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分析技術
角色理論(role theory)是闡釋社會關係對人的行為具有重要影響的社會心理學理論。20世紀2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G·米德首先將角色這一術語引入社會心理學,成為社會角色,是指個體在特定社會團體中所處的社會地位及與之相聯繫的符合社會期望的一套行為模式,每一種社會角色都代表著一套行為及行為期望。它規定了個體在扮演某一特定社會角色時所應有的行為,並且每個人只要扮演了某一角色,同社會或團體中的其他人將不約而同地以該角色所應具備的角色行為標準來評價他的行為。
角色分析技術(療法)
角色分析技術概述
角色分析技術是基於角色理論的一種心理諮詢技術,由我國資深心理諮詢師姜好敏所創立,通過對個體人格特點、所扮演各種角色形成的角色系統及子系統的具體分析,幫助個體了解自身所處的角色系統結構缺陷,進而完善結構、健全功能,最佳化角色間互動模式和效率,促進個體社會化動態發展。
角色理論(role theory)是闡釋社會關係對人的行為具有重要影響的社會心理學理論。20世紀2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G·米德首先將角色這一術語引入社會心理學,成為社會角色,是指個體在特定社會團體中所處的社會地位及與之相聯繫的符合社會期望的一套行為模式,每一種社會角色都代表著一套行為及行為期望。它規定了個體在扮演某一特定社會角色時所應有的行為,並且每個人只要扮演了某一角色,同社會或團體中的其他人將不約而同地以該角色所應具備的角色行為標準來評價他的行為。
社會心理學提出的角色理論主要包括角色域、角色組 、角色人格、角色結構、角色承擔、角色行為、角色期望 、角色規範、角色扮演、角色衝突、角色學習、角色技巧、角色地位、角色理論等一系列的理論概念。
角色扮演 指按常規的期望顯示出來的行為,也就是個人按照他人期望採取的實際行動。人們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受到角色規則的訓練和教育的,偏離了社會角色規則會受到社會的排斥和制裁。人在一生中學會扮演各種角色,如孩子的角色,學生的角色,男女的角色、職工和領導的角色等等。這些角色使人們在不同的情境中以適當的行為方式與他人進行交往。
角色組 即角色圈。一個人在實現個體的組織角色時,必須同一些在組織中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一道協同工作,從而開成一個以自己為"中心人物"的角色聯合體。凡是跟他協同工作的人,如上級、下級、同事及組織之外的人,就組成了這個人的"角色組"。通常,我們可以把任何一個組織的整體,都視為是一個由許多這樣重疊相連的"角色組"構成體。
角色人格,又叫地位人格。角色人格是指由於角色的不同或變化而產生的心理活動特點的總和。人們在社會中的地位或身份的不同,如階級、級別、職業、年齡、性質等的差異,都會使人們產生不同的心理狀態、處世態度和待人接物的方式等。這些差異的總和,就構成人的角色人格。
角色結構,個體扮演的各種社會角色之間的網路關係。人們生活在複雜的社會裡,處在不同的社會位置上,總是表現出不同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即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並形成了不同的角色關係。這就是個人的角色結構。如一位女教師,在學生面前她是教師,在教研室她是別人的同事,在校長身邊她是教員,在工會組織中她是主席,這只是她在學校所扮演的角色,而他的社會角色還廣泛地分布在家庭和社會中。故任何人都不是一個角色,而是一套角色,他要滿足社會上的多種角色期待,實現多種角色任務。
角色行為 有兩種含義:一為社會學上的含義,指一個人扮演某種角色後的實際行為;二為心理學上的含義,指扮演某一角色時所應有的行為,或是所期望的行為。角色行為與社會文化有密切關係,不同的文化傳統對同一角色有不同的行為規定。
角色期望,角色理論中的一個非常令人關注的核心問題。角色期望指社會或是他人(或是自我)對某一社會角色所應具有的一組心理與行為特徵的期望。角色期望在多數情況下都是明確的,例如,家長往往期望子女將來應該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角色期望不是一些行為的清單,而是包括了認知、情感和態度的總和,是一個複雜的系列。角色期望往往是在個人社會化之前,或是扮演某種角色之前就已經規定好了。
角色規範 社會對一定角色所形成的某些規定。這些規定都是在一定文化背景條件下所形成的某種社會習俗、不成文的事實規定等等。所以,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文化條件和不同社會制度,乃至不同教養方式條件下,人們所應遵守的角色規範也是不一樣的。
