序
編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