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科

計算機科

計算機(computer / calculation machine)是總稱,一般在學術性或正式場合使用。在通常用語中,計算機一般指電子計算機中用的個人電腦。計算機是一種能夠按照指令對各種數據和信息進行自動加工和處理的電子設備。它由多個零配件組成,如中央處理器、主機板、記憶體、電源、顯示卡等。接收、處理和提供數據的一種裝置,通常由輸入輸出設備、存儲器、運算和邏輯部件以及控制器組成;有模擬式、數字式及混合式三種類型。

概述

計算機(computer / calculation machine)是總稱,一般在學術性或正式場合使用。在通常用語中,計算機一般指電子計算機中用的個人電腦。計算機是一種能夠按照指令對各種數據和信息進行自動加工和處理的電子設備。它由多個零配件組成,如中央處理器主機板記憶體、電源、顯示卡等。接收、處理和提供數據的一種裝置,通常由輸入輸出設備、存儲器、運算和邏輯部件以及控制器組成;有模擬式、數字式及混合式三種類型。

計算機科計算機科
計算機科計算機科
計算機科計算機科

記憶體CPU主機板

歷史

最初的計算機由約翰·馮·諾依曼發明(那時電腦的計算能力相當於現在的計算器),有三間庫房那么大,後逐步發展而成。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這是電腦發展的最新階段。到1976年,由大規模積體電路和超大規模積體電路製成的“克雷一號”,使電腦進入了第四代。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的發明,使電子計算機不斷向著 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慧型化、系統化的方向更新換代。

20世紀90年代,電腦向“智慧型”方向發展,製造出與人腦相似的電腦,可以進行思維、學習、記憶、網路通信等工作。

進入21世紀,電腦更是筆記本化、微型化和專業化,每秒運算速度超過100萬次,不但操作簡易、價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們的部分腦力勞動,甚至在某些方面擴展了人的智慧型。於是,今天的微型電子計算機就被形象地稱做電腦了。

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由IBM於1981年推出。

現狀

 現在新出現的一些新型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

1、仿生的生物計算機
生物計算機的主要原材料是生物工程技術產生的蛋白質分子,並以此作為生物晶片,利用有機化合物存儲數據。在這種晶片中,信息以波的形式傳播,當波沿著蛋白質分子鏈傳播時,會引起蛋白質分子鏈中單鍵、雙鍵結構順序的變化,例如一列波傳播到分子鏈的某一部位,它們就像矽晶片積體電路中的載流子那樣傳遞信息。運算速度要比當今最新一代計算機快10萬倍,它具有很強的抗電磁干擾能力,並能徹底消除電路間的干擾。能量消耗僅相當於普通計算機的十億分之一,且具有巨大的存儲能力。由於蛋白質分子能夠自我組合,再生新的微型電路,使得生物計算機具有生物體的一些特點,如能發揮生物本身的調節機能,自動修復晶片上發生的故障,還能模仿人腦的機制等。

生物計算機的優越性是十分誘人的,現在世界上許多科學家在研製它,不少科學家認為,50年前的真空電子管,有誰會想到今天的電子計算機能風靡全球;當前的生物計算機正在靜悄悄地研製著,有朝一日出現在科技舞台上,就有可能徹底實現現有計算機無法實現的人類右腦的模糊處理功能和整個大腦的神經網路處理功能。

2、二進制的非線性量子計算機

據美國IBM公司科學家伊薩克、張介紹,量子計算機是利用原子所具有的量子特性進行信息處理的一種全新概念的計算機。量子理論認為,非相互作用下,原子在任一時刻都處於兩種狀態,稱之為量子超態。原子會鏇轉,即同時沿上、下兩個方向自鏇,這正好與電子計算機0與1完全吻合。如果把一群原子聚在一起,它們不會像電子計算機那樣進行的線性運算,而是同時進行所有可能的運算,例如量子計算機處理數據時不是分步進行而是同時完成。只要40個原子一起計算,就相當於今天一台超級計算機的性能。量子計算機以處於量子狀態的原子作為中央處理器和記憶體,其運算速度可能比目前的奔騰4晶片快10億倍,就像一枚信息火箭,在一瞬間搜尋整個網際網路,可以輕易破解任何安全密碼,黑客任務輕而易舉,難怪美國中央情報局對它特別感興趣。