角色分析技術把個體所面對的每一個對應角色,根據其與個體之間的關係水平,分別把他們歸入三個層次:與個體關係最為密切的角色歸入核心層C(又稱親密層),大致包括父母親、子女、兄弟姐妹、夫妻、好朋友、情人、偶像以及虛擬角色網路朋友、上帝、神靈等;處於核心層的角色感情色彩非常濃厚,相互之間的情感依戀很深,這一層次的任何一個角色一旦突然喪失,會給個體帶來極大的創傷。而與個體之間存在一般關係的角色處於中間層M(又稱協作層、支持層),大致包括自己的一般親友、老鄉、同事、上下級關係、老師、同學等,處於中間層的角色與個體之間的情感卷入較少,但對個體的的生存發展很重要,是個體利益實現的有效支撐。角色系統的第三個層次是邊緣層E(又稱工具層),包括生活中接觸到的與自己有權利義務關係,但極少有情感捲入的各種角色,如汽車司機、警察、商販、售貨員等,所以處於這一層次的個人聯繫是淺層的。
角色系統中三個層次的角色是相對的、動態變化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處境的變化,系統中的角色也在發生變化,比如鄰居、同學變成了好朋友、夫妻,當然,好朋友、夫妻也可以變成一般關係或者仇人。
圖一 角色系統的三個層次
任何個體生活在社會上,其承擔的角色都不是單一的,所面對的對應角色在他所處的複雜的角色系統中,主要有三個角色子系統(角色圈),即家庭親情角色圈a、職業(學業)角色圈b和友情角色圈c.(見圖二)
圖二 角色系統中的三個主要角色圈
家庭角色圈是基於婚姻和血緣關係而形成的角色系統,主要包括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丈夫、子女等直系和旁系親屬,是個體心理成長中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學業(職業)圈是基於接受教育(或從事工作)而形成的角色系統,主要包括同學、老師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或同事、上下級、客戶、代理商、經紀人等),是個體心理成長和外部資源獲取的重要因素;友情圈則是基於友誼而形成的角色系統,包括親密朋友、筆友、網友、釣友、棋友等,是實現個體社會化和滿足個體歸屬需要的重要舞台。當然,三個角色圈之間是相對的,也可以是交叉的,比如,在家是夫妻,在單位則是同事,既是好朋友又是同班同學等。
圖三 角色系統分析圖
這樣就構成了由角色層次和角色圈疊加而成的角色系統圖(圖三)。健全的角色系統要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三個主要的角色圈不能殘缺;第二,每一個角色圈中核心層都要積極正面角色的存在;第三,角色圈層之間要有積極的良性互動關係。
角色分析以整個角色系統為基礎,重點分析角色系統結構與功能,完善的結構與健全的功能是健康角色系統的重要指標,一個人角色系統如果有明顯缺陷,就會嚴重阻礙其正常發展。例如(案例一),王某,十六歲,幼年父親亡故,母親在他六歲時改嫁,他不肯隨母親生活,只得與年老多病的爺爺相依為命。一年後爺爺病故,王某由家庭所在居委會監護撫養,王某上國中後開始與社會無業青年混在一起,沒有畢業就輟學,開始學會抽菸、酗酒、打架、偷竊,最後因強姦犯罪被勞動教養。我們從王某的角色系統圖(見圖四)可以發現,在其角色層中核心層只有屬於友情圈的社會無業流氓“哥們”,且他們之間的同伴互動大多是相互污染的;在三個主要的角色圈中,親情圈缺失,揭示他難以得到親情角色的滋養,缺乏學業(職業)圈,使得他失卻正式組織規範的教育與接納,難以形成社會主流觀念接納的角色技能。畸形的角色系統和被嚴重污染的角色互動關係,使得王某的角色系統功能嚴重失調,最終導致王某走上犯罪道路。
圖四、不健全的角色系統圖
每一個體的角色系統關係都是不同的,我們通過對某一個體角色系統中的具體角色、角色圈及其與三個層次的位置關係就可以了解他目前所面對困擾的問題所在,進而對角色系統中每個角色的人格特點、所屬資源以及角色間互動的有效性進行分析,提出有利於個體及系統成長的建設性意見,通過完善角色人格結構、規範角色行為,在角色系統中經由有效的角色互動來完成角色和角色系統的目標和任務,並據此提供角色關係調整的參考意見。具體操作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通過對單一角色的具體分析,找出角色扮演實踐與社會文化期待之間的差距,最佳化角色行為,實現角色目標;
(2)、通過對個體人格特點的分析,找出個體扮演角色可能的缺陷和不足,通過角色實踐學習和資源整合彌補缺陷和不足,以實現角色利益最大化;
(3)、通過對角色間互動行為的分析,了解雙方互動模式的缺陷與不足,規範角色行為,幫助雙方改進互動方式,以形成、確立更為有效的互動模式;
(4)、通過對角色圈的研究分析,完善系統結構,健全形色系統功能;
(5)、通過對整個角色系統的結構分析,發現系統存在的結構與功能缺陷,完善系統、最佳化功能。
角色污染指一個角色被其他角色的消極因素和糟粕所影響,它會嚴重製約角色的成長,嚴重的會導致角色人格缺陷以及角色系統結構與功能障礙,嚴重影響系統功能整體發揮。
角色污染源即污染的來源,主要有來自於親情圈的親情污染、來自於學業圈的師源性污染、來自於友情圈的友源性污染和來自於大眾傳播媒體的媒源性污染:
