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翔[西藏農牧學院高原生態學教授]

徐鳳翔[西藏農牧學院高原生態學教授]

徐鳳翔 1931年生,江蘇丹陽人。 系西藏農牧學院森林生態學、高原生態學教授,西藏高原生態研究所創建人、第一任所長,北京靈山生態研究所創建人,所長。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1955年畢業於南京林學院,並留校任教。

1978年-1980年援藏。

1981年-1984年每年進藏考察。

徐鳳翔 徐鳳翔

1985年調藏工作。

1995年退休後在北京建立靈山生態研究所和北京靈山西藏博物園。

2003年獲國家環保總局頒發的“地球獎”。

成就及榮譽

徐鳳翔40多年來為探索、揭示生態環境與森林資源的內蘊,考察了我國65個主要林區,其中西藏的主要林區20處,區內考察行程13萬多公里,取得了大量珍貴的數據、標本和圖像資料,在不少方面填補了高原生態研究的空白。

個人專著

《中國西藏山川植被》

《西藏高原森林生態研究》,該書榮獲1995年中國圖書獎。

《西藏高原森林生態景觀》

《西藏野生花卉》

《靈山野花》

《走進高原深處》等。

這些著作和獎盃閃爍著徐鳳翔教授智慧的光芒,記錄著她為高原生態保護奮鬥的足跡。

小木屋

20世紀80年代,著名作家黃宗英的報告文學《小木屋》風靡全國,書中女主人公徐鳳翔紮根西藏林海、拓荒高原生態研究的事跡,曾感動了億萬讀者。歲月如梭,當年的“森林女神”,如今已年近八旬。  一世綠色情,兩座“小木屋”,四度“青春煥發”,跋山涉水大半箇中國,風餐露宿尋常事,孤苦艱險不言愁。回顧大半生的風風雨雨,徐鳳翔笑言:“人生境遇如此,不亦樂乎!”

“讓黃河流碧水,教赤地變青山……”50多年前,我國第一任林業部部長梁希先生的優美詩文,改變了徐鳳翔的人生軌跡。原本偏愛文學的她以身許綠,報考南京林學院(南京林業大學前身),畢業後留校執教,把青春獻給了莘莘學子。

年近半百之時,她辭別家人,背起行囊,毅然攀上被許多人視為畏途的雪域高原。在人跡罕至的高山林海,徐鳳翔孤身一人,一待就是18年,上攀珠峰大本營,下臨墨脫幽谷,西達阿里、羌塘,東越橫斷山脈、並流“三江”,克服千難萬險,建造了第一座“小木屋”―――西藏高原生態研究所,成為這一領域的拓荒者,被同行譽為“梅開二度,香自苦寒”。

1995年,從雪域高原走下來的徐鳳翔已是年過花甲。她放棄天倫之樂,獨自一人,上了北京的“珠峰”―――靈山,創建了第二座“小木屋”―――北京靈山生態研究所。這座“小木屋”集生態科研、環保教育、西藏“視窗”於一體,徐鳳翔在進行野地引種實驗和研究京西生態屏障建設之餘,當起了全國年齡最大的“導遊小姐”,向前來參觀的少年兒童宣講生態常識、西藏風情。這座獨具特色的“小木屋”,被海內外人士譽為真正的生態科教基地、漢藏團結的綠色紐帶,徐鳳翔因此在2003年榮獲國家環保大獎―――“地球獎”。

21世紀的鐘聲敲響之時,步入“古稀”之年的徐鳳翔又開始了事業上的“第四度青春”―――進行“中國高原生態對比考察”。5年來,她先後重訪西南邊陲山林,再攀西藏峽谷險峰,奔波於天山大漠,探綠於黃河源頭,訪沙於內蒙古阿拉善。2005年春,她集考察之成果,在北京三聯書店舉行了中國高原生態展,以生動的圖片和精妙的文字展示四大高原的生態危情,獲得了各界的廣泛好評。

在實地考察的同時,徐鳳翔還筆耕不輟,先後撰寫了《西藏高原森林生態研究》、《西藏野生花卉》等專著和論文。同時,還製作了多部電教片:“西藏生態行”、“新疆生態行”等。

“人生如串夢。”徐鳳翔在她的新著《走進高原》中坦言:我自嘲是個夢想家,只有孜孜不倦地尋夢、圓夢,才能使人生充實,事業有成。“每個圓夢的經過……實際上苦多甜少、苦長甜短。似乎只有經歷長長的、多樣的苦難歷程,最後才能基本上圓夢,獲得一絲慰藉與甘甜。”

時光荏苒,徐鳳翔已是白髮滿頭,卻依舊情懷激越、壯心不已。如今,她又開始了新的“圓夢”―――潛心環保科普教育,以警醒世人:善待負重之大地,留存薄產於子孫。

“我國從事生態環保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環保的呼聲與力量不是強了,而是弱了。我當在環保教育的道路上深入前行,這是事業的需要、社會的需要、決策的需要。”說到此,她一臉凝重。

一息尚存,不落征帆。這就是“森林女神”徐鳳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