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轉換

角色轉換

角色轉換就像演員在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一樣,人處在不同的社會地位,從事不同的社會職業(或中心任務)都要有相應的個人行為模式,即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角色轉換時期,個體是否存在角色衝突與心理健康有著相當緊密的聯繫。尤其是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 在人們的生活中出現了一些新的角色, 而人們對這些新角色所要求的行為模式還不是很了解, 這時候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就容易出現角色不清的問題, 個體會出現焦慮迷茫的情緒, 甚至處於應激狀態。角色轉換法以十分簡單的指導技巧告訴當事人將“過去式”改為“現在式”。

概念

社會角色就是個人在社會關係體系中處於特定的社會地位,並符合社會要求的一套個人行為模式。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個體要不斷地扮演或轉換各種角色,角色轉換又叫角色過渡,簡單地說,就是新舊角色的轉換、更替。這種角色的變換是經常的。比如,從上級到下級角色的變換、從學生到老師角色的變換、從領導到子女角色的變換等等。角色的轉換意味著個體需要擺脫前一種角色行為模式和心理特點的影響而發展另一種角色所需要的一整套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特點,調整狀態進入新的角色,以期更好地實現新的角色所賦予的任務。

角色轉換時期,個體是否存在角色衝突與心理健康有著相當緊密的聯繫。當個體的角色行為與角色認知或角色期待處於協調狀態時,個體就會產生愉悅、舒暢的心理感受,反之,個體便處於角色衝突狀態, 產生焦慮、煩惱的情緒,如果是嚴重的角色衝突還會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研究證明,角色衝突是使人緊張的一個源泉。總是生活在角色衝突中的人,會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增高等生理反應。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把這種現象稱之為“角色緊張”,角色緊張對社會及個體的身心健康都非常有害。因此,探討角色轉換時期如何消除角色衝突, 加強角色協調能力對於個體更好地適應社會具有實際的意義。

角色轉換時較常見的心理問題

新舊角色的轉換必然會出現角色衝突的問題。角色衝突( role conflict) 是指當一個人扮演一個角色或同時扮演幾個不同的角色時,由於不能勝任或與角色期望相矛盾,而出現的心理上和行為上的不適應和不協調狀態。

角色衝突大致可以分為角色內衝突和角色間衝突。當個體扮演一個角色,由於人們對該角色的期望與要求不一致,或者角色承擔者對該角色理解的不統一,或者由於個體感覺到沒有達到理想角色所要求的一些素質,即理想角色與個人在社會活動中實際表現出來的角色行為存在差距時,角色扮演者內心產生矛盾焦慮、衝突與不安,稱作角色內衝突。譬如,作為一名女企業家,同事期望她能夠更多地為公司做出貢獻,而丈夫和孩子又要求她能夠多照顧家庭,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大量的心思花在事業上,分配給家庭的時間就會相應地減少。這樣由於人們對同一角色期望和要求的不一致,使角色承擔者感覺到內心衝突。作為一名母親,既想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去享受休閒愜意的生活,又考慮到需要對子女履行更多的職責,這些對角色理解的不統一同樣也會引起個體內心的衝突。再比如,一名主持人認為優秀的節目主持人不但應該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應該具備較好的臨場應變能力。當個體發現自己具備的素質與理想角色規定的素質存在一定的差距時,內心就會被這種衝突所困擾。

當個體同時扮演幾個不同的角色時, 不同的期望使個體感到無法同時滿足這些要求而產生矛盾,稱作角色間衝突。現實生活中的人們, 社會關係錯綜複雜, 一個人往往是多種角色的承擔者, 各角色之間在時間、空間、行為模式和內容上就可能出現矛盾, 產生衝突。例如, 一名女醫生, 作為醫生她需要救護病人, 而作為妻子, 她可能同時需要照顧生病的丈夫, 如果兩個角色同時要求她履行相應的角色行為, 個體的這兩種不同的角色實現時在時間上就出現了矛盾, 結果只能扮演其中一個角色而放棄另一個角色。作為一名法官, 要做到依法判案, 剛正不阿, 但作為罪犯的親屬, 又會產生非常強的同情傾向, 這時候個體就會處於激烈的角色衝突之中。這時角色間的衝突表現為行為模式或內容上的衝突。

人的一生要變換很多的社會角色,而社會角色的轉換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實現的,角色衝突時有發生。甚至有些角色衝突是十分複雜的,可能需要角色扮演者在兩種相矛盾或相反的角色行為之間做出痛苦的選擇,毫無疑問,這種角色的衝突成了我們健康的大敵。

如何更好地實現角色轉換

不論是輕微的角色衝突還是嚴重的角色衝突,都會對人們的心理產生困擾,妨礙個體社會化的充分實現。因此,如何解決角色衝突對於個體進一步實現社會化、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更好地適應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角色轉換對個體心理準備的要求。