親情污染主要是指來自於家庭父母親,通過其態度行為傳達的錯誤、消極人生價值觀的影響。如(案例三):李某,女,17歲,自幼被父母親嬌生慣養,從來不做家務勞動,國小五年級就輟學在家,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稍有不滿就拿父母出氣,在外受人欺負就回到家摔東西,稍遇挫折就哭鬧不止,經常怪父母親沒有能力,羨慕花天酒地的優越生活。一天被同伴欺負,回到家就摔東西,並威脅跳樓自殺,母親雙膝跪地央求其不要跳樓,氣急敗壞的李某抱起母親就推下樓去,母親當場斃命,李某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該案例中李某的父母親不科學的教養方式造就了李某自我中心、乖戾囂張的個性,屬於典型的親源性污染致角色人格缺陷。案例二中龍某和案例三中李某的行為,提示父母親錯誤的世界觀、人生價值觀以及溺愛、放任、過高期待、專制和矛盾型等不健康的家庭教養方式容易導致對青少年人格的污染,進而形成能不健全的人格。角色間積極健康有效互動還有賴於提高角色認知、技能和行為水平。
師源性污染主要是由於教師本身人格缺陷、職業道德水平、專業技能欠缺以及人生特殊階段特異性問題(如更年期反應)等,經由師生互動傳遞給學生,造成角色人格、認知和行為的污染。如(案例四)張某,男,15歲,某重點高中二年級學生,由於張某性格內向、較為固執,一次班級活動中張某因病沒有參加,又沒有及時把原因告訴班主任老師,後雖經家長屆時,班主任仍不能釋懷,經常藉故批評張某,並在班內公開揚言看張某不順眼,要把張某整走,這給張某造成極大壓力,一個月後張某被診斷患精神分裂,家長因此與學校發生糾紛。後來了解到張某的班主任正處於更年期。該案例中班主任老師的行為是違背教師職業道德的行為,不但嚴重影響教師形象,而且會給學生造成終生的心理影響。提示我們一定要重視中學教師工作對象是未成年人這一獨特性,關注教師職業技能修養、道德修養和心理修養的提升。
友源性污染在中學生階段由於青春期心理特點而顯得更為突出,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染於黃則黃,染於蒼則蒼”,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更多地向同齡夥伴群體尋求心理支持,加之中學生人生閱歷淺,辨別是非能力弱,很容易受不良同伴的影響。案例一中王某的行為主要是受不良社會團伙的影響所致,因此,加強社會綜合管理,加強對青少年學生進行辨別是非的能力教育至關重要。
由於社會的變遷,西方社會多元生活觀念的流入和影響,加上國家法律、政策相對還不夠健全,來源於大眾傳播媒介的媒源性污染有加劇的趨勢,尤其是更為自由的網路媒體的出現,對青少年的影響更深更甚。如(案例五)趙某,女,15歲,高一年級學生,父母離異,隨母親生活,考上重點高中後,母親獎勵給他一台電腦,從此趙某整日泡在網上與網友聊天並瀏覽黃色網頁,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母親心急如焚,把網線拆掉,她就到網咖上網,且常常徹夜不歸。後被網友欺騙出走,被輪姦後賣給一個地下賣淫團伙,半年後被公安機關解救。該案例中趙某的經歷發人深思,一方面國家應該嚴格網路管理,另一方面,家長也應該加強學習,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擔負起監護責任,在子女教育中避免或減少盲目性。
角色整合是指一個角色能夠汲取相關對應角色的積極因素和資源,去掉其糟粕和消極因素。在角色系統中,蘊含有大量的顯性和隱形資源可資利用,只要我們能夠按照心理學的一般原理和規律去規範我們的角色行為,經常不斷地考察我們的角色結構和功能,進而最佳化和健全結構功能,就能夠促使角色系統功能最最佳化。
角色分析作為一種心理諮詢技術,套用範圍極其廣泛。既可用於家庭治療,又可以用於一般的人際關係、職業成長、學業成長、生涯諮詢,還可以用於較為輕微的心理健康諮詢,如由家庭、職業人際關係以及學業問題誘發的焦慮症、輕度抑鬱等。
第一章 角色分析概述角色分析是基於角色理論的一種心理諮詢技術,通過對個體人格特點、所扮演各種角色及其對應角色所形成的角色系統及子系統的具體分析,幫助個體了解系統結構缺陷,進而完善角色系統結構、健全形色功能,最佳化角色間互動模式和效率,促進個體社會化。
角色理論(role theory)是闡釋社會關係對人的行為具有重要影響的社會心理學理論。20世紀2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①]首先將角色這一術語引入社會心理學,所謂社會角色,是指個體在特定社會團體中所處的社會地位及與之相聯繫的符合社會期望的一套行為模式,每一種社會角色都代表著一套行為及行為期望,它規定了個體在扮演某一特定社會角色時所應有的行為,並且個體只要扮演了某一角色,同社會或團體中的其他人將不約而同地以該角色所應具備的角色行為標準來評價自己的行為。
社會心理學提出的角色理論主要包括角色人格、角色結構、角色行為、角色期望、角色規範、角色扮演等一系列的理論概念。
