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交響樂

視覺交響樂

視覺交響樂又稱“視覺主義”,首先由路易·德呂克提出,傑爾曼·杜拉克在1927年又加以發展,解釋為反對電影敘述故事和運用戲劇動作。

簡介

視覺交響樂視覺交響樂
20世紀20年代法國先鋒派電影理論主張。強調“視覺第一”,反對電影敘述故事和運用戲劇動作。首先由路易·德呂克提出。傑爾曼·杜拉克在1927年又加以發展,並具體提出如下五點:1藉助於藝術表現手段傳達某一運動應由其節奏提示;2節奏本身和運動發展乃是構成電影劇作基礎的兩個敏感元素;3電影作品應排斥任何異己的美學,而發展自身的美學;4電影動作應如生活;5電影動作不應局限於人物,應該走出表現人物關係的範圍,而進入自然和夢的王國。視覺主義與杜拉克所提的“完整電影”同屬一種無情節的“純電影”理論。先鋒派抽象電影法國印象派電影是實踐這一理論的實例。

純電影論又稱“完整電影”。20世紀20年代法國先鋒派電影理論家傑爾曼·杜拉克提出的電影藝術觀念。純電影論認為,電影並非敘事藝術,既不需要情節,也不需要演員表演,而應成為“眼睛的音樂”或“視覺交響樂”,“藉助於各種節奏和運動中的形狀,更能創造和構成一個形象,然後與其他形象相協調”。換句話說,是“形狀的電影”與“光的電影”的匯合。杜拉克還認為,“寫實影片和情節影片可以運用電影手段,但這種意義上的影片只是類型片,而不是真正的電影”。純電影論產生出一批以抽象畫面和節奏為主的作品,如:亨利·修梅特的《影像和速度的遊戲》(1925)和《純電影的五分鐘》(1926),格萊米永的《機械的上鏡頭性》(1927),馬賽爾·杜尚的《無生氣的電影》(1925),杜拉克的《第927號唱片》(1927)、《阿拉伯花飾》(1928)和《主題與變奏》(1930),歐仁·德斯洛的《機器進行曲》(1928)。電影進入高科技時代後,純電影匯入美國的實驗電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