3、光子計算機1990年初,美國貝爾實驗室製成世界上第一台光子計算機。
光子計算機是一種由光信號進行數字運算、邏輯操作、信息存貯和處理的新型計算機。光子計算機的基本組成部件是集成光路,要有雷射器、透鏡和核鏡。
由於光子比電子速度快,光子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可高達一萬億次。它的存貯量是現代計算機的幾萬倍,還可以對語言、圖形和手勢進行識別與合成。
目前,許多國家都投入巨資進行光子計算機的研究。隨著現代光學與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相結合,在不久的將來,光子計算機將成為人類普遍的工具。

計算機科計算機科
光子計算機與電子計算機相比,主要具有以下優點:

(1)超高速的運算速度。光子計算機並行處理能力強,因而具有更高的運算速度。電子的傳播速度是593km/s,而光子的傳播速度卻達3×105km/s,對於電子計算機來說,電子是信息的載體,它只能通過一些相互絕緣的導線來傳導,即使在最佳的情況下,電子在固體中的運行速度也遠遠不如光速,儘管目前的電子計算機運算速度不斷提高,但它的能力極限還是有限的;此外,隨著裝配密度的不斷提高,會使導體之間的電磁作用不斷增強,散發的熱量也在逐漸增加,從而制約了電子計算機的運行速度;而光子計算機的運行速度要比電子計算機快得多,對使用環境條件的要求也比電子計算機低得多。

(2)超大規模的信息存儲容量。與電子計算機相比,光子計算機具有超大規模的信息存儲容 量。光子計算機具有極為理想的光輻射源——雷射器,光子的傳導是可以不需要導線的,而且即使在相交的情況下,它們之間也不會產生絲毫的相互影響。光子計算機無導線傳遞信息 的平行通道,其密度實際上是無限的,一枚五分硬幣大小的枚鏡,它的信息通過能力竟是全世界現有電話電纜通道的許多倍。

(3)能量消耗小,散發熱量低,是一種節能型產品。光子計算機的驅動,只需要同類規格的電子計算機驅動能量的一小部分,這不僅降低了電能消耗,大大減少了機器散發的熱量,而且為光子計算機的微型化和便攜化研製,提供了便利的條件。科學家們正試驗將傳統的電子轉換器和光子結合起來,製造一種“雜交”的計算機,這種計算機既能更快地處理信息,又能克服巨型電子計算機運行時內部過熱的難題。

目前,光子計算機的許多關鍵技術,如光存儲技術、光互連技術、光電子積體電路等都已經獲得突破,最大幅度地提高光子計算機的運算能力是當前科研工作面臨的攻關課題。光子計算機的問世和進一步研製、完善,將為人類跨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提供無窮的力量。

混合計算機

混合計算機 (hybrid computer)可以進行數字信息和模擬物理量處理的計算機系統。混合計算機通過數模轉換器和模數轉換器將數字計算機和模擬計算機連線在一起,構成完整的混合計算機系統。混合計算機一般由數字計算機、模擬計算機和混合接口三部分組成,其中模擬計算機部分承擔快速計算的工作,而數字計算機部分則承擔高精度運算和數據處理。混合計算機同時具有數字計算機和模擬計算機的特點:運算速度快、計算精度高、邏輯和存儲能力強、存儲容量大和仿真能力強。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混合計算機主要套用於航空航天、飛彈系統等實時性的複雜大系統中。

