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農牧學院

西藏農牧學院

西藏農牧學院創建於1972年,其前身是西藏民族學院林芝分院,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命名為“西藏農牧學院”,2001年9月與原西藏大學合併組建新西藏大學。2016年6月3日,國家教育部下發檔案《教育部關於同意建立西藏農牧學院的函》(教發函[2016]114號),同意將西藏大學農牧學院單獨設定為西藏農牧學院。西藏農牧學院系本科層次的普通高校,以本科教育為主,適時承擔研究生培養任務。

基本信息

學院簡介

學院坐落在素有“西藏江南”之稱的林芝地區八一鎮,占地1300餘畝,東臨碧波浩淼的尼洋河,西倚蒼翠蔥鬱的覺木山,校園依山傍水,滿園蒼翠,鳥語花香,幽靜雅致,集自然之秀,匯人文之靈,榮膺“國家綠化先進單位”和“全區教育系統文明單位”。2007年10月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獲得“優秀”。學校長期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及自治區黨政領導的親切關懷,胡錦濤、喬石、熱地、阿沛·阿旺晉美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先後來學院視察工作。

2016年6月26日,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教育部同意建立西藏農牧學院。

地址位置

西藏林芝地區八一鎮學院路8號 郵編:860000

設施

西藏農牧學院大門西藏農牧學院大門

學院現有教職工524人(含援藏幹部10人),專任教師319人,其中教授、研究員21人,副教授、副研究員、高級實驗師81人,講師、實驗師等中級專業技術人員218人;教師中有博士18人,碩士147人;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首批)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人選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8人,自治區先進工作者、西藏“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自治區級優秀教師、全區優秀教育工作者11人,全國農業科技推廣標兵、自治區教學能手、自治區級教學名師(首屆)5人。

學院現設植物科學學院、動物科學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水利土木工程學院、食品科學學院、電氣工程學院、公共教學部、成人教育部和西藏高原生態研究所等9個教學科研單位,下屬21個正處級單位。有生物學、作物學、林學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生態學、作物栽培與耕作學、預防獸醫學、森林培育學、水利水電工程等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34個本科專業、23個專科專業,涵蓋理、工、農、經、管等5大學科門類,學科專業廣泛涉及農、牧、林、水、電、生態、環境、食品、工程等領域,與西藏的經濟建設緊密相關。設有西藏土木水利電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西藏高原作物生物技術育種實驗室、生物技術中心、大型真菌實驗室、植物組織培養實驗室、動物疾病檢測診療中心、分析測試中心等49個教學科研實驗室,擁有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11工程”學科、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自治區重點學科共9個,教育部、自治區特色專業建設點6個,國家級野外定位研究站、自治區重點實驗室13個,自治區精品課程14門,自治區教學團隊2個。另外還有自行設計建設的教學實習農場、牧場、果園、苗圃、水電站等教學實習基地;學院校舍11萬平方米,擁有配備多媒體教學和網路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多功能教學樓、遠程教育大樓,標準化體育運動場和標準化學生公寓、現代化學生食堂等;建有校園網,圖書資源總量(含遠程)超過200萬冊(種);學院編輯出版《西藏農牧學院學報》、《西藏農牧學院校報》等。學院現有固定資產26957.84萬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4283.18萬元;學院面向西藏、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山東、山西、河南、湖南、重慶、河北、陝西、甘肅、青海等14個省區及駐藏部隊招生。

學校特色

學院立足西藏,服務“三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套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為根本,以智力和技術支撐經濟建設為己任,堅持育人為本這個教育工作根本要求,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堅持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突出教學中心地位,多層次、多形式、多規格辦學模式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高,越來越得到社會的認可和讚揚。現有全日制本專科在校生4300人、碩士研究生39人、成人教育本專科在校生245人。建院40年來,已為西藏農牧林水電等行業培養全日制本專科生、碩士研究生11000多人。畢業生走向社會後,均顯示出紮實的功底、較強的競爭能力、動手能力和發展潛力,深受社會歡迎和信賴。我院畢業生工作在西藏各條戰線,真正“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他們中的大多數已成為技術、管理、科研和教學等方面的骨幹,為西藏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全國優秀組工幹部”、當代大學生的榜樣——祁愛群就是我院畢業生中的傑出代表。正如自治區黨委張慶黎書記2010年4月10日在我院視察工作時指出的“農牧學院已經建設成為一所現代化的農牧業院校……成為了西藏各級領導骨幹、科研骨幹、管理骨幹的搖籃”。

