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鈴還須系鈴人

解鈴還須系鈴人

解鈴還須系鈴人,拼音:jiě líng hái xū xì líng rén,比喻由誰引起的麻煩,仍由誰去解決。出處:宋·惠洪《林間集》。“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泰欽曰:“大眾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

基本信息

詞 目

解鈴還須系鈴人

發 音

jiě líng hái xū jì líng rén
解 鈴 還 須 系 鈴 人
(“系”不能讀作xì)(注音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第666頁。)

釋 義

比喻由誰引起麻煩,仍由誰去解決

文言文

原文

金陵清涼泰欽法燈禪師在眾日性豪逸,不事事,眾易之,法眼獨契重。眼一日問眾:“虎項金鈴,是誰解得?”眾無對。泰欽適至,眼舉前語問,師曰:“系者得”。眼曰:汝輩輕渠不得。”
解鈴還須系鈴人

譯文

金陵地方有個清涼泰欽泰欽法燈禪師,他在與眾人生活的日子裡,性情豪放不羈,終日無所事事,什麼也不做,眾人都輕視他,只有法眼一個人看重他。有一天,法眼問眾人:“誰能把綁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鈴解下來?”眾人你看我,我看你,沒有一個能回答得出。這時泰欽法燈禪師剛好來到,法眼就把剛才提出的問題再問泰欽法燈禪師,他回答說:“在老虎脖子綁鈴的那個人能解得鈴”。法眼見法燈禪師回答得好,便就這件事教育眾人:“你們是不能小看他的”。

出 處

宋·惠洪《林間集》卷下載法燈泰欽禪師解悟,然未為人知,獨法眼禪師深奇之。一日法眼問大眾曰:“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眾無以對。泰欽適至,法眼舉前語問之,泰欽曰:“大眾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
成語“解鈴還須系鈴人”出自南京清涼山
南京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古城,與很多歷史典故有著割捨不斷的淵源,還有很多典故的發生地就在南京。近日記者採訪得知,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成語“解鈴還須系鈴人”就出自南京清涼山上的清涼寺
這句成語源自一個叫法燈的和尚。據明代瞿汝稷所編佛家禪宗語錄《指月錄·卷二十三》記載:南唐時金陵清涼寺(既今清涼山公園清涼寺)有一位泰欽法燈禪師,他性格豪放,平時不太拘守佛門戒規,寺內一般和尚都瞧不起他,唯獨主持法眼禪師對他頗器重。有一次,法眼在講經說法時詢問寺內眾和尚:“誰能夠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鈴解下來?”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來。這時法燈剛巧走過來,法眼又向他提出這個問題。法燈不假思索地答道:“只有那個把金鈴繫到老虎脖子上面去的人,才能夠把金鈴解下來。”法眼聽後,認為法燈頗能領悟佛教教義,便當眾讚揚了他。 後來這句話就被以解鈴還需系鈴人的成語流傳下來。到了清朝,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九十回中還以“心痛還得心藥醫,解鈴還需系鈴人”加以引用。這個成語現在比喻誰惹出來的事情,仍然由誰去解決。
這件事之後法燈深得法眼禪師的賞識,後來在法眼禪師座下作維那(寺廟中統攝僧眾統管禪堂的主要負責人),協助法眼開創了佛教五宗中著名的法眼宗。
法燈禪師不僅是一位得道高僧,在文學方面還有很深的造詣。他比較著名的作品有《古鏡歌》三首,其中在第三首中寫到: 時人不識古鏡。盡道本來清淨。只看清淨是假、照得形容不正。或圓或短或長、若有纖豪俱病。勸君不如打破、鏡去瑕消可瑩。由此不難看出法燈在佛學和文學方面的造詣.

示 例

常言道:~。當初是他兩個說他進去,如今依先要這兩個說他出來。★明朝·王錂《春蕪記·忤奸》

用 法

分句賓語比喻誰惹出來的麻煩由誰解決

成語故事

南北朝的泰欽和尚自小悟性過人。有一天,金陵清涼寺方丈法眼和尚開壇講法,問眾人:“老虎脖子上系了一個金鈴,誰能把它解下來?”眾人都回答不出來。
這時,恰好小泰欽來了。法眼便問泰欽,泰欽說:“大家為什麼不回答:‘系鈴的人能夠解下來呢?’”
“解鈴還須系鈴人”比喻誰惹的麻煩仍須由誰去解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