每一個個體在社會中生活,必然會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處於一定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且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不是單一的,而是同時扮演多個角色,例如一個男子不僅扮演父親和丈夫的角色,而且還可能是公司主管、學會理事、體育教練、或者大學的進修學生等。他所扮演的每一個角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處於一定的角色系統結構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講,人們扮演一定的角色都是為了獲得這一角色的相關利益或者為了減少利益損失(趨利避害),但由於每一個體的稟賦、成長環境、所接受的家庭學校教育不同,對角色的認知領悟程度、角色扮演技能和角色行為會有很大差別,但只有更符合社會期待的角色行為才更易於被社會認可和接納,這樣才不至於被社會孤立、排斥,進而滿足自己被接納的精神需要以及社會、其他成員提供的各種利益。所以每一個角色都在盡力地按照社會期待在不斷地進行角色學習和角色實踐,以期縮短主觀角色認知與社會角色期待之間的距離,這一過程就是角色的成長過程,也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過程。
1.1 角色分析中的圈層結構關係
1.1.1 角色分析中的角色層角色分析把個體所面對的每一個對應角色,根據其與個體之間的關係水平,分別把他們歸入三個層次(見圖1-1):與個體關係最為密切的角色歸入核心層C(center level又稱親密層),大致包括父母親、子女、兄弟姐妹、夫妻、好朋友、情人、偶像以及虛擬角色網路朋友、上帝、神靈等;處於核心層的角色感情色彩非常濃厚,相互之間的情感依戀很深,這一層次的角色一旦突然喪失,會給個體帶來極大的創傷。而與個體之間存在一般關係的角色處於中間層M(middle level 又稱協作層、支持層),大致包括自己的一般親友、老鄉、同事、上下級關係、老師、同學等,處於中間層的角色與個體之間的情感捲入較少,但對個體的的生存發展很重要,是個體利益實現的有效支撐。角色系統的第三個層次是邊緣層E(edge level又稱工具層),包括生活中接觸到的與自己有權利義務關係,但極少有情感捲入的各種角色,如我們每天所面對的汽車司機、警察、商販、售貨員等,所以處於這一層次的個人聯繫是淺層的。
角色系統中三個層次的角色是相對的、動態變化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處境的變化,系統中的角色也在發生變化,比如鄰居、同學變成了好朋友、夫妻,當然,好朋友、夫妻也可以變成一般關係或者仇人。
圖1-1 角色系統的三個層次
任何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承擔的社會角色都不是孤立的,在相關對應角色構成的複雜角色系統中,主要包含三個角色圈(角色子系統):a家庭親情角色圈、b職業(學業)角色圈和c友情角色圈.(見圖1-2)。
圖1-2 角色系統中的三個主要角色圈
家庭角色圈是基於婚姻和血緣而形成的角色子系統,主要包括父親、母親、妻子、丈夫、子女等直系和旁系親屬,是個體心理成長中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學業(職業)圈是基於接受教育(或從事工作)而形成的角色子系統,主要包括同學、老師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或同事、上下級、客戶、代理商、經紀人等),是個體心理成長和外部資源獲取的重要因素;友情圈則是基於友誼而形成的角色子系統,包括親密朋友、筆友、網友、釣友、棋友等角色,是個體實現社會化、滿足個體歸屬需要的重要舞台。當然,三個角色圈之間是相對的,也可以是交叉的,比如,在家是夫妻,在單位則是同事,既是好朋友又是同班同學等。這樣就構成了由角色層次和角色圈疊加而成的角色系統(見圖1-3)。
圖1-3 角色系統分析圖
健全的角色系統要具備以下幾個要素:第一,三個主要的角色圈不能殘缺;第二,每一個角色圈中核心層都要有積極正面角色的存在;第三,角色圈層之間要有積極的良性互動關係。
1.2 角色分析中的角色系統結構與功能
角色分析以整個角色系統為背景,重點分析角色系統結構與功能,完善的結構與健全的功能是健康角色系統的重要指標。
1.2.1 角色分析中的角色系統結構任何個體角色的存在和正常發展都離不開周圍相關角色的支持,個體角色與相關角色之間就會構成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角色結構關係。一個正常的家庭需要有夫妻、父母子女等結構形式,並且完整的家庭結構是順利完成家庭功能、維護家庭穩定和發展的基礎;學校是由校長、教務主任、教師、學生等要素構成的角色結構系統,否則就不能構成正常意義上的學校,當然也不可能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可見,角色結構是角色順利發揮其職能完成角色任務的必要舞台,在角色分析中,對角色結構進行研究分析對於提高角色認知、規範角色行為、實現角色需要具有重要意義。