成果

學院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堅持科學研究、科技開發與經濟建設緊密結合,著力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積極探索建立了科學嚴謹、富有活力的科研創新運行體制,為實現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的西藏發展的基本思路、戰略定位和自治區“一產上水平、二產抓重點、三產大發展”經濟發展戰略做出了突出貢獻。“十一五”以來,178項科研項目獲國家級、自治區級立項,到位經費4787萬元,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9項;公開發表論文12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00多篇,SCI收錄4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獲3項專利授權。著力推進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積極推動校地合作,大力加強社會服務工作,合力支撐農牧業和全區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充分發揮人才技術優勢、科研平台優勢、教育資源優勢,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新路子,先後承擔各類科技培訓、技術指導、規劃設計、建材檢測、科技示範等社會服務200餘項,研製生產了“氂牛瘦死病疫苗”,在拉薩、林芝、山南、日喀則等地(市)推廣青貯玉米、超甜玉米、彩糯玉米、黑玉一號等6個玉米新品種及雙低飼料油菜飼油1號、藏雞雞苗、藏豬繁育技術,不僅拓寬了老百姓生產選種渠道,提高了科技含量,實現了增收目標,更有力地推進了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生態類課題分別在拉薩、那曲、山南、昌都等地建立若干試驗示範區,部分課題研究模式已在相關工作中套用推廣。為自治區組織部、教育廳、農牧廳、林業局、科協和林芝軍分區、部分地縣等單位和部門具體承辦各級各類培訓班23班次,利用科研項目對農牧民開展玉米新品種種植和藏香豬、藏雞飼養實用技術培訓,累計培訓各級各類人員7000多人次。

2006年來,學院及有關單位先後榮獲國家級、自治區級先進集體獎勵34次,教職工榮獲國家級、自治區級先進個人獎勵70餘人次,學生榮獲國家級、自治區級個人獎勵160餘人次。學院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團結合作精神的培養,進一步完善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社會競爭力的激勵機制和平台,為學生個性發展和健康成長成才創造良好的環境。大力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畫,先後搭建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學生科技學術創新、結構模型大賽、創業設計大賽等多個平台,學生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培養渠道多樣。建立了較為完備的“獎、貸、助、補、減(免)”體系,設有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白瑪央金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教學獎勵基金獎學金、特困生專項助學金以及各類單項獎、榮譽獎,實施國家助學貸款綠色工程、學費減免、特困生補助政策,大力開展勤工助學活動。從2009級學生開始,已對30個農、牧、林、水類相關專業實行了免費教育,並給予生活補助。

交流

學院廣泛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密切關注國內外高等教育發展潮流,始終把握時代發展脈搏,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實行開放辦學。教育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水利部以及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林科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河海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20多所高校和有關部局(科研機構)對口支援該院,長期選派高學歷、高職稱、教學與管理經驗豐富的援藏教師和幹部到學院,促進了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學院還先後與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大學、挪威———中國·西藏———大學合作網、德國瑪堡大學等國外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港台學者、外國專家先後來我院講學、商談合作,我院專家也先後赴國外考察培訓、進行學術交流活動,在合作中得到發展。

未來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學院將始終立足西藏、面向“三農”,以人才培養為根本,緊緊抓住並充分利用好“科教興國”、“西部大開發”、“對口支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千載難逢的歷史發展機遇,堅持“科學管理、依法治校、改革創新、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品牌榮校”的辦學理念,秉承“博學為農、精業興藏”的校訓和“愛國、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弘揚“老西藏精神”和學院“籌建精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開創西藏高等農林教育新局面,實現大發展,創造新輝煌,做出新貢獻,努力培養“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質人才,為推進西藏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提供更加堅強有力的人才保證、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撐。

歷史沿革

籌建創業

(1971年—1978年)

西藏農牧學院掛牌儀式西藏農牧學院掛牌儀式

1971年5月16日,西藏自治區黨的核心領導小組發出“關於恢復西藏民族學

院若干問題紀要”,決定正式恢復以前撤消的西藏民族學院,並決定將校址從陝西遷回西藏。同年7月,西藏民族學院黨委成立了“西藏民院遷址籌建處”。9月,在西藏林芝縣八一新村選定校址。

