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笥山

覆笥山

覆笥山,位於江西省興國縣崇賢鄉齊分村南三公里,距縣城47公里,海拔1125.7米(僅次於大烏山為縣內第二高峰),面積1.2平方公里,山勢險峻、秀麗挺拔。傳說,,覆笥山系興國龍脈之源。又傳說覆笥山系仙家藏書寶地。

簡介

覆笥山,位於江西省興國縣崇賢鄉齊分村南三公里,距縣城47公里,海拔1125.7米(僅次於大烏山為縣內第二高峰),面積1.2平方公里,山勢險峻、秀麗挺拔、東望金精、西眺芙

覆笥山覆笥山

蓉、北接青原、南瞰貢江、屹立之上,可望三縣興國、吉安、泰和三城,被譽為全縣群山之宗,史稱為“興國祖山”。
據說,覆笥山系興國龍脈之源。古縣誌云:興國龍脈,乃東起武夷山,經石城牙梳山、寧都齊雲山逶迤而來,聚脈於覆笥山。
又傳,覆笥山系仙家藏書寶地。覆者,蓋也,笥者,書箱也。覆笥山名,就是蓋著的書箱子。《雲窗私志》云:“昔涓子發石笥,得秘書十二卷,因以為名。”劉向《列仙傳》也有記載:古代有個山東人,在菏澤釣到一尾鯉魚,剖開發現魚腹藏有畫絹,繪著仙山秘籍圖,載明仙山乃他登仙之地。此人自稱“涓子”,懷揣絹畫,尋訪畫中仙山。一生奔波,歷盡辛勞,終於在興國找到了畫中的仙山——覆笥山,最後在此羽化登仙。“涓子”,有人又稱之為“北海仙公”。
覆笥山山頂有寺,始建於唐開元二十七年(739),是齊涓子主領山下曾姓捐建,歷經興廢。古寺周圍環繞著一人高的古寨牆,古代寺僧為抵禦寇賊,修築了堅固的堡寨,歷經千年風

覆笥山古寺覆笥山古寺

雨,苔附藤蔓,寨牆依然。古寺殿前,有一口書泉,雖處石峰之巔,卻清泉汩汩,甘甜清澈,流連不絕。泉邊石碑書曰:“書泉,書能益智,泉能增靈”。
覆笥山留下了眾多邑中名宦和革命先輩的足跡。清初史學家張尚瑗,從北京國史館謫官興國,任縣令期間,縱情興國山水,遍賞邑中名勝,尤對覆笥山情有獨鍾,特將自己的萬卷藏書樓題為“覆笥山館”;後來,又把他在興國做的詩文,刊印為《覆笥山集》。江西革命先驅袁玉冰是覆笥山下人,他把攀登覆笥山作為革命意志的一種錘鍊。1919年6月27日,他登上峰頂後吟出壯美的詩句:“攜手同登覆笥山,炎儼四逼汗流顏。去年同嘆攀援苦,一振精神不見艱。”“登峰到頂志天涯,跋涉雖艱亦快哉。上到極巔舒眼望,此身仿佛在蓬萊。”1931年9月,毛澤東朱德在覆笥山上指揮紅軍取得方石嶺大捷,勝利結束第三次反“圍剿”戰爭。有首興國山歌唱的就是第三次反“圍剿”中的方石嶺大捷:“哎呀嘞,白雲山頭放凱歌,大烏山下綠婆娑;均福山上紅旗展,覆笥山邊紅軍過。毛委員揮手方石嶺,兩路包抄把敵破。”紅軍的恢宏氣勢和毛委員指揮戰鬥的運籌帷幄,躍然紙上。
覆笥山景觀豐富,奇石眾多。在古寺北面的峽谷里,有一奇景石岩,高過三米,寬三點五米,長三點六米,可放石桌四張。此岩形如覆笥,岩內有泉井,傳說齊涓子曾在此苦學,得秘書二卷,經五年苦求光陰最終成仙。成仙后,神通威顯,獲得山下民眾萬倍信任,治病求醫,發藥必應,文全武通,得到山下百姓高尚崇拜。所以使得古寺的建立成功,故此山下村民從歷史繼承齊涓子的史跡,此村曾姓,拾起取“齊分”為名,為齊涓子在山石岩內讀書苦求,得道成仙的永久長遠之記載。
覆笥山頂北側有一蛙形巨石,人稱蛤蟆石。傳聞過去這隻石蛤蟆會唱“食興國,肥泰和”的歌。山神厭其不公,杖擊其嘴,故蛤蟆嘴上有一道缺口。清代山下的舉人曾冰一曾作詩嘆