1.2.2 角色分析中的角色系統功能在社會學結構功能主義觀點看來,一定的結構總是為了執行一定的功能,否則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個體角色在所處的角色結構系統中,通過扮演自己期待的角色,獲取自己所期待的利益。但是如果所處角色系統結構有明顯缺陷,就會嚴重阻礙結構功能的充分正常發揮,從而嚴重製約個體角色的正常發展。例如(案例一),王某,十六歲,幼年父親亡故,母親在他六歲時改嫁,他不肯隨母親生活,只得與年老多病的爺爺相依為命。一年後爺爺病故,王某由家庭所在居委會監護撫養,王某上國中後開始與社會無業青年混在一起,後輟學在家,開始學會抽菸、酗酒、打架、偷竊,最後因強姦犯罪被勞動教養。我們從王某的角色系統圖(見圖1-4)可以發現,在其角色層中核心層只有屬於友情圈的社會無業流氓“哥們”,且他們之間的同伴互動大多是相互污染的;在三個主要的角色圈中,親情圈缺失,揭示他難以得到親情角色的滋養與規範,學業(職業)圈的缺失,使得他失卻正式組織規範的教育與接納,難以形成社會主流觀念所認可接納的角色技能與信念。畸形的角色結構和被嚴重污染的消極的角色互動關係,使得王某的角色結構功能嚴重失調,最終導致王某走上犯罪道路。
圖1-4、不健全的角色系統圖
1.3 角色分析的技術操作
每一個體的角色系統結構都是不同的,我們通過對某一個體所處角色系統中的具體角色、角色圈及其與三個層次的位置關係,以及角色系統中目標角色的人格特點、所屬資源以及角色間互動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就可以了解他當前所面對困擾的問題所在,進而提出有利於個體及系統成長的具有建設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提高角色認知水平、完善角色人格結構、規範角色行為,在角色系統中經由積極有效的角色互動來完成角色和角色系統的目標和任務。具體操作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通過對單一角色的具體分析,找出角色認知、角色扮演實踐與社會文化期待之間的差距,最佳化角色行為,提高個體的角色領悟水平和實踐能力,促進角色目標任務的實現;
(2)通過對個體人格特點的分析,找出個體扮演角色可能的缺陷和不足,通過角色實踐學習和資源整合彌補缺陷和不足,以實現角色利益最大化;
對角色人格的全面了解是角色分析的重要方面和基礎性工作,可以藉助科學的心理測量工具如EPQ、16PF等人格測量量表,對目標角色進行深入細緻地分析了解,有經驗的心理工作者通過與目標角色的交流與觀察,也可以較為準確地把握其人格特徵;
(3)通過對角色間互動行為的分析,了解雙方互動模式的缺陷與不足,進而規範角色行為,幫助改進互動方式,以形成、確立更為有效的互動風格與模式;
(4)通過對角色圈以及圈與圈之間的關係的研究分析,了解角色圈內角色之間、角色圈際之間是否存在消極影響,完善系統結構,健全形色系統功能;
(5)通過對整個角色系統的結構分析,發現整個系統存在的結構與功能缺陷,完善系統、最佳化功能。
角色分析作為一種既嚴謹又通俗的心理諮詢技術,套用範圍極其廣泛。既可用於婚姻家庭治療和親子關係調適,又可以用於人際關係、職業成長、學業成長、生涯諮詢,還可用於較為輕微的心理健康諮詢。
基於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與創新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和疑惑,我們嘗試把角色分析套用於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第四章 角色分析在套用中需要關注的問題4.1 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系統中的角色污染角色污染是指一個角色(或系統)被其他角色(或系統)的消極因素和糟粕所影響,嚴重製約角色功能的正常發揮以及角色人格、技能、任職等的正常發展,嚴重的會導致角色人格缺陷以及角色系統結構與功能障礙,影響系統功能的正常發揮。角色污染會沿著角色鏈條在角色圈際之間傳遞,比如一個不稱職的教師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可能會利用非正常手段嚴重違背教育規律行事,提出要求家長配合督促學生完成過量作業的要求,而家長一般會嚴格按照教師要求去做,這樣就會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學習壓力,甚至會出現親子關係緊張的局面,這就是教師角色沿著教師——家長——學生角色鏈條在學業圈與親情圈之間對學生角色的污染,由於捲入的角色更多,使得角色系統的功能失調變得更為複雜。
