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通站
1950年4月,海軍在山東半島、長江口、汕頭等地建立了首批瞭望站(觀通站前身)。當時的瞭望站採用8倍、15倍望遠鏡等進行目力觀察,執行對海觀察警戒任務。目力觀察受氣象影響較大,且觀察距離有限,不能滿足對海觀察警戒的要求。
我軍觀通業務主要由海軍觀通部隊負責。普通觀通站對於海軍艦艇部隊尤其是小型艦艇(快艇、護衛艇、獵潛艇等)部隊的作用就像雷達站對於航空兵部隊的作用一樣,擔負對海觀察警戒、作戰引導等任務;另一方面,偵察雷達站利用裝備的警戒雷達、電子對抗偵察、光電探測等偵察預警裝備,對任務海區執行偵察、預警等任務。目前海軍觀通部隊的業務由海司電子對抗雷達聲納部(四部)指導。
第一個觀通站
據《海軍雷達聲納電子對抗兵歷史資料》記載:中國海軍的第一個觀通站於1951年6月在青島誕生。海軍青島基地成立後,陸續組建了一批瞭望站。這些哨站藉助8倍、15倍望遠鏡進行目力觀察。因受氣象條件影響較大,且觀察距離近,不能滿足對海觀察警戒要求。為了加強對海瞭望,1951年6月8日,組建了王家麥島雷達站。裝備購自香港的美制SO-8雷達,歷時2個月零4天,於8月12日正式投入工作。至此,海軍第一個雷達觀通站建成,結束了單一目力觀察的歷史。
第一個高山觀通站
上個世紀50年代,國民黨海軍倚仗美國海軍的庇護,明目張胆地在台灣海峽橫衝直撞,無所顧忌地派艦船襲擾大陸沿海,甚至登上前沿島嶼。為了保衛祖國領海、領空安全,東
海艦隊觀通部隊在解放一江山、上下大陳島戰鬥後,開始逐步轉移到福建。如今被譽為“東海第一哨”的海軍第一座高山觀通站就在這個時候建成。
據時任海軍某基地雷達參謀的張家駿老人回憶:1958年前,福建沿海只有幾個觀通站,據說是按前蘇聯的經驗,只能建在沿海的低矮山上,因而雷達的觀察距離很近,不能滿足保障作戰指揮,特別是炮擊金門的作戰需求。然而,當時敵艦進出金門島幾乎都停泊在料羅灣,雷達剛發現不久就消失在背後的雷達盲區中,雷達和視覺都無法看清。他們大膽突破觀通站建站高度不宜超過150米的洋教條的束縛,對沿海的對海警戒雷達部署進行合理調整,選建更為理想的雷達陣地。
1958年夏季的一個下午,張家駿與艦隊的一名工程師,在鄉政府的幫助下,找到一位老鄉帶路,登上了閩南的一座海拔500多米的高山。極目眺望,金門島變小了,近了。藍色的海面,低矮的群山,一切景色盡收眼底,他們迅速地勾畫出一幅新觀通站的草圖,當夜趕回到指揮所,向基地領導報告。
第二天,人員和器材上山,用了兩天時間,把雷達搬運至山頂,並迅速架設完畢,完成了建站任務,被命名為“525”觀通站。
1958年初秋,炮擊金門最為激烈,每天要消耗一列車炮彈。福州軍區決定炮擊時由海軍“525”觀通站提供保障。這個高山觀通站將雷達發布的射擊目標坐標數據傳給臨近的陸軍炮群,有效地提高了命中率。
在“525”高山觀通站發揮巨大作用的啟發下,福建前線高山觀通站相繼建立。截止到1962年,完成了10多個高山觀通站的建設。這些站在以後的“8·6”海戰、“崇武以東海戰”及反小股作戰中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