在混合計算機上操作時,來自模擬計算機的模擬變數通過模數轉換器轉換為數字變數,傳送至數字計算機。同時,來自數字計算機的數字變數通過數模轉換器轉換為模擬信號,傳送至模擬計算機。除了計算變數的轉換和傳送外,還有邏輯信號和控制信號的傳送。用以完成並行運算的模擬計算機和串列運算的數字計算機在時間上同步。數字計算機每完成一幀運算,就與模擬計算機交換一次信息,修正一次數據,而在兩次信息交換的時間間隔(幀)內,兩種計算機都以前一幀的計算結果作為初值進行運算。這個時間間隔稱為幀同步時間。對混合程式的設計,要求用戶考慮模型在不同計算機上的分配、對幀同步時間的選擇以及對連線系統硬體特性的了解等。

現代混合計算機已發展成為一種具有自動編排模擬程式能力的混合多處理機系統。它包括一台超小型計算機、一兩台外圍陣列處理機、幾台具有自動編程能力的模擬處理機;在各類處理機之間,通過一個混合智慧型接口完成數據和控制信號的轉換與傳送。這種系統具有很強的實時仿真能力,但價格昂貴。

智慧型計算機

智慧型計算機(intelligent computers)迄今未有公認的定義 。計算理論的奠基人之一 A. 圖靈定義計算機為處理離散量信息的數字計算機。而對數字計算機能不能模擬人的智慧型這一原則問題,存在截然對立的看法。1937年A.丘奇和圖靈分別獨立地提出關於人的思維能力與遞歸函式的能力等價的假說。這一未被證明的假說後來被一些人工智慧學者表述為:如果一個可以提交給圖靈機的問題不能被圖靈機解決,則這個問題用人類的思維也不能解決。這一學派繼承了以邏輯思維為主的唯理論與還原論的哲學傳統,強調數字計算機模擬人類思維的巨大潛力。另一些學者,如H.德雷福斯等哲學家肯定地認為以圖靈機為基礎的數字計算機不能模擬人的智慧型。他們認為數字計算機只能做形式化的信息處理,而人的智慧型活動不一定能形式化,也不一定是信息處理,不能把人類理智看成是由離散、確定的與環境局勢無關的規則支配的運算。這一學派原則上不否認用接近於人腦的材料構成智慧型機的可能性,但這種廣義的智慧型機不同於數字計算機。還有些學者認為不管什麼機器都不可能模擬人的智慧型,但更多的學者相信大腦中大部分活動能用符號和計算來分析。必須指出,人們對於計算的理解在不斷加深與拓寬。有些學者把可以實現的物理過程都看成計算過程。基因也可以看成開關,一個細胞的操作也能用計算加以解釋,即所謂分子計算。從這種意義講,廣義的智慧型計算機與智慧型機器或智慧型機範疇幾乎一樣。

單片計算機

單片計算機 (single-chip computer)是指將計算機的主要部件製作在一個集成晶片上的微型計算機。單片計算機又稱為單片機或微控制器,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了4位單片計算機和8位單片計算機,20世紀80年代出現16位單片機,性能得到很大的提升,20世紀90年代又出現了32位單片機和使用FLASH存儲的微控制器。由於單片機的集成度高,所以單片計算機具有體積小、功耗低、控制功能強、擴展靈活、微型化和使用方便等優點,被廣泛套用於智慧型儀器儀表的製造、通過構造套用系統套用於工業控制、家用智慧型電器的製造、網路通訊設備的使用和醫療衛生行業。

代表人物

約翰·馮·諾依曼

學科組成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發展極其迅速的面向廣大社會的技術學科,它建立在數學、電子學 (特別是微電子學)、磁學、光學、精密機械等多門學科的基礎之上。但是,它並不是簡單地套用某些學科的知識,而是經過高度綜合形成一整套有關信息表示、變換、存儲、處理、控制和利用的理論、方法和技術。
計算機科學是研究計算機及其周圍各種現象與規模的科學,主要包括理論計算機科學、計算機系統結構、軟體和人工智慧等。計算機技術則泛指計算機領域中所套用的技術方法和技術手段,包括計算機的系統技術、軟體技術、部件技術、器件技術和組裝技術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包括五個分支學科,即理論計算機科學、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組織與實現、計算機軟體和計算機套用。