4.1.1 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污染源角色污染源是對角色以及角色系統造成污染的來源,主要有來自於親情圈的親情污染、來自於學業圈的師源性污染、來自於友情圈的友源性污染和來自於大眾傳播媒體的媒源性污染:
(1)親情污染主要是指來自於家庭父母親,通過其態度行為傳達的錯誤、消極人生價值觀的影響。如(案例三):李某,女,17歲,自幼被父母親嬌生慣養,從來不做家務勞動,國小五年級就輟學在家,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稍有不滿就拿父母出氣,在外受人欺負就回到家摔東西,稍遇挫折就哭鬧不止,經常怪父母親沒有能力,羨慕花天酒地的優越生活。一天被同伴欺負,回到家就摔東西,並威脅跳樓自殺,母親雙膝跪地央求其不要跳樓,氣急敗壞的李某抱起母親推下樓去,母親當場斃命,李某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該案例中李某的父母親不科學的教養方式造就了李某自我中心、乖戾囂張的個性,屬於典型的親源性污染致角色人格缺陷。案例二中龍某和案例三中李某的行為,提示父母親錯誤的世界觀、人生價值觀以及溺愛、放任、過高期待、專制和矛盾型等不健康的家庭教養方式容易導致對青少年人格的污染,進而形成不健全的人格。角色間積極健康有效的互動關係還有賴於提高角色認知、技能和行為水平。
(2) 師源性污染主要是由於教師自身的人格缺陷、職業道德水平、專業技能欠缺以及人生特殊階段特異性問題(如更年期反應)等,經由師生互動傳遞給學生,造成角色人格、認知和行為的污染。如(案例四)張某,男,15歲,某重點高中二年級學生,一次班級活動中張某因病沒有參加,又沒有及時把原因告訴班主任老師,後雖經家長解釋,班主任仍不能釋懷,由於張某性格內向、較為固執,班主任經常藉故批評張某,並在班內公開揚言看張某不順眼,要把張某整走,這給張某造成極大壓力,一個月後張某被診斷患精神分裂,家長因此與學校發生糾紛。後來了解到該班主任正處於更年期。該案例中班主任老師的行為是違背教師職業道德的行為,不但嚴重影響教師形象,而且會給學生造成終生的心理影響。提示我們一定要重視中學教師工作對象是未成年人這一獨特性,關注教師職業技能修養、道德修養和心理修養的提升,重視教師心理健康。
(3) 友源性污染在中學生階段由於青春期心理特點而顯得更為突出。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於黃則黃,染於蒼則蒼”,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更多地向同齡夥伴群體尋求心理支持,加之中學生人生閱歷淺,辨別是非能力弱,很容易受不良同伴的影響。案例一中王某的行為主要是受不良社會團伙的影響所致,因此,強化社會綜合治理,加強對中學生進行辨別是非能力的教育至關重要。
(4) 由於社會的變遷,尤其是西方社會多元化生活觀念的影響,加上國家法律、政策相對還不夠完善,來源於大眾傳播媒介的媒源性污染有加劇的趨勢,尤其是更為自由的網路媒體的出現,對青少年的影響更深更甚。如(案例五)趙某,女,15歲,高一年級學生,學習成績優秀,父母離異,隨母親生活,考上重點高中後,母親獎勵給她一台電腦,從此趙某整日泡在網上與網友聊天並瀏覽黃色網頁,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母親心急如焚,把網線拆掉,她就到網咖上網,且常常徹夜不歸。後被網友誘騙出走,被輪姦後賣到一個地下賣淫團伙,半年後被公安機關解救。該案例中趙某的經歷發人深思,一方面國家應該嚴格網路管理,另一方面,家長也應該加強學習,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有效地擔負起監護責任,避免親職教育的盲目性。
4.1.2 規範思想政治教育角色行為,減少角色污染從角色污染的具體內容來看,主要包括角色經驗技能污染、角色認知態度污染、角色人生價值觀的污染、角色心理健康污染等。作為個體角色由於個體人格特點、成長的背景、所接受教育的差別、面對資源的差異等,使得不同個體形成了不同的經驗體系、認知方式和行為方式,其中必然會有不合理、不科學或者有待進一步完善的部分或者成分,再加之科學發展的、歷史的局限性等因素,如果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對角色以及角色互動行為不加以規範,角色之間在知識經驗、能力、認知態度、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的傳承上就可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在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系統地、有組織的、規範的學校教育和逐步完善的親職教育、社會教育有利於減少角色之間知識傳承過程中的污染。心理健康的污染主要是經由不健康的角色互動途徑傳播的,比如一個人格不健全的家長,其扭曲心靈下對社會、對國家和對他人不健康的認知,不合理的無效的角色行為,可能會通過親子之間的親密接觸、家庭內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傳遞給下一代。隨著國家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和普及,社會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的普及和健全,角色之間心理健康污染必將會逐步減少。