1972年5月3日,西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批准了“西藏民院總體規劃”。規劃規定了學院總體規模為:在校生1500人,教職工500人,基建面積37500平方米,總投資800萬元,逐年投資,滾動發展,三年時間基本建成。學校暫設預科、政治、藏文、農學、畜牧獸醫、衛生、財會、機電八個專業,並建設為教學服務的機電、化肥、製藥、木工、鐵工、農場、牧場、衛生所、獸醫門診九個附屬機構。1973年5月,校舍房建工程正式開工。1974年12月3日,西藏自治區黨委決定西藏民院繼續在陝西鹹陽辦學,西藏林芝籌建處改為“西藏民院林芝分院”,屬地級事業建制,並於當月任命組建了分院黨委。分院黨委在“邊遷校、邊建設、邊辦學”的思想指導下,制定了“根據西藏建設需要,在生產實踐中培養人才”的辦學方向。同年,由西藏民院總院遷來了首批學生:農學65人,牧醫61人,並在全藏首次招收畜牧專業30人,果林專業39人,商業會計專業17人,工業會計專業23人,工商會計大專班25人,藏族幹部文化補習生22人。到年底,在校生達282人。1975年,又從陝西轉入技工專業班一個40人,農業會計大專班一個14人、商業會計大專班一個30人,會計班一個14人。至此,計畫搬遷的西藏民族學院有關專業轉移完畢。

1978年校舍第一期工程建成,建築面積31440.79平方米,其中教室3098平方米,實驗室774平方米,圖書館774平方米,辦公室1410平方米,家畜門診所684平方米,學生宿舍5919.6平方米,教職工宿舍6261平方米,溫室1190平方米,附屬國小456平方米,以及大禮堂、衛生所、託兒所等。當時共有在校生524人,其中藏族及少數民族學生占總數的77%。教職工420人,其中教師120人。設有農學、畜牧獸醫、林學、農機水電、財會5個系、9個專業及化學、物理、生物、金屬材料四個實驗室。圖書館藏書5萬冊。

經過籌建者幾年的艱苦奮鬥,儘管在師資、設備、校舍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但畢竟在尼洋河畔的一片亂石灘上,建成了一所初具規模的高等院校。在這一時期,籌建者們以艱苦創業,自力更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黃沙漫捲、滿目蒼涼的沙石灘上建校址,幹校園,造菜地,開果園,築圍牆,搞綠化。他們邊生產、邊建設,邊傳授科學文化知識。這種無私奉獻的“籌建精神”為學院以後的發展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鞏固發展

(1978年—1994年)

西藏農牧學院西藏農牧學院

1978年4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西藏民族學院林芝分院正式更名為“西藏農牧學院”。9月4日,學院隆重召開成立大會。從此,西藏第一所,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所高等理工學院在西藏正式誕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學院堅持“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的指導思想,繼續發揚籌建精神,進一步綠化、美化校園,加大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力度。1979年,學院自己動手設計施工建造了教學實習水電站。1985年,建立了高原生態研究所和3569平方米的教學實驗大樓,購進各種大中型教學儀器、設備5000多台,裝備了33個實驗室。1988年建成一座面積4000平方米的圖書館。1991年,原國家農牧漁業部投資修建的幹部培訓中心落成。隨後,農牧學院又先後建起了電教中心,擴建、完善了原來粗糙簡陋的工廠、農場、牧場,果園、苗圃等,使教學、科研條件大為改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撥亂反正,學院工作重心集中到了教學方面。1985年,學院根據西藏經濟發展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確定了“多層次、多規格、多種形式”和“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辦學方向,重新調整了專業設定,將農機水電系改為水電系,撤消財會系,將預科部改為基礎教育部。1984年,中央召開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國家農牧漁業部、林業部、水利電力部和西北農業大學、甘肅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對口援助西藏農牧學院辦學。同時,學院在加大以教學為中心的基礎上,科研工作被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學校整個工作逐步走上正常發展軌道。

回顧多年來的辦學歷程,學院師生深深體會到,要辦好西藏農牧學院,就必須正確認識西藏實際,有一個正確的辦學思想:要為西藏經濟建設培養更多的建設人才,就必須走多層次、多規格、多種形式辦學的路子;要使教育主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堅持教學、科研、社會實踐三結合的方向。

開拓奮進

1995年至今)

胡錦濤同志到我院視察工作胡錦濤同志到我院視察工作

在這一階段,學院不失時機地抓住了一次難得的機遇,這就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為西藏保持穩定和加快發展確定了根本指針,並全面加大了支援西藏的力度。借這一強勁的東風,學院從農業部、水利部、原林業部引進了一批高學歷、高職稱、高水平的專業幹部到農牧學院工作,為學院改革、建設和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自治區黨委、政府和有關廳局領導多次到農牧學院檢查指導工作,為學院的改革、發展領了航,正了舵。農業部、水利部、原國家教委、原林業部和各兄弟院校加大了對農牧學院的關注和支持。農牧學院《“九五”計畫及2010年改革發展規劃》及時出台,激勵了全院教職員工克服困難、奮發向上的精神。從此,西藏農牧學院開始步入改革、建設和發展的快車道。

