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項金鈴

虎項金鈴

明朝年間,在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城的西面,有一座清涼山,山勢十分險峻。清涼山上,有一座清涼寺。寺里有好幾百名和尚。香火十分興旺,寺內的方丈叫法眼禪師,道行十分高深,慧眼識人。

典故介紹

【典源】明·瞿汝稷《指月錄》第23卷 “……眼一日問眾:‘虎項金鈴,是誰解得?’眾無對。師適至,眼舉前語問,師曰:‘系者解得。’ 
【釋義】比喻由誰引起的麻煩,仍由誰去解決。同“解鈴還須系鈴人”。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結構】複句式
【近義詞】解鈴還是系鈴人、解鈴系鈴

典故故事

明朝年間,在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城的西面,有一座清涼山,山勢十分險峻。
清涼山上,有一座清涼寺。寺里有好幾百名和尚。香火十分興旺,寺內的方丈叫法眼禪師,道行十分高深,慧眼識人。
當時,寺內有位法燈和尚,性情豪爽灑脫,就是不肯好好念經,和尚們都看不起他。但法眼禪師卻認為法燈和尚很有靈氣,對他另眼相看。
有一天,法眼禪師在宣講佛法以後,和大家一起隨便聊天。他問大家:“如果老虎的頸項上繫著一隻金鈴,你們說誰能解得開?”
和尚們聽了這個問題,有的瞠目結舌,有的抓耳撓腮,有的相互觀望。沉默了好一會,一個人也回答不出。
這時,法燈正好從外面回來,法眼禪師便問他:“法燈,你說說看,如果老虎的頸項上繫著一隻金鈴,誰能解得開?”
法燈和尚不假思索地回答說:“這很容易。這個金鈴是誰繫上去的,誰就一定能解下來!”
法眼禪師聽了,面帶微笑,說:“對!你回答得不錯!”
然後他對和尚們說:“法燈是很有才氣的,你們可不能小看他呀!”
後來,從這則故事還引申出“解鈴還須系鈴人”這樣一句成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