4.2 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系統中的資源整合角色整合是指個體角色或者角色系統能夠過濾掉角色系統內外的糟粕和消極因素,汲取利用一切積極有益的因素和資源,通過努力不斷地完善角色認知、校正角色行為,以實現角色目標並促進所在角色系統效能的提高與結構功能的不斷完善。
角色資源的整合大致可以在三個層次上展開:角色內生理、心理與社會資源的整合;角色圈內角色間資源的整合;整個角色系統中角色圈際、層際之間的資源整合。
作為個體角色,每個人都擁有一定的資源,如生理資源:健康、體貌、功能複雜的神經系統、強大的免疫系統等,是個體生存和發展,利用其他一切有效資源的基礎性資源;心理資源如:氣質資源、智力資源、性格資源、能力資源、情感資源等,是個體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資源如:人際資源、信息資源、經濟資源、組織資源、知識資源等,是支撐個體社會等級地位的重要元素。任何一個社會角色,只有對自己擁有的資源有一個明確的認知,才有可能去有效的組合運用這些資源為自身發展服務。在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作為教師、父母親應該利用課堂、親職教育等機會,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如教師資源、同伴資源、學校環境資源、自身人格資源、網路信息資源、家庭人際資源、家庭經濟社會資源、社會組織資源等,啟發教育他們培養獲取和運用這些資源的能力。
4.2.2 角色圈內資源的整合個體所面對的角色圈內蘊含有豐富的資源:人際資源、信息資源、知識技能資源和(或)組織資源等,其中人際資源是角色圈內最基本的資源,其他資源都要通過人際資源這個橋樑來傳遞。角色圈內個體要對自己在圈內所處的位置、所面對的資源有一個明確清醒的認知,進而學會獲取、運用圈內資源的能力,不僅有利於自身成長,而且有利於角色圈內角色建有效互動,推動角色圈共同目標的實現。
4.2.3 角色系統內資源的整合角色系統的成分與結構遠較角色圈複雜得多,其所蘊含的資源也更為豐富。不僅擁有個體角色的各種資源,而且還擁有比角色圈更多、功能更為強大的資源,但這決不意味著角色系統的功能更為強大。系統論創始人貝塔朗菲[②]強調,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不是各個部分的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當各個部分要素以有序、合理、最佳化的結構形成系統時,系統整體功能就會大於各部分功能之和。啟發我們不僅要認識到系統內資源的數量,更要注重系統內各部分(要素)之間的構成,站在系統整體的高度去認識、獲取和利用資源,這樣才有利於角色整個系統的良性可持續發展。(案例六)何某,女,高二年級文科班學生,高一上期學習成績優秀,進入下期成績直線下滑,班主任多次做工作仍沒有好轉跡象,文理分科時無奈選擇學習文科,但進入高二文科班後成績仍沒有起色,尤其是對思想政治學科沒有一點興趣,感到前途渺茫。經了解發現,何某高一年級時成績優秀,班主任是教化學的,為了能留住何某將來完成自己的升學指標,班主任經常找何某談話施加壓力,為不讓班主任失望,何某夜以繼日地學習,由於學習動機過強反而降低了學習效率,結果導致成績下滑。另外,何某父母離異,自幼由外公帶大,外公性格內向、固執,在文革中被打成右派,雖然後來被平反昭雪,但此事對其人生影響巨大,並經常告誡子女搞政治非常危險。自從何某選擇文科以來外公一直很不高興,幾次強逼自己改學理科,此事弄得自己不知如何是好。在何某的學習行為中還發現,受外公教育影響,何某習慣於自己學習,從不問老師問題,也很少與他人探討學習問題,極少參加集體活動,幾乎不閱讀課外書,認為只要自己學習成績優秀,將來就會有出息,做事不求人。在此案例中,何某一方面受到來自於外公和班主任老師的不良干預影響,學習行為受到污染,同時又不知道如何利用自己面對的各種資源。進一步了解發現,何某的智力水平非常優秀,而且語言智慧型優異,這是她內在心理資源優越的一面,但是性格較為內向孤僻,氣質特點屬於內向不穩定的抑鬱質,說明她經常受情緒困擾,這是其人格特點中不利的一面,需要努力改善。在人際資源方面,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是不會利用校園人際資源,如教師、同學等,由於父母離異且都在外地工作,家庭人際情感資源也是較為貧乏的,但是何某思想較為單純,願意通過努力改善目前的困難處境。