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轉換之間

角色轉換之間,浙江2010年的高考作文題目。

作文題乾

浙江2010年的高考作文題目: 26.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傳說有的雛鳥長大後,會銜食餵養衰老的母鳥,人們把此現象稱為“反哺”。 人類社會也存在著類似現象,年輕一代對年長一代的文化影響被稱之為“文化反哺”。千百年來,在以父輩對子輩施教為主流的正統傳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猶如潛流,隱而不顯。但在迅疾變化的當今世界,年輕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們在科學知識、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審美情趣等各個方面,越來越明顯地影響著年長一代。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角色常常發生轉換。 請針對上述現象及所反映的問題,以“角色轉換之間”為標題寫一篇文章。你可以講述故事,抒發情感,也可以發表見解。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少於800字。④不得抄襲。

高分作文

角色轉換之間

如果年輕人與老人之間就某個問題觀點產生分歧,且不論真理站在哪一方,老人總會用不屑的語氣說:你懂什麼!我吃過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

然而在科技、文化、思想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吃過的鹽”“走過的橋”這類“經驗論”真的還能占上風嗎?誰又能保證年輕一代創造的新文化不比傳統文化豐富?文化反哺不是兇惡的暗流,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年長一代也不必驚慌抗拒,正如韓愈所說“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因此在不同的“道”之間,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往往會發生角色轉換。

很大一部分時間裡,年長一輩是施教者,他們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向後輩講述經久不衰的故事,描述所見所聞以及體會感悟。那么獨特的習俗或是家族精神,構建起年輕一代文化根基,使之吸取傳統文化土壤中豐厚的營養。年輕人這才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看得更遠。

當年輕一代吸收了足夠的養分破土而出時,往往又會發現世界與長輩的描述不盡相同。年輕人憑藉旺盛的生命力勇敢迎接大千世界繽紛多彩的文化的衝擊。傳統的和現代的、民族的和世界的、陽光的和晦澀的各種文化,年輕人總能以極快的速度接受、分析、消化。由於這些額外的養料,年輕一代或許能成長地更快,有一天,超過了年長一輩。

觀察社會進程我們會發現,因為生活條件的逐漸改善,年輕一輩的平均身高一般會超過前輩。同樣的,因為思想觀念的開放,年輕一輩的學習能力也強於前輩。於是,年輕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年輕人能從受教者轉換成施教者還有一個原因:他們在創造文化,新文化中蘊含了鮮明的時代活力,這正是年長一輩所缺乏的。

文化反哺與鳥類反哺一樣是自然社會的正常現象。角色轉換期間也可能發生一些衝突。面對衝突,我想年輕人即使變成了施教者也要給予長輩充分的尊重,一如雛鳥長大後仍要聽取老鳥的經驗;同時即使長輩不再是施教者,也不必認為地位受到了動搖,學無止境,見賢思齊,才能終身增長文化內涵。

只有不斷地角色轉換,才能使文化永葆新鮮,成為社會進步的不竭之源。

角色轉換之間

如果八十歲老太迷上熏眼妝, 白首老伯愛上電玩,中年男女皆意在組建“丁克家庭”,世界會變成怎般的光怪陸離?

對於這些類似新潮的“文化”,我們要堅決說不!文化反哺,哺的千萬不能是三鹿!

孩提時代,老先生手把手地教育我們“人之初,性本善”。而如今,我們要用什麼反贈?隨著年輕人對個性張揚的極度追求,許多所謂的文化在潮流中混雜進來。古之施教者的傳授內容,是經過數千年積澱下來的精華,在這等博大精深之前,我們應有的是責任,而不只是展現自我的矯情。

海容天天,一個以行為藝術家自居的女孩,曾一度赤裸著身體在鐵籠內宣告人體之美。而她竟然說服了自己的母親,與之共同拍攝那些所謂藝術的照片。在角色轉換之後,她所傳授的是什麼文化?不是扯下了一塊遮羞布,就能成為一種文化。

正因為角色轉換,我們才需要正視自己的行為。校對自己寫下的教科書,是否別字連篇。

當老者諄諄念叨“見義勇為”時,我們應以“見義智為”對之;當長輩們用“淡泊一生,平安是福”來寄託心聲時,我們可以用“不見風雨,何以出彩虹”與之相對;當老人用“書中自有顏如玉”來告誡我們時,我們要攜起他們的手,看社會的波濤壯美。當他們提醒我們要保護好自己時,我們可以告訴他們:“青春就是瘋狂地奔跑,然後華麗地跌倒,站起來,再跑!”這才是所謂的文化反哺,這才是我們應有的“師德”!