寺前塔寺前塔

曰:“食不懷恩肥外人,居心果爾未中平。尚知機會能均等,免至傷殘忍苦心。”覆笥山南坡有一塊棋盤石,石紋斑駁,縱橫如棋,相傳是“北海仙公”與鞏信下棋遺蹟。古寺北坡約200米處,有一紗帽峰,狀如古代官宦頭頂的烏紗帽。古代覆笥山周圍州縣的讀書人,科考不舉,必上山到紗帽峰前叩首,求神佛賜帽,做幾次戴帽動作,下次科考,事必有成。紗帽峰前還有馬鞍石,狀如馬鞍。山下的清代拔貢謝懷召有詩讚曰:“駿馬糾糾勢若奔,裝鞍欲發待高賢。接來文章道德士,一躍飛騰上九天。”
山頂還有平湖,名為雁湖,別名雁塘,古時石雁擇時而來,棲息其間。
峰頂平坦,草長鳶飛,花香蝶舞,有“足踏山頂頭接天,興泰永吉在眼前”之美譽。
除此之外,山腰還有奇石,有的叫馬鞍石,棋盤石,柜子石僅次於大烏山為縣內第二高峰。,蘭花石,雞婆石,紗帽石等七石,環繞周圍,類形逼真,勝景可觀,令人奪目……

近年來,覆笥山下齊分村民,籌次修通登山公路,使汽車可以直達山頂。目前,水泥公路路基已經整理好,路面正在施工加鋪水泥。今年以來,覆笥山已經成為興國夏秋之季,最熱門的登山場所,山頂有一眼書泉,相傳飲其泉水可以使孩子聰明,很多登山人特意帶著瓶子取水。山頂的湖裡,生活著一種戰略目標只腳的“娃娃魚”,也是興國縣難得的奇景。