套用範圍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各門學科相結合,改進了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促進了各門學科的發展。過去,人們主要通過實驗和理論兩種途徑進行科學技術研究。現在,計算和模擬已成為研究工作的第三條途徑。

計算機科計算機科

計算機與有關的實驗觀測儀器相結合,可對實驗數據進行現場記錄、整理、加工、分析和繪製圖表,顯著地提高實驗工作的質量和效率。計算機輔助設計已成為工程設計優質化、自動化的重要手段。在理論研究方面,計算機是人類大腦的延伸,可代替人腦的若干功能並加以強化。古老的數學靠紙和筆運算,現在計算機成了新的工具,數學定理證明之類的繁重腦力勞動,已可能由計算機來完成或部分完成。
計算和模擬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手段,常使一些學科衍生出新的分支學科。例如,空氣動力學、氣象學、彈性結構力學和套用分析等所面臨的“計算障礙”,在有了高速計算機和有關的計算方法之後開始有所突破,並衍生出計算空氣動力學、氣象數值預報等邊緣分支學科。利用計算機進行定量研究,不僅在自然科學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在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也是如此。例如,在人口普查、社會調查和自然語言研究方面,計算機就是一種很得力的工具。
計算機在各行各業中的廣泛套用,常常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引起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經營管理和服務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在產業結構中已出觀了計算機製造業和計算機服務業,以及知識產業等新的行業。
微處理器和微計算機已嵌入機電設備、電子設備、通信設備、儀器儀表和家用電器中,使這些產品向智慧型化方向發展。計算機被引入各種生產過程系統中,使化工、石油、鋼鐵、電力、機械、造紙、水泥等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水平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上升、質量提高、成本下降。計算機嵌入各種武器裝備和武器系統乾,可顯著提高其作戰效果。
經營管理方面,計算機可用於完成統計、計畫、查詢、庫存管理、市場分析、輔助決策等,使經營管理工作科學化和高效化,從而加速資金周轉,降低庫存水準,改善服務質量,縮短新產品研製周期,提高勞動生產率。在辦公室自動化方面,計算機可用於檔案的起草、檢索和管理等,顯著提高辦公效率。
計算機還是人們的學習工具和生活工具。藉助家用計算機、個人計算機、計算機網、資料庫系統和各種終端設備,人們可以學習各種課程,獲取各種情報和知識,處理各種生活事務(如訂票、購物、存取款等),甚至可以居家辦公。越來越多的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將與計算機發生直接的或間接的聯繫。普及計算機教育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總之,計算機的發展和套用已不僅是一種技術現象而且是一種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現象。

