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文化讀本

視覺文化讀本

《視覺文化讀本》是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於2003年12月1日出版的圖書,該書作者是羅崗 / 顧錚 。

基本信息

簡介:

《視覺文化讀本》一書是在“大眾化”的浪潮中,對“視覺文化”的理性回應。全書收錄了有關攝影、影視、繪畫領域等視覺熱點論題的文章二十二篇,作者多為西方思想文化圈內的大家,如本雅明、鮑德里亞、桑塔格、布迪厄、麥克盧漢等。編者試圖以多維視野來看待“視覺文化”,從不同學科出發闡釋“視覺文化”,所論述主題涉及“何謂視覺文化”、“看的方法與日常生活”、“身體與空間”、“性別與凝視的政治”、“種族、認同與主體性”;行文兼具前沿的敏銳與理論的深刻。這些文章從各自的角度來闡釋“視覺”在不同技術與意識形態下的迥異表現,給人們提供了更多想像的可能性。因此,大衛·哈維筆下的《銀翼天使》不僅是觀眾眼中的視覺特效(大衛·哈維《後現代電影中的時間與空間》),正如齊澤克對《駭客帝國》的解讀比情節本身更讓人覺得高深莫測;喬弗雷·巴欽所關注的焦點停留在了由視覺所構成的虛擬網路空間(《網路空間的幽靈》);周蕾的《視覺性、現代性與原始激情》和張歷君的《時間的政治》所論述的,則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魯迅、看與被看以及中國現代性的問題。

內容簡介

在講求效率的時代,視覺超越聽覺,圖像統治文字,電子媒介的圖像實時(現場)傳播具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和誘惑力。一切提供觀看信息的媒介,如電影、電視、戲劇、攝影、繪畫、時裝、廣告、形象設計、網路視聽……都被納入到“視覺文化”的範疇之中,各種影像都在構築著視覺文化符號傳播系統。“視覺文化”似乎演變成為一個紛繁、雜亂的概念。在本書的序言中,編者羅崗就“視覺文化”的概念進行了規範,將其與通常所說的“視覺藝術”進行了區分,他認為“視覺文化和視覺藝術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視覺文化使人們觀看圖像的場所發生了變化。視覺文化把人們的注意力引離結構完善的、正式的觀看場所,如影院和藝術畫廊,而引向日常生活中視覺經驗的中心。”這正如伊雷特·羅戈夫(IritRogoff)指出的:我們留意到的一幅畫可能出自於一本書的護封或一則廣告中;看電視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觀看者的個人行為;我們可以像在傳統的電影院裡看電影一樣,從錄像帶、飛機或有線電視上看到電影。正像文化研究已尋求了解人們在大眾文化消費中創造意義的諸種方式一樣,視覺文化首先研究人們日常生活的視覺經驗。在觀看過程中,人們也同樣能夠見到經典,只是圖像經典在這時已經被賦予了完全不同的意義。由此,所謂“讀圖時代”的來臨,也就是意味著多樣化的視覺研究不僅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正在改造整體性的社會結構。這需要研究者有新的問題意識和方法意識。“視覺文化研究”正好提供了建立這樣一種新的理論領域的契機,《視覺文化讀本》則是展現了各種研究的可能性及成果。無疑,不論是本雅明時代所強調的攝影技術,還是當今迅猛發展的網路科技,都是“視覺文化”賴以發展的技術平台。伴隨著現代傳播科技的發展,影像技術、電子信息技術逐漸興盛,“虛擬空間”介入現實空間,“視覺文化”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電視直播改變了電影將過去延時記錄下來的做法,把遠處發生的事情同時地呈現出來,更重要的它還意味著主體將更緊張更有效地去看、聽和感知生活世界。整個世界在瞬間被遠程地呈現出來,而關於這個世界的幻想也毫無限制地迅速傳播開來。書中“看的方法與日常生活”一章,便分析了視覺文化如何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時空在技術作用下似乎被整合在了一起。現代文化日益轉向以視覺為中心,視覺文化時代的來臨標誌著一種文化形態的轉變和形成,《視覺文化讀本》中的文章便是在對這一趨勢做出各自的回應,通過“視覺文化”之眼,來“觀視”這個世界,不是把文化單純看成是現實反映的觀念形態的東西,而是看成構成和改變現實的主要方式,在構造物質世界的過程中起著能動的作用。

配合著本書的書名與內容,《視覺文化讀本》中配有了大量的插圖。這些極具視覺震撼性的“視覺作品”,包括廣告、攝影、電影、繪畫,使得《視覺文化讀本》“好看”的書,也使它們具有了被讀者直接闡釋的可能性。

目錄

何謂視覺文化

視覺文化研究

→伊雷特·羅戈夫(Irit Rogoff)

看的方法與日常生活

攝影小史

→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攝影的社會定義

→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

消失的技法

→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

“權宜利用”:使用和戰術

→德賽都(Michel de Certeau)

“迷人”的法西斯

→蘇珊·桑塔格 (Sussan Sontag)

牆、螢幕和形象:解析越戰老兵悼念碑

→馬里塔·斯特肯(Marita Sturken)

身體與空間

鏡中的女人

→馬修·麥克盧漢(M.McLuhan)

美女照的修辭學

→多木浩二

後現代電影中的時間與空間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街道的形象

→奈傑爾·科茨(Nigel Coates)

網路空間的幽靈

→喬弗雷·巴欽(Geoffrey Batchen)

種族、認同與主體性

生為黑人

→弗蘭特齊·法農(Frantz Fanon)

他者的問題:刻板印象和殖民話語

→霍米· 巴巴(Homi K.Bhabha)

重造護照——多元文化論爭中的視覺思想

→康克林尼(N.Garcia Canclini)

福柯的眼睛:死亡的顯(隱)形與現代性

→約翰·奧尼爾 (John O,Neil)

視覺性、現代性與原始的激情

→周蕾

時間的政治——論魯迅雜文中的“技術化觀視”及其“教導姿態”

→張歷君

性別與凝視的政治

視覺中的性慾

→ 傑克琳·羅絲(Jacqueline Rose)

禁忌、精神分析和異性戀範式

→朱迪·巴特勒(Judith Butler)

移動和虛擬的現代性凝視: 流浪漢/流浪女

→安妮·弗萊伯格 (Anne Friedberg)

現代性和女性氣質的空間

→葛雷西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