是爺爺告訴我,一串紅的汁液有糖的滋味,現在,輪到我來告訴他,水仙花的瓣葉可消除一個白晝的疲憊。

角色轉換之間,我們走上講台,就不能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年輕是一段很美的光景,不要只顧展現自己的美麗,該去為別人留下點風景。

角色轉換之間,我感動著木蘭的替父從軍,也吶喊著金晶的堅強之旅;我震撼於漢字的歷史回音,也嘆服於英語的婉轉音韻。

雛鳥反哺,總將最鮮美的留給母親;文化反哺,當然要用最優秀的去彰顯我的實力。

如果人生是一場筵席,那我們現在便是布菜人,在一片誘惑中,一定要三思再下筷。

角色轉換之間

角色轉換之間,一扇風光無限的美麗之窗被開啟,展現在你眼前的是另一個美麗新世界。當施教者與受教者發生角色轉換,文化深潭中的靜水被迅速激活,創造了別樣的文化魅力,這就是文化反哺的魅力。

文化反哺這一角色轉換古已有之,孔子即有教學相長之說,發出“啟予者商也”的感嘆。韓愈亦有“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議論,足見年輕一代完全有能力進行文化反哺.施教者與受教者互相影響是亘古不變的真理。

當今世界,隨著傳媒的強大和個人素養的提高,文化反哺正如一股洶湧的潛流衝擊著年長一代的價值觀。當地位向錢看齊,身份向權看齊成為年長一代的心跳,當追求穩定成為年長一代的箴言時,90後的一代“標新立異”地提出了“非主流”的個性價值觀。對個性的推崇,對青春的張揚,為保守的傳統文化觀注入了一股清新甘甜的泉水。年長一代的人由此看到青春囂張的美麗,感受到張揚個性的風采。你看,路上多了時裝鮮艷的老人,少了單調的黑青素服;你聽,廣場上中年婦女歡快的踢踏舞步,不都是對個性的張揚,不都是對“90後”崇高個性的另一番解讀?

角色轉換之間,不僅是對原有文化的創新,更是對文化剔除糟粕,實現文化的發展。新文化運動對科學民主的弘揚剔除了傳統文化的封建糟粕;低碳新理念的提出衝擊了以鋪張豪華為榮的不良風氣;年輕人的樂觀向上,張揚個性的精神打開了多少年長一代久已緊閉的內心世界。角色轉換之間,已如春雨潤物般悄聲無息地播下了新文化的種子,滋長出茂密的文化之林。

當然,角色轉化,受施者成為施教者,並不是角色顛覆,更不是對傳統文化、價值觀的批評和全盤否定。文化反哺更多的是一種補充,是一種在原有基礎上的創新,是在為傳統價值觀注入活力之泉,文化反哺是在繼承中的發展,因而絕不能走極端,其根本目的是文化的發展而不是顛覆,其主要作用是開啟文化新天地的鑰匙而不是關閉原有文化之門的枷鎖。

角色轉換之間,教學相長;文化反哺,讓文化之流如奔流不息的大河永駐活力,讓我們做文化反哺之人,為傳統注入時代精神,為文化開闢另一片蓮花盛開的美麗彼岸!

角色轉換之間

“資格老”這個詞大概可以算作以父輩對子輩施教為主流的正統傳承方式的一個縮影吧。中國自古有以年長者為尊,年輕人為卑的文化傳統,但那是在科技文化發展滯緩的古代或近代,對當下這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時代,已不算得是真理了。

角色的確在發生轉換。從長輩們的生活圖景中截取一些片段,不難發現年齡已不再代表“資格”了。逢年過節,親朋好友坐在飯桌前。爸爸媽媽與舅舅,小姨這些中年人顯然是主角。他們有更多的在外打工、上班的經歷。有更多的接觸電腦、電視、手機等大眾傳媒的機會。因而也有更多更豐富的信息,或稱“文化”。攀談間,外公、外婆、爺爺等等老一輩“無產階級”多少顯得有些被動。他們更多地從兒女那裡獲得時代信息並貫徹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去,例如少在菜里放些鹽。

而角色也並非“那邊獨轉”,在父輩與我之間,角色或許沒有完全轉換,但知道已經轉換且影響十分明顯。一方面由於自己年齡的增長,人格獨立性顯著增強,不再習慣一味“屈從”父輩的教導而喜歡在一些問題上獨立發表意見。另一方面,的確是在科學文化的學習中,在對各方傳媒的接觸中,豐富了知識,增長了才幹,因而有了可以進行角色轉換的資本了。然而為什麼角色轉換偏偏出現在我們這個時代呢?