發展過程

1946年,第一台電子數字積分計算器(ENIAC)在美國建造完成。
1947年,美國計算器協會(ACM)成立。
1947年,英國完成了第一個存儲真空管O 1948貝爾電話公司研製成半導體。
1949年,英國建造完成"延遲存儲電子自動計算器"(EDSAC)
1950年,"自動化"一詞第一次用於汽車工業。
195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製成磁心
1952年,第一台"儲存程式計算器"誕生。
1952年,第一台大型計算機系統IBM701宣布建造完成。
1952年,第一台符號語言翻譯機發明成功。
1954年,第一台半導體計算機由貝爾電話公司研製成功。
1954年,第一台通用數據處理機IBM650誕生。
1955年,第一台利用磁心的大型計算機IBM705建造完成。
1956年,IBM公司推出科學704計算機。
1957年,程式設計語言FORTRAN問世。
1959年,第一台小型科學計算器IBM620研製成功。
1960年,數據處理系統IBM1401研製成功。
1961年,程式設計語言COBOL問世。
1961年,第一台分系統計算機由麻省理工學院設計完成。
1963年,BASIC語言問世。
1964年,第三代計算機IBM360系列製成。
1965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機PDP-8。
1969年,IBM公司研製成功90列卡片機和系統——3計算機系統。
1970年,IBM系統1370計算機系列製成。
1971年,伊利諾大學設計完成伊利阿克IV巨型計算機。
1971年,第一台微處理機4004由英特爾公司研製成功。
1972年,微處理機基片開始大量生產銷售。
1973年,第一片軟磁碟由IBM公司研製成功。
1975年,ATARI——8800微電腦問世。
1977年,柯莫道爾公司宣稱全組合微電腦PET——2001研製成功。
1977年,TRS——80微電腦誕生。
1977年,蘋果——II型微電腦誕生。
1978年,超大規模積體電路開始套用。
1978年,磁泡存儲器第二次用於商用計算機。
1979年,夏普公司宣布製成第一台手提式微電腦。
1982年,微電腦開始普及,大量進入學校和家庭。
1984年,日本計算機產業著手研製"第五代計算機"——-具有人工智慧的計算機。1984: DNS (Domain Name Server) 域名伺服器發布,互連網上有1000多台主機運行。
1984年: Hewlett-Packard發布了優異的雷射印表機,HP也在噴墨印表機上保持領先技術。
1984年1月: Apple 的Macintosh發布。基於Motorola 68000微處理器。可以定址16M。
1984年8月: MS-DOS 3.0、PC-DOS 3.0、IBM AT發布,採用ISA標準,支持大硬碟和1.2M高密軟碟機。
1984年9月: Apple 發布了有512Kb 記憶體的Macintosh,但其他方面沒有什麼提高。
1984年底: Compaq開始開發IDE接口,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傳輸數據,並被許多同行採納,後來更進一步的EIDE推出,可以支持到528MB的驅動器。數據傳輸也更快。
1985年: Philips和Sony合作推出CD-ROM驅動器。
1985年: EGA標準推出。
1985年3月: MS-DOS 3.1、PC-DOS 3.1。這是第一個提供部分網路功能支持DOS版本。
1985年10月17日: 80386 DX推出。時鐘頻率到達33MHz,可定址1GB記憶體。比286更多的指令。每秒6百萬條指令,集成275000個電晶體。