雁湖雁湖

有關傳說

話說興國縣北鄙有一高山,山頂北坡有一奇石,方園盈丈,狀如覆笥,百姓遂喚此山“覆笥山”。
南宋初年,覆笥山前石徑上,飄然行來一白衣道者,只見他白臉長眉,長鬢拂胸,手執一玉柄拂子,瀟瀟灑灑,道貌仙風。將至山頂,瞥見覆笥石,面露驚喜之色,俄而擊掌大笑,連聲說:“得之矣!得之矣!”
覆笥山前百姓,初見此人蹊蹺,便有好事者尾隨其後,待其擊掌曰“得之矣”時,有人即上前施禮問訊:“先生從何而來?得之何物?”
道人面對問訊眾人,從懷中掏出一絹子,曰:“吾乃齊人,三百年前釣於菏澤,得一鯉魚,腹中藏有此絹,上繪一山,系吾得道成仙之地。吾三百年來遍訪九州,不意在此覓得,如何不喜?!”言訖,復仰天大笑。道人一席言語,眾人如墜煙霧。
道人笑畢,斂容對覆笥山石行禮,爾後上前,以玉拂叩擊石笥,口中念念有詞。石笥忽然砰然而啟,赫然現出內藏的12卷玉牒綴成的秘書,熠熠閃光。眾人大驚,相顧愕然。道人將玉牒秘書皆攬入懷,石笥復又自閉,一如原狀。眾百姓如夢初醒,皆曰:“神仙來矣!”
道人蹣跚上山,行至山頂,將懷中玉書置於石上,石旁忽現一泉,清澈甘冽。道人以手掬而飲之,後盤腿坐於泉邊。隨其上山的百姓不覺拜伏於前,叩問道人仙號來歷。道人雙手合揖,侃侃而言:“吾乃齊人,以絹中圖示,覓此仙山福地,爾等喚我齊絹子可也。吾欲在此悟憚學道,修成正果,汝等肯助我化緣建庵否?”眾百姓如何不肯,齊答:“皆願效力!”
原來,齊絹子乃蓬萊島的北海仙公,因簡慢如來,被罰離仙界,貶落凡塵,受三百年跋涉之苦,始在覆笥山重修正果,復歸仙籍。
齊絹子將山腰一洞定名為“輸寥之館”,結茅於內暫棲,曉喻山下百姓在山頂建庵。每日在館內將12卷玉牒秘書,細細研讀。玉牒中將四海之內,可以登仙的凡人載明,由齊絹子親往點化,引度他們同登仙界。故齊絹子在覆笥山頂鑿一平湖,放養仙鶴,在督引百姓建庵之餘,經常騎鶴出山,尋覓四海之內有緣之人,約定他們匯齊覆笥山,共登天界,歷時數載,先後點化八人。
齊絹子修道覆笥山,四方百姓聞訊,紛紛前來供奉。有病的求治,有疑的求釋,有難的求解,有災的求救。齊絹子有求必應,萬般靈驗,四方百姓將其奉若神明,十分崇敬,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其建庵。不覺五年過去,石牆鐵瓦的覆笥山庵即將告竣。
南宋建炎三年,一日,齊絹子諭示眾百姓:不日將有八名有緣之人,遠道而來,由他引度仙界。
齊絹子將度凡人成仙之事,山前山後,不脛而走,四鄉六隅百姓,紛紛聚于山頂。這日果見遠道僧俗人等,逶迤而來,不多不少,正好八個。有的騎馬,有的乘駝,內有書生、釣拐農人、採花姑娘、帶紗帽的官人等。黎民百姓,誰人不想成仙?故齊絹子從輸寥之館內出來,迎接遠客時,眾百姓上前拜伏,跪求齊絹子引度,黑壓壓的人頭,何止成千成萬,齊絹子諭示眾百姓:“爾等暫無仙緣,仍須終生積善禮佛,靜待有緣之日,吾自當度耳!”眾百姓中,混有不良之徒,見齊絹子不肯度他們登仙,惱羞成怒,嚷嚷起來:“爾食我等數年供奉,如何不度我等,反度他鄉之人?!”此言一出,愚民凡夫覺得有理,紛紛爬將起來,對齊絹子口出怨言。
齊絹子不悅,長嘆一聲,朗聲諭示:“吾本欲留居於此,引導眾人修身養性,度此方善人,早登仙界,不意爾等愚莽如此,善緣難結,吾如何敢留。”玉拂一揮,引八位登仙之人,冉冉升空。
眾百姓拜伏塵埃,叩問齊絹子,何時重來引度。
齊絹子在空中說出四句偈語:
欲登仙界
待有緣人
叩開石笥
玉牒重現
只見祥雲滿天,仙樂盈耳。齊絹子一揮拂子,將隨眾人升天的鞍馬、駱駝、蛤蟆、棋盤、蘭花、筆架、烏紗帽皆打落塵埃,化作覆笥山上的七塊岩石。絹子一行九人逕往西天飛去。
從此,覆笥山下百姓將村莊起名為“齊分”,紀念齊絹子。將齊絹子叩出的泉水命名為“書泉”。山頂平湖,每年南來北往的大雁來此歇足,百姓稱作“雁湖”。覆笥山庵,屢經劫難,後更名為“覆笥古寺”。登山之人,皆往叩石笥,冀圖石笥重啟、玉牒再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