結合何某實際情況,建議她求助班主任,利用家訪機會說服外公支持自己的選擇,此舉一方面可以增進與班主任的關係,另一方面還可以爭取到外公的支持,擴大自己的人際資源。在學習方面,要學會利用自己的心理資源優勢,把語文和外語作為優勢資源科目來學習,學習過程中還要從自己的學習實際出發,不盲目攀比,適當降低學習動機,減少學習時間和強度,這樣反而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並且還可以騰出來更多的時間擴大交友範圍,閱讀課外讀物以擴大心靈視野,改善情緒、最佳化人格,這樣既增長見識,擴大信息資源,又結交了朋友,擴大人際資源,改善自己的人格,最佳化心理資源,真可謂“退一步海闊天空”。經過她一個學期的努力,對思想政治課感興趣了,開始關心國家大事,學習成績大幅度提升,熱心班級工作,變得活潑、開朗、健談、自信了,班主任和同學都說她象變了一個人。這是一個典型的角色資源整合成功案例。
在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系統中,每個角色都面對著系統內的各種資源,是否能夠有效的利用這些資源為教育目標服務,既有賴於角色自身的修養,又有賴於系統內角色互動環境的有序性,所以在對角色系統資源認知的基礎上,努力培植合理有序的系統內角色互動環境至關重要,這就需要系統參與者教師、家長、中學生明確自己的角色行為目標,圍繞目標規划行為,合理有效地利用、整合資源。
4.2.4 角色資源整合中需要注意的問題角色資源的整合絕不意味著角色職能的交叉侵染,相反,在一個高效率的角色系統中,每一個角色都應該在各司其職的基礎上相互配合相輔相成,嚴禁越殂代庖,否則會造成角色行為的無所適從,導致角色系統的混亂。
在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角色系統中,蘊含有大量的顯性和隱形資源可資利用,只要我們能夠按照教育學和心理學的一般原理和中學生成長規律去規範我們的角色行為,經常不斷地反思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統角色行為和角色互動的有效性,進而最佳化和健全結構功能,就能夠促使角色系統功能最最佳化,促進中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不斷提高。
當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角色資源整合程度較低時,三者之間就會在方向上表現出不一致性,相關角色的互動是消極、低效甚至是反效的,這時教育合力較少或不具有教育合力,矛盾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遭到方方面面的質疑和否定;相反,當角色資源整合程度較高時,家庭、學校、社會三種影響源呈現出比較多的一致性,相關角色的互動是積極有效率的,即表現出更多的教育合力,家庭、學校和社會三種思想政治教育影響源就能夠充分發揮其功能,保持方向上的一致性,教育合力就會形成,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重要的社會道德淨化機制,也才能釋放其強大的能量,這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把握黨的教育方針,認真領會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真諦,在實踐中結合家庭、學校和當地實際,認真研究教育對象,提高教育技能,運用多種教育方法和手段,促進中學生思想道德心理素質的全面提升。
作者:姜好敏
學歷:碩士,
職稱:副高
職業:教師、心理諮詢師
出生:一九六九年一月
畢業學校:河南師範大學
全國首批、河南省第一位通過國家認證的心理諮詢師
催眠師
中國心理學會會員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
河南省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研究會理事
角色分析理論與諮詢技術創始人
“順理從性”教育思想首倡者
[①]米德 (G.H.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 美國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
[②] L.V.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美籍奧地利人、理論生物學家著《一般系統理論基礎、發展
和套用》(《GeneralSystem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 App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