計算機科計算機科
1985年11月: Microsoft Windows發布。但在其3.0版本之全面沒有得到廣泛的套用。需要DOS的支持,類似蘋果機的操作界面,以致被蘋果控告。訴訟到1997年8月才終止。
1985年12月: MS-DOS 3.2、PC-DOS 3.2。這是第一個支持3.5英寸磁碟的系統。但也只是支持到720KB。到3.3版本時方可支持1.44兆。
1986年1月: Apple 發布較高性能的Macintosh。有四兆記憶體,和SCSI適配器。
1986年9月: Amstrad Announced發布便宜且功能強大的計算機Amstrad PC 1512。具有CGA圖形適配器、512KB記憶體、8086處理器20兆硬碟驅動器。採用了滑鼠器和圖形用戶界面,面向家庭設計。
1987: Connection Machine超級計算機發布。採用並行處理,每秒鐘2億次運算。
1987: Microsoft Windows 2.0發布,比第一版要成功,但並沒有多大提高。.
1987: 英國數學家Michael F. Barnsley找到圖形壓縮的方法。
1987: Macintosh II發布,基於Motorola 68020處理器。時鐘16MHz,每秒260萬條指令。有一個SCSI適配器和一個彩色適配器。
1987年4月2日: IBM推出PS/2系統。最初基於8086處理器和老的XT匯流排。後來過渡到80386,開始使用3.5英寸1.44MB軟碟驅動器。引進了微通道技術,這一系列機型取得了巨大成功。出貨量達到200萬台。
1987: IBM發布VGA技術。
1987: IBM發布自己設計的微處理器8514/A。
1987年4月: MS-DOS 3.3、PC-DOS 3.3。隨IBM PS/2一起發布,支持1.44MB驅動器和硬碟分區。可為硬碟分出多個邏輯驅動器。
1987年4月: Microsoft和IBM發布S/2Warp作業系統。但並未取得多大成功。
1987年8月: AD-LIB音效卡發布。一個加拿大公司的產品。
1987年10月: Compaq DOS (CPQ-DOS) v3.31發布。支持的硬碟分區大於32Mb。
1988: 光計算機投入開發,用光子代替電子,可以提高計算機的處理速度。
1988: XMS標準建立。
1988: EISA標準建立。
1988 6月6日: 80386 SX為了迎合低價電腦的需求而發布。
1988年7月到8月: PC-DOS 4.0、MS-DOS 4.0。支持EMS記憶體。但因為存在BUG,後來又陸續推出4.01a。
1988年9月: IBM PS/20 286發布,基於80286處理器,沒有使用其微通道匯流排。但其他機器繼續使用這一匯流排。
1988年10月: Macintosh Iix發布。基於Motorola 68030處理器。仍使用16 MHz主頻、每秒390萬條指令,支持128M RAM。
1988年11月: MS-DOS 4.01、PC-DOS 4.01發布。
1989: Tim Berners-Lee 創立World Wide Web雛形,他工作於歐洲物理粒子研究所。通過超文本連結,新手也可以輕鬆上網瀏覽。這大大促進了INTERNET的發展。
1989: Phillips和Sony發布CD-I標準。
1989年1月: Macintosh SE/30 發布。基於新型68030處理器。
1989年3月: E-IDE標準確立,可以支持超過528MB的硬碟容量。可達到 33.3 MB/s 的傳輸速度。並被許多CD-ROM所採用。
1989年4月10日: 80486 DX發布,集成120萬個電晶體。 其後繼型號時鐘頻率達到100MHz。
1989年11月: Sound Blaster Card(音效卡)發布。
1990: SVGA標準確立。
1990年3月 : Macintosh Iifx發布,基於68030CPU,主頻40MHz,使用了更快的SCSI接口。
1990年5月22日: 微軟發布windows 3.0。兼容MS-DOS模式。
1990年10月: Macintosh Classic發布,有支持到256色的顯示適配器。
1990年11月: 第一代MPC (多媒體個人電腦標準)發布。處理器至少80286/12MHz,後來增加到80386SX/16 MHz ,及一個光碟機,至少150 KB/sec的傳輸率。
1991: 發布ISA標準。
1991年5月: Sound Blaster Pro發布。
1991年6月: MS-DOS 5.0、PC-DOS 5.0。為了促進OS/2的發展,Bill Gates說:DOS5.0是DOS終結者,今後將不再花精力於此。該版本突破了640KB的基本記憶體限制。這個版本也標誌著微軟與IBM在DOS上的合作的終結。
1992: Windows NT發布,可定址2G RAM。
1992年4月: Windows 3.1發布。
1992年6月: Sound Blaster 16 ASP發布。
