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覺悟juéwù[consciousness]醒悟明白。1.[come to understand]∶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認清,也指對道理的認識。
2.[wake up]∶進入到一種清醒的或有知覺的新的狀態。
詳細解釋
1.亦作“覺寤”。1.覺醒。
《荀子·成相》:“不覺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唐劉知幾《史通·雜說上》:“向若二書不出,學者為古所惑,則代成聾瞽,無由覺悟也。”金王若虛《題》詩:“靖節迷途尚爾賒,苦將覺悟向人夸。”巴金《新生·五月十四日》:“我像一個勇敢的戰士那樣堅定地演說,解釋在時局變亂中勞動者應有的覺悟。”
2.引申為覺察。
宋司馬光《論橫山疏》:“安有虜中獨不覺寤,寂然無事,曾無誅討之意乎?”沙汀《醫生》:“老醫生顯得害羞地笑起來,因為他忽然覺悟出這不是布客有意同他作對,實在不該使他為難。”
3.比喻通情達理。
柳青《銅牆鐵壁》第七章:“今兒我和銀鳳一路從四鄉回來,我看這個女子很覺悟,很正派。”
4.自覺悔悟。
《史記·韓長孺列傳》:“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終不覺寤。”《宋書·范曄傳》:“禍敗已成,猶不覺悟,退加尋省,方知自招,刻肌刻骨,何所復補。”《續資治通鑑·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然吾聞之,天之所廢不驟也。逞其得志,肆其寵樂,使忘其覺悟之心,非安之也,厚其毒而降之罰也。”郭沫若《豕蹄·楚霸王自殺》:“一個人最怕是不覺悟,覺悟了是有辦法補救的。”
5.啟發;開導。
《國語·吳語》:“王若不得志於齊,而以覺寤王心,而吳國猶世。”漢王充《論衡·刺孟》:“謂孔子之徒、孟子之輩,教授後生,覺悟頑愚乎?”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今麤論事勢,以相覺悟。”宋曾鞏《謝中書舍人表》:“方當覺悟邇遐,使遍知於上意;訓齊內外,用丕變於羣心。”
6.佛教語。謂領悟佛教的真理,以此指開悟的人,與執迷不悟者相反。
南朝宋謝鎮之《與顧道士書》:“若深體三界為長夜之宅,有生為大夢之主,則思覺悟之道,何貴於形骸。”《隋書·經籍志四》:“﹝釋迦﹞舍太子位,出家學道,勤行精進,覺悟一切種智,而謂之佛。”《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六回:“你們老爺現在心上已脫塵網,不出三年必棄官學道,他的覺悟在你之先。”
佛教很強調"覺悟",覺悟是指對世間種種現象,真理的透徹了解,不為迷惑,開啟真智.慧遠大師<大乘義章.卷十二>有雲:"覺察名覺,如人覺賊;覺悟名覺,如人睡寤.
7.亦作“覺寤”。見“覺寤”。
8.會思考和會學習是兩碼事。只有具有靈性的人,在經歷迷惑和挫折以後,領悟到事物本質,經過大腦思考才產生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