在中國古代,哪怕是近現代經濟事業與社會事業發展都比較緩慢,從整體來看,;一定時期的科技文化並沒有出現過飛速發展,因而擺在年輕人與老一輩面前的文化資源總量幾乎差不多。這就像一老一少都攜著一百粒種子去田間播撒,儘管年輕人身強力壯且充滿激情,但由於大家都只有一百粒種子,因而成果頂多相等。而老一輩卻自以憑藉以年齡積累起來的信息始終在這場老少之爭中占據優勢。維護父輩對子輩施教的文化主流。

但在當代,則時過境遷矣!社會事業與經濟事業的發展,使年輕人在教育資源上的優勢比父輩多得多。因而有眼界去“看世界”,也有途徑去看世界。科技文化的巨大發展,對年輕人來說,他們可以“左右開弓”,應對自如,而對父輩,則是“目不暇接”,當然也措手不及、焦頭爛額了。正因這一日日的累積,使角色轉換變得逼於形勢了。

這一轉換當然是社會發展帶來的必然結果。但有一點,始終令我深深憂慮。那就是父輩,尤其是“老一輩”的父輩,他們在文化信息掌握上的被動地位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由於父輩在文化上失去了對子輩的優勢,他們也就不再有了這方面的吸引力。對於仍有獨立經濟能力的中年或中老年人來說,影響可能不大。他們至少還能在物質上完全獨立。但對於我爺爺一樣已失去經濟能力的老人,其文化上地位不可避免的衰落,在某些情形下可能會成為致命創傷。他們成了真正的弱勢群體,這正在或已經考驗了子輩以及這個社會。

角色轉換之間,勢之必然,於年輕人,幾多歡喜;於老一輩,幾多愁啊!

角色轉換之間

湮沒在廢墟里的私塾教室,幾十年前,父親在這裡罰站過,而十幾年前,我在這裡背課文。走過一些父輩們走過的路,拾撿他們撕下的日曆,因為時間,我們的人生滯後。

可是,我們唱《山楂樹》的時候也會同我們的父輩們一樣,淚花閃閃迴環往復。血脈相通的我們,情感相通。

角色的轉換,使年輕者成熟,使成熟者年輕。似是天塹,隔在我們之間,讓彼岸的你我相距甚遠。我的話,你不懂;你的話,我不聽,或許這就是所謂的“代溝”。

若是父親,你能彎一彎你挺得過直的脊樑,俯身聽我的似乎稚嫩的言語。我想,我會更注重自己的言行;而你,也將收穫年輕。

受教的父輩的目光,強大得如同雙翼,年輕的一代將插上它奮勇向前。施教的年輕的我們的思想,鮮活得如同天眼中的靈泉,注給生命以活力激情。角色的轉換,還世界一份童真。

牛漢對孫女將“花謝”稱作“花滅”予以糾正的同時,也是不經意地否定了童真。而後,他明白了,成人原來如此缺乏純真。

一個詩人曾說,“左眼是詩,右眼是兒童”,是他追求的生活。我們不是兒童,但在進社會這隻大染缸前,我們尚存童真。

一些無知的話,無禮的舉動,可笑的做法,父輩們,你們在我們這個多數的時候也曾為過,只是歲月改變一個人的性情太快,太多,視角變了,自然一切都變了。

甩甩頭髮,猛灌三杯白開水,去狂奔,拒絕飯局,拒絕酒場,父親,跟著我們的節拍,踩碎社會的黑暗。角色轉換之間,我們體現了各自的智慧。

蘇格拉底因為知道“人之無知的必然”而被阿波羅神譽為最智慧的人。父輩若能收起架子,平和地聆聽,即是大智,即是值得人尊敬的長者。

被給予訴說機會的子輩,則更為幸運地向成人世界證明自己,告訴他們,我們會做強有力的接班人。

《父與子》,一個系列的漫畫,作者的創造靈感,即來源於他的兒子。

《父與子》,是父輩與子輩共同的智慧創造的經典,父與子,是上帝創造的將攜手創造更多經典的搭檔。

角色轉換之間,時間的裂口癒合,我們肩並肩,手牽手,歲月在我們身邊,落了又開,開出一地秀花,開出一個世界,屬於我們共同的世界。

角色轉換之間

如今,這個時代真是變化得太快了。那廂,老年人尚在小小的戲台前聽一出羅衫廣袖,輕搖摺扇的折子戲,對年輕人教育說“越劇是咱浙江的傳統文化,只屬於這個小小的舞台;這廂,年輕一代已轟轟烈烈地以青春為名,打造出“越女爭鋒”的節目,把越劇推向更廣闊的天地,讓老年一代不禁驚嘆,”越劇原來還可以這樣演!”年輕人於是登上堂皇的時代舞台,轉換成一個肩負創新文化的重任,對年長一代進行“教育”的新角色。

還記得那個12歲的加拿大女孩珊妮鈴木,自己籌錢參加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大會,義正嚴辭地質問那些在場的大人們為何在教育孩子們要愛護生靈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同時卻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屠戮動物、破壞環境。她教育了年長一代要真正愛護生命、敬畏自然。這在宣揚“低碳生活理念”的今天,不是更具有了普遍的意義嗎?