1993: INTERNET開始商業化運行。
1993: 經典遊戲Doom發布。
1993: Novell併購Digital Research, DR-DOS成為Novell DOS。
1993年3月22: Pentium發布。集成了300多萬個電晶體。初期工作在60-66MHz。每秒鐘執行1億條指令。
1993年5月: MPC標準2發布。CD-ROM傳輸率要求300KB/sec。在320*240的視窗中每秒播放15幀圖像。
1993年12月: MS-DOS6.0發布,包括一個硬碟壓縮程DoubleSpace,,但一家小公司聲稱,微軟剽竊了其部分技術。於是在後來的DOS6.2中,微軟將其改名為:DriveSpace。後來WIN95中的DOS成為DOS7.0,WIN95OSR2中稱為DOS7.10.
1994年3月7日: Intel 發布90-100 MHz Pentium處理器。
1994年9月: PC-DOS 6.3發布。
1994年10月10日: Intel 發布75 MHz Pentium處理器。
1994: Doom II 發布。開闢了PC機遊戲廣闊市場。
1994: Netscape 1.0 瀏覽器發布。
1994: Comm&Conquer(命令與征服)發布。
1995年3月27日: Intel發布120 Mhz的Pentium處理器。
19956月1日: Intel發布133 Mhz的Pentium處理器。
1995年8月23日: Windows '95 發布。大大不同於其以前的版本。完全脫離MS-DOS,但照顧用戶習慣還保留了DOS形式。純32位的多任務作業系統。該版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95年11月1日: Pentium Pro發布。主頻可達200 MHz ,每秒鐘完成4.4億條指令,集成了550萬個電晶體。
1995年12月: Netscape發布其.JavaScript。
1996: Quake、Civilization 2、Command& Conquer - Red Alert等一系列的著名遊戲發布。
1996年1月: Netscape Navigator 2.0發布,第一個支持JavaScript的瀏覽器。
1996年1月4日: Intel發布150-166MHz的Pentium處理器,集成了330萬個電晶體。
1996: Windows '95 OSR2發布,修復了部分BUG,擴充了部分功能。
1997: Gr和 Theft Auto、Quake 2、Blade Runner等著名遊戲發布,3D圖形加速卡大行其道。
1997年1月8日: Intel發布Pentium MMX。對遊戲和多媒體功能進行了增強。
1997年4月: IBM的深藍(Deep Blue)計算機,戰勝人類西洋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
1997年5月7日: Intel發布Pentium II,增加了更多的指令和更多CACHE。
1997年6月2日: Intel 發布233 MHz Pentium MMX.
1997年16日: Apple遇到嚴重的財務危機,微軟伸出援助之手,注資1.5億美元。條件是Apple撤消其控訴:微軟模仿其視窗界面的起訴,並指出Apple也是模仿了XEROX的設計。
1998年2月 : Intel發布333 MHz Pentium II處理器。採用0.25微米技術,提高速度,減少發熱量。
1998年6月25日: Microsoft發布Windows '98,一些人企圖肢解微軟,微軟回擊說這會傷害美國的國家利益。
1999年1月25日: Linux Kernel 2.2.0發布。 人們對其寄予厚望。
1999年2月22日: AMD公司發布K6-III 400MHz。有測試說其性能超過Intel P-III 。集成2300萬個電晶體、socket 7結構。
1999年2月26日,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Ⅲ處理器,PentiumⅢ採用了和PentiumⅡ相同的Slot1架構,並增加了擁有70條全新指令的SSE指令集,以增強3D和多媒體的處理能力。最初時鐘頻率在450MHz 以上,匯流排速度在100MHz 以上,采 用0.25μm 工藝製造,集成有512KB或 以上的二級快取。
1999年4月26日,台灣學生陳盈豪編寫的CIH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爆發,近100萬台左右的計算機軟硬體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十億美元。
1999年5月10日,id Soft推出了《QuakeⅢ》的第一個測試版本,此後的時間中,《QuakeⅢ》逐漸確立了FPS遊戲競技標準,並成為了計算機硬體性能的測試標準之一。