一般情況下,人們在進入一個角色狀態後會形成慣性,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表現出這個角色所賦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因而往往會對新角色的轉換感到措手不及,不能適應。這就要求在進行角色轉換時,個體能夠有意識、有準備地進行角色的轉換,這樣才能更加迅速、順利地完成行為模式的改變。個體在進行角色轉換時,不但要意識到角色轉換的必要性,更要首先在心理上明確新角色所規定的行為規範、權利與

義務、態度與情感、知識與技能等等。

比如新課程的改革,對教師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其角色的改變。教師必須意識到這種角色改變的必要性,同樣還要對新角色所規定的要求做充分明確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勝任新的教學任務,完成角色的轉換。

20 世紀 70 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對教師角色作了這樣的描述: 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 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了解、影響、鼓舞。教師正確認識到自己在新課程下的角色,才能有效地實現教師素質的提高和教師職能的發揮,進而影響教學的實際效果。

角色行為特點規範化。

“角色規範化是指不同社會群體和組織對不同地位的角色的權利和義務都給予儘可能明確的規定。”在角色轉換的過程中很多心理問題是由於對角色認識不清所造成的。對角色的屬性給予相應的規定以後, 人們就可以按照統一的角色期望去履行自己的角色權利和義務。尤其是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 在人們的生活中出現了一些新的角色, 而人們對這些新角色所要求的行為模式還不是很了解, 這時候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就容易出現角色不清的問題, 個體會出現焦慮迷茫的情緒, 甚至處於應激狀態。所以, 對角色行為的規範化確定有助於人們對角色的學習, 有助於角色衝突的減少。人們可以在進行角色轉換之前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可以在角色轉換的過程當中有所參照, 並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是現代社會體系中保護角色和避免角色衝突的一種有效手段。例如, 剛剛入校的大學一年級新生, 需要經歷角色轉換的過程, 他們的生活環境由在家與父母住在一起變為與同學住在一起, 角色的轉變意味著行為模式的改變,如果還像在家一樣, 什麼事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 肯定會與宿舍的同學發生矛盾, 進而產生不安、焦慮、多疑甚至抑鬱的應激反應。這就是由於對角色認識不清而產生的心理問題。

嘗試採用角色合併法。

角色合併法是指當一個人同時扮演多個角色因而發生衝突時,可以根據情況將兩個相互矛盾的角色合併起來,發展為一個新的角色並賦予這個角色新的意義和觀念。當個體對這種新的角色從心理上予以認同的時候,角色衝突也就大大地減少了。例如,當一中年婦女發生職業婦女和家庭婦女的角色衝突時,她可以加上一個經濟因素的新觀念,綜合這兩個角色間的衝突,發展為一個既參加社會工作獲得經濟收益,又兼顧家庭生活的新型婦女角色。又如,一個體育明星,他既想參加一些明星的活動,又想繼續運動員的生活,他可以以一名公益明星的身份去參加一些活動以同時滿足這兩種願望。

經常套用角色地位變換法。

“角色地位變換法是指改變角色扮演者本身所持有的角色進而消除其內心衝突的辦法。”例如,一個人想在工作崗位中得到晉升,以求發揮更大的才能和潛力。如果這個願望得不到實現,就會引發角色扮演者對現有角色的焦慮和不滿。如果能夠得到晉升便會使個體的角色衝突得到解決,使得個體的工作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這種角色衝突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發生,角色地位變換法也經常被套用。

將角色按其重要性進行分層。

角色層次法要求角色扮演者將相互衝突的角色按其重要程度進行分層,然後選擇對自己來講最重要、最有意義的角色。個體在社會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扮演很多種角色,有些角色之間甚至是相互牴觸和矛盾的,一個人扮演的角色越多,產生角色衝突的可能性就越大。精力有限的個體應該學會從眾多角色中進行選擇,從而保證更好地工作、學習和生活。“社會心理學家古德提出了取捨角色的三個標準: 一是該角色對個體的意義,二是不扮演某些角色可能產生的積極和消極後果,三是周圍人對拒絕某些角色的反應。”個體可以參考這個標準進行角色的取捨。例如,有些名人和高級領導幹部,身兼多職,應酬不暇,由此常常產生角色緊張和角色衝突,造成精神壓力,不但影響社會工作,也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此時個人應積極地進行角色取捨,量力而行。

在生活中學習扮演角色的技巧。

“所謂角色技巧是指個體所具備的那些有效的扮演角色的特質。”縱然個體已經明確了某個角色所規定的行為模式以及角色特點,但如果缺乏一定的角色技巧個體仍然不能成功地進行角色的扮演。角色技巧包括: 角色扮演者的能力傾向、適當的經驗以及特殊的訓練。這些都需要個體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去學習。例如,兒童在遊戲的過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父親、母親、護士、老師等,通過這些實踐提高了個體角色扮演的能力和技巧。通過特殊的訓練,很多角色扮演困難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

