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傣族政治形態研究

(二)傳統政治形態的構建/15 (三)傳統政治形態的特點/16 (二)政治形態發展的動力/157

圖書信息

出版社: 社會科學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9月1日)
平裝: 194頁
開本: 16
ISBN: 9787500499756, 7500499752
條形碼: 9787500499756
尺寸: 23.2 x 16 x 1.2 cm
重量: 481 g

內容簡介

《西雙版納傣族政治形態研究》,本書在占有資料的基礎上,描述了西雙版納政治形態的歷史演變過程,分析了處於演變和發展的不同階段的傣族政治形態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總結了傣族政治形態演變和發展的規律,提出了當前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政治建設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展望了西雙版納優秀政治發展的未來。整個研究,既是民族學與政治學的結合,也是歷史研究與現實研究的結合,還是學術問題與現實問題研究的結合。

目錄

前言
導言
一、問題的提出/1
二、相關研究的現狀/4
三、本選題的構想與研究方法/7
第一章 傳統政治形態分析
一、傳統政治形態的形成/12
(一)封建社會以前的傣族概況/12
(二)傳統政治形態的構建/15
(三)傳統政治形態的特點/16
二、傳統政治形態的政治權力結構/19
(一)政權組織/19
(二)政治制度/23
(三)政治過程/29
三、傳統政治形態的經濟基礎/32
(一)分封制與份地制/32
(二)負擔制度/35
(三)水利制度/37
四、傳統社會政治意識/38
(一)君權神授/38
(二)官本位思想/40
(三)等級觀念/40
(四)臣民意識/40
(五)多宗教信仰/41
五、傣族政治體系與其他政治體系的關係/42
(一)傣族政治體系與國家政治體系的關係/42
(二)傣族政治體系與南詔、大理政治體系的關係/47
(三)傣族政治體系與其他少數民族政治體系的關係/48
第二章 新型政治形態取代傳統政治形態
一、新型政治形態取代傳統政治形態的歷史必然性/51
(一)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52
(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結果/53
(三)西雙版納傣族社會發展的要求/53
二、新型政治體系的建立/55
三、新型政治形態的特徵/58
(一)人民民主專政/58
(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60
(三)平等民族關係的建立/62
(四)過渡性/63
四、新舊政治形態的比較/64
(一)權力主體發生了變化/65
(二)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發生了變化/65
(三)政治合法性來源發生了變化/65
(四)民族關係發生了變化/66
(五)政治過程發生了變化/67
(六)政治意識發生了變化/67
(七)社會生活發生了變化/68
五、新型政治形態賴以鞏固的基礎/68
(一)新型政治形態的經濟基礎/69
(二)新型政治形態的社會基礎/75
六、新型政治形態在國家政治體系中的地位/80
第三章 新型政治形態的權力結構
一、自治州與國家政治體系的關係/83
二、自治州內的權力結構/87
(一)自治州內部構成的發展變化/88
(二)自治州內政府間的關係/91
(三)西雙版納傣族的政治權力/93
(四)村社中的實際權力/98
三、民族平等的實現/100
第四章 新型政治形態的政治過程
一、政治社會化過程/103
(一)廣泛的政治動員/105
(二)建立民主政治制度/106
(三)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建設與發展/108
二、決策和執行過程/109
(一)決策過程/110
(二)執行過程/111
三、政治參與/113
(一)人民主權的行使/114
(二)組織嚴密/116
(三)參與廣泛/117
(四)參與效率低/117
(五)參與渠道單一/117
(六)民主政治的發展/118
四、新型政治形態對傣族社會生活的影響/119
第五章 新型政治形態的政治意識
一、西雙版納傣族新的政治意識的形成/124
(一)新政治意識的形成過程/124
(二)新政治意識形態的主要內容/129
(三)新政治意識形態在傳播中面臨的問題/132
二、政治意識形態確立後的曲折變化/133
第六章 西雙版納傣族政治形態的現代發展
一、政治形態現代發展的背景、動力、條件和目標/142
(一)政治體制改革的背景/142
(二)政治形態發展的動力/157
(三)政治形態發展的條件/161
(四)政治形態發展的目標/163
二、政治形態現代化過程中的有利因素/165
(一)市場經濟對西雙版納傣族政治形態現代化的促進/165
(二)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各種政治思想、價值觀的交流/166
(三)黨的領導有利於推進政治形態的發展/168
(四)信息化網路化對民主政治的推動/170
(五)原始民主的傳統有助於人民的政治參與/170
三、政治形態現代化中的制約因素分析/171
(一)社會經濟基礎薄弱/171
(二)傳統政治文化的慣性/172
(三)全民信教的文化傳統妨礙現代政治人的形成/173
(四)國家政治體系的影響/175
(五)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177
四、推進政治形態現代化/179
(一)加強政治形態的經濟基礎建設/180
(二)發展與新型政治形態相適應的現代政治文化/181
(三)正確處理宗教與教育的關係/182
(四)加快國家政治體制改革/182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