1999年6月23日,AMD公司推出了採用全新架構,名為Athlon的處理器,並且在CPU頻率上第一次超越了Intel公司,從此拉開了精彩激烈的世紀末處理器主頻速度大戰。
1999年9月1日,Nvidia公司推出了GeForce256顯示晶片,並提出了GPU的全新概念。
1999年10月25日,代號為Coppermine(銅礦)的PentiumⅢ處理器發布。採用0.18μm工藝,內部集成了256KB 全速L2Cache ,內建2800萬個電晶體。
2000年1月1日,全世界都在等待,呵呵,千年蟲並沒有爆發。2月17日,美國微軟公司正式發布Windows2000。
2000年3月16日,AMD公司正式推出了主頻達到1GHz的“Athlon”處理器,從而掀開了GHz 處理器大戰。
2000年3月18日,Intel公司推出了自己的1GHz Pentium3處理器。同一天,資產高達50億美元的銥星公司宣告破產,公司全面終止其銥星電話服務。五角大樓最終獲得了銥星的使用權,但用途至今未知。
2000年4月27日,AMD公司發布了“毒龍”(Duron)處理器,開始在低端市場向Intel發起衝擊。
2000年5月14日,名為“I LOVE YOU”(愛蟲)的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發作,僅用三天的時間就造成全世界近4500萬台電腦感染,經濟損失高達26億美元。
2000年9月14日,微軟正式推出了面向家庭用戶的windows千僖年版本Windows Me,同時這也是微軟最後一個基於DOS的作業系統。
2000年11月12日,微軟宣布推出薄型個人電腦Tablet PC。
2000年11月20日,Intel正式推出了Pentium4處理器。該處理器採用全新的Netburst架構,匯流排頻率達到了400MHz,並且另外增加了144條全新指令,用於提高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及3D圖形處理能力。
2000年12月14日,3dfx宣布將全部資產出售給競爭對手Nvidia,從而結束了自己傳奇般的歷史。
2001年2月1日,世嘉宣布退出遊戲硬體市場。
2001年3月26日,蘋果公司發布Mac OS X作業系統,這是蘋果作業系統自1984年誕生以來首個重大的修正版本
2001年6月19日,Intel推出採用“Tualatin”(圖拉丁)核心的P3和賽揚處理器,這也是Intel首次採用0.13微米工藝。
2001年10月8日,AMD宣布推出Athlon XP 系列處理器,新處理器採用了全新的核心,專業3D Now!指令集和opga(有機管腳陣列)封裝,而且採用了“相對性能標示”(PR標稱值)的命名規範,同時該處理器極為優異的性價比使得Intel壓力倍增。
2001年10月25日,微軟推出Windows XP作業系統,比爾.蓋茨宣布:“DOS時代到此結束。” Windows XP的發布,也推動了身處低潮的全球PC硬體市場。
2002年2月5日,Nvidia發布GeForce 4系列圖形處理晶片,該系列共分為Ti和Mx兩個系列,其中的GeForce4 Ti 4200和GeForce 4 MX 440兩款產品更是成為市場中生命力極強的典範。
2002年5月13日,沉寂多時的老牌顯示晶片製造廠商Matrox正式發布了Parhelia-512(中文名:幻日)顯示晶片,這也是世界上首款512bit GPU。
2002年7月17日,ATI發布了Radeon 9700顯示卡,該顯示卡採用了代號為R300的顯示核心,並第一次毫無爭議的將Nvidia趕下了3D性能霸主的寶座。
2002年11月18日,Nvidia發布了代號為NV30的GeForce FX顯示卡,並在該產品上首次使用了0.13微米製造工藝,由於採用了多項超前技術,因此該顯示卡也被稱為一款劃時代的產品。
2003年1月7日,Intel發布全新移動處理規範“迅馳”。
2003年2月10日,AMD發布了Barton核心的Athlon XP處理器,雖然在推出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得不到媒體的認可,但是憑藉超高的性價比和優異的超頻能力,最終Barton創造出了一個讓所有DIYer無限懷念的Barton時代。
2003年2月12日,futuremark正式發布3Dmark 03,但是由此卻引發了一場測試軟體的信任危機。
2004年 Intel 全面轉向 PCI-Express。
2005年 Intel 開始推廣 雙核CPU。
2006年 Intel 開始推廣 四核CPU。
2007年 Intel IDF 大會推出震驚世界的2萬億次80核CPU。

與其它學科關係

 建立在數學電子學 (特別是微電子學)、磁學光學、精密機械等多門學科的基礎之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