為加快西藏農、牧、林、水、電科教事業的發展,實施“科教興藏”、“科教興農”的戰略,農牧學院黨委及時根據江澤民總書記關於“教育要全面適應現代化建設對各類人才培養的需要,教育要全面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的指示精神,針對學院現狀,帶領全院師生員工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對農牧學院的發展進行了重新定位,明確指出:西藏農牧學院是集農牧林水電於一身的理工院校,一個“西藏”,一個“農牧”,一個“學院”,這就決定了:第一、農牧學院必須面向西藏這個特定的環境,把教育與大農業這兩個戰略重點結合好,培養出西藏大農業所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第二,必須堅持面向西藏農業,面向西藏農牧區,面向西藏農牧民,堅持為西藏的農業現代化服務;第三,既是學院,就要堅持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大功能。定位決定了擺位,決定了農牧學院今後的工作思路。即:“1234工程”--堅持服務“三農”(農牧林區、農牧林業、農牧民);強化教學與科研兩個重點;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三個關係;加強領導班子、師資隊伍、管理、德育四個系統建設。這一工作思路,得到了自治區領導和國家農業部、林業部、水利部的贊同和支持。與此同時,農牧學院黨委又向全院師生員工發出了“發揚籌建精神,再創新的業績”的號召,帶領全院師生員工大刀闊斧而又深入細緻地開展各項改革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西藏農牧學院西藏農牧學院

在巨觀辦學機制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四大系統工程。即“完善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建立了把德育放在首位的高起點、低重心、重實效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拓展了‘外引內聯’這一富校強校的路子;進一步加強了組織建設工作。

在師資隊伍建設上,農牧學院充分利用內地兄弟院校大力支援的機遇,通過援藏教師的傳、幫、帶和“進出去,請進來”,以及鼓勵在職自修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教師,特別是民族教師的整體素質,使師資結構進一步趨於合理。在教學工作上,學院師生逐步樹立了改革發展現,大農業觀,新農牧區觀,複合型人才培養觀等現代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為能主動適應西藏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學院按照“強基、改老、拓寬、創新”的思路,調整最佳化了專業結構,將已有的專業拓寬到11個本科專業、23個專科專業,最佳化了課程結構,完善了教學管理制度,建立了教學過程管理、質量監控體系,並開始了“從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從知識傳授轉變為知識的運用和創新”的教學探索。實踐教學和素質教育作為新一輪教改重點已經起步。

西藏農牧學院西藏農牧學院

在科研工作上,通過建章立制,規範管理,轉變觀念,調整科研方向,明確教學、科研、生產的關係,增強科研對生產的服務功能,以及科研對生產、教學的促進作用的認識,統一了全院教職工的思想。農牧學院的科研工作已經從“自發、封閉型”向“主動、開放型”轉變;從“單兵作戰”向“合理組配、群體攻關”轉變:從“單純為科研而搞科研”向“面向農牧林經濟發展找課題,搞科研”轉變。

在開門辦學的實踐中,國家各部委和內地兄弟院校成為農牧學院深化改革的堅強後盾,為學院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政策、人才的支持。學院與西藏金珠集團、廣東省科委等企業、科研部門的合作,與拉薩市、山南地區、日喀則地區以及林芝地區部分縣的聯合辦學,增強了農牧學院的辦學活力和為社會經濟服務的能力。總之,“機遇+實幹+精神”是農牧學院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特點。也因此,學院各項工作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從 1995年至今,學院在教學、科研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環境建設等方面共獲各項獎勵40多項,其中國家級7項,自治區級34項;教師發表在各類期刊上的論文150餘篇,獲獎23篇;出版著作、科普讀物、鄉土教材20餘種,成為建校以來獲獎級別最高、獲獎數量最多、綜合效益最好的時期。事實證明,摒棄“等、靠、要”思想,發揚籌建精神,走內涵發展道路,凝聚人心、振奮精神是學院加快改革發展的戰鬥力所在。

從卵石遍布、雜草叢生的沼澤地到如今環境幽雅、設施基本齊全、效益明顯的高等學府,這其中滲透著一代又一代農牧學院人自力更生、辛勤創業的汗水,傾注了各級領導、社會同仁、廣大校友的心血和關懷。西藏農牧學院近30年的辦學經驗可概括為“堅持方向、育人為本,三足鼎立,負重自強”。西藏農牧學院的開創和發展離不開黨的領導,上級的支持和兄弟院校的援助。世紀之交,任重道遠。在跨世紀的關鍵時刻,在眾多的挑戰和機遇面前,農牧學院師生員工充滿了必勝的信心,決心在黨中央、國務院以及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領導下,繼續堅持“科教興農,育人為本,三足鼎立,林業部祝光耀副部長來我院調研工作負重自強”的精神,深化改革,迎接挑戰,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和辦學效益,把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西藏農牧學院帶入二十一世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