還記得那個美國左腳微跛的小男生扎克,手推紅色小推車一步步挨家挨戶地請求為海地地震捐贈,動員了許多孩子組成愛心車隊,步行數萬里,感動了全國。他用雙腳丈量愛的土地,用實際行動教育了年長一代何為善良、何為無私、何為奉獻,讓他們為救兩個溺水少年搭成人鏈展開營救,甚至於其中三位英雄青年永遠地失去生命。江水嗚咽,仿佛為之悲泣。他們用生命教育了年長一代,大愛無疆,生命無價,在取捨之間實現自己真正的價值。

孔子曾言:後生可畏,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在疾速變化的當今世界,年輕人以勇敢和擔當從上一代傳承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責任,又勇敢地轉換了被教育的角色,成為新一代的教育者,對年長一代進行“文化反哺”,傳播屬於他們的新的文化——在紛繁多變的新世界,要有那一份新時代的愛與責任。

這個世界終將在這角色轉換之間,愈加繁榮昌盛;我們的文化,終將在這角色轉換之間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角色轉換之間

我從未想過,有一天父親會坐在書桌前,如同每一個高中生一樣求知中帶著迷惘,而我,是他的老師。

父親是農民。像所有從大山里走出來的人一樣,他的褲腿里有永遠洗不清的黃泥,指縫間布滿了永遠柔軟不了的老繭。這就是父親,上半生面朝黃土背朝天,下半生在這個布滿鋼筋混凝土的城市裡操著一口濃重的鄉音。我看著他日益佝僂的背影消逝在晨光里,如同他六十年代的步伐漸遠在二十一世紀的新興文化里。

現代社會前進的步伐永不停息,在外語、網路語言的潮流之下,父親一次次地被沖得東倒西歪。我的父親,他在電腦面前手足無措,他在英語面前茫然無知。我的父親,如同曾經的我,在這個嶄新世界面前一無所知。

巨大的鴻溝跨在我與父親之間,跨在父親與城市之間,訴說著迷惘。

我在一個暑假赴澳,異國的文化讓我新奇讓我欣喜,讓我忘了父親在那個冰冷城市的苦苦掙扎。然而我卻收到了父親的電郵,很短很短。他寫“囡囡。”窗外的風輕輕地吹過,飄來海洋濃郁的味道。那我眼前卻只剩下這兩個字。一遍遍,仿佛是迴響在心底。大洋彼岸的父親是怎樣用黝黑的手掌撫過鍵盤,是怎樣將渾濁的鄉音化成陌生的拼音?隔著大洋,我聽到一聲呼喚,滿含思念。

記憶回到那個落滿槐花的童年。鏽蝕的腳踏車,殘損的小黑板,還有那貼滿了識字表的石灰牆。那裡,父親曾牽著我的手教我識字。我的手掌貼在那刀削似的皺紋上面,第一次學會過馬路,第一次自己上學。那些有著父親蒼老背影的記憶在夜闌時分入夢。醒來的時候,淚痕未乾。

我知道,父親正在用他並不輕便的雙腳追趕時代的步伐。而這,為了他自己,更為了我。

回國的時候,父親來機場接我。在那如斯的擁抱里,他說:“我學會用電腦了。”在這個我即將離開家,去往遠方的時候,他告訴我,他每天會給我發郵件。這就是父親,上半生追趕日出,下半生追逐我遠行的步伐。第一次,我成為父親的老師。曾經父親教會我初識世界,教會我待人接物。如今,我教父親融入這個世界,融入我生活的這個時代。在這個城市裡我知道自己並不孤獨,在遠行的路上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在角色轉換之間唯一不變的是父親那堅實的邁向我的步伐。

現代文明固然瞬息萬變,三十年的時光固然漫長,但有一種情可以越過所有距離直達心底。我握著父親蒼老的手在紙上寫下“I Love You.”

曾經的大手握小手,如今的小手牽大手。角色轉換之間,父親和我亦師亦友;角色轉換之間,心不變,情不變。

不論我走向何方,我都知道有一個人正努力地邁向我。

在角色轉換之間,他始終如一地隱忍地愛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