舉行某些儀式有助於角色的轉換。

一些地方的成人宣誓,以及幾乎我們每個人都能經歷的畢業典禮、結婚慶典等等,我們可以把這些儀式看作是角色轉換的儀式。這些儀式告訴我們,角色地位要發生變化了,我們要告別舊的行為模式,建立起新的行為模式和態度觀念。這些儀式有利於個體有意識地進行角色的轉換。

完形心理學派治療方法

概述

這是完形心理學派的一種治療方法。完形心理學理論的基本假定是,個人能有效地處理自己生活上的問題,特別是當他們能全面覺察發生在自己的周圍的事情的時候。對於某些在發展中的特定問題,人們就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去躲避,因此,在他們個人成長中形成了一些僵局。完形治療法提供必要的處理及挑戰,幫助當事人朝著統整、坦城,以及更富生命力的存在邁進。

角色轉換法以十分簡單的指導技巧告訴當事人將“過去式”改為“現在式”。空椅子技術就是角色轉換的最有效方法。在完形治療法的種種著名的有影響力的技術之中.空椅子技術是最為簡易方便而適於心理輔導的,當某一名當事人訴說與另一人之衝突時,輔導員即指示當事人假設另一人就坐在空椅子上,可面對其發言。等當事人說出了相當的內容後,輔導員即指示當事人再換張椅子,扮演另一人來回答問題。輔導員在關鍵時刻令當事人變換位子,指導當事人與假想的對象進行對話。通過這個練習,當事人得以更為詳盡地體驗並且了解種種情感。當事人同時也能了解到自己往住假設他人的思想、空椅子技術是使當事人的投射外顯的方式之—,這個技術使用兩張椅子。輔導員要當事人坐在其中一張椅子上,扮演一個完全的勝利者,然後換到另一張椅子上扮演失敗者,讓當事人的雙方可以持續對話。本質上,這是—種角色扮演技術,當事人扮演所有的角色。

方法

由於當事人能接納和統整勝利者與失敗者雙方,衝突得以解決。這個技術幫助當事人探觸他們部分的情感.以及他們自己可能否認的一面;幫助他們把感情明朗化,並且充分去體驗它,例如僅僅只是討論衝突的情感而已。這個技術不鼓勵他們與情感疏離,而是幫助當事人了解情感是他們的真正部分.這個技術可以幫助當事人指出不愉快的內部投射作用。例如,當事人說:“有時我就像我父親一樣!”當事人吞下父母式的內射作用,並且用以懲罰和控制他們自己時,父母式的內射作用就能使“自我折磨”遊戲一直持續下去。

兩種反對勢力間的對話,目的在於使當事人內在的對立與衝突獲得高層次的統整。此外,其目的不在於去除一個人的某種特質,而是要個人學習去接納這種對立.並且使之與這種對立並存,只有這樣當事人才能停止自我折磨遊戲的困擾。由於當事人有許多衝突,輔導員須引導他們進行自己的對話遊戲。有一些衝突可加以引導就套用,也包括:

適合對象

1.內在父母對抗內在的兒童。

2.權威的一方對抗受壓迫的一方。純潔的一面對抗性慾的一面。“好孩子”對抗“壞孩子”。攻擊性的自我對抗被動的自我,自主的一方對抗悔恨的一方。努力工作者對抗遊手好閒者。

對話技術可以用在個別心理輔導和團體心理輔導中。勝利者與失敗者之間的衝突是最為常見的例子。這種衝突是一個很有力的動因,可幫助當事人更敏銳地覺察內在的分裂,以及在衝突的雙方哪一方占較大的優勢。如一個案例中,當事人是一個女學生,玩著怯弱、無助、“可憐的我”的依賴遊戲。她抱怨她是個可憐的人,她憤慨她的父母,但是她又怕如果他們真離開她,她就變成不完整的人。她把父母對她的管理當作她自己無能的藉口。她不斷地壓抑自己,一直說“我不能”,“我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沒有能力”。為了改變她的依賴性,輔導員要地坐在房子中間的一張椅子上.變成完全的失敗受難者,並且誇大她自己的那一面。最後,如果她厭惡了這一面,輔導員要求她再變成另一面,也就是壓抑她的勝利者的一面,向“可憐的我”談話。然後,輔導員要求她假裝成有能力、強壯、獨立,表現出並非無助的樣子。輔導員不斷地問:“如果你強壯、獨立,會發生什麼事?如果你放棄了你執著的依賴性又會如何?”角色轉換技術常會增強當事人的力量,真正去體驗他們一直扮演的角色,其結果常使自我重新展現自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