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竹岔戰鬥

西竹岔戰鬥,,國民黨新10師第三團的一、二營,由南岩出發,午時途經蘇家洋瓦窯崗時,游擊隊在西竹岔方向打了一槍,以引誘敵人。敵人不知是計,聽到槍聲,即調轉槍口向西竹岔方向湧來。當敵人進入獨立師布下的伏擊圈後,獨立師在柘洋游擊隊、赤衛隊的緊密配合下,居高臨下集中火力向敵軍猛打。

戰鬥地點簡介

西竹岔位於柘洋(今柘榮縣)西側,海拔800多米,周圍群峰起伏,森林茂密,地勢險要,中間是低谷長廊,是社評、洪坑、佳漿3個村的交界地。

戰鬥過程

1935年1月16日凌晨,國民黨新10師第三團的一、二營,由南岩出發,午時途經蘇家洋瓦窯崗時,游擊隊在西竹岔方向打了一槍,以引誘敵人。敵人不知是計,聽到槍聲,即調轉槍口向西竹岔方向湧來。當敵人進入獨立師布下的伏擊圈後,獨立師在柘洋游擊隊、赤衛隊的緊密配合下,居高臨下集中火力向敵軍猛打。頓時,槍聲大作,手榴彈爆炸聲響成一片,整個戰場硝煙瀰漫。敵人死傷無數,屍橫遍野。敵軍的殘兵敗將們抱頭鼠竄,狼狽不堪。此時,敵軍營長才知中計,馬上組織反攻,又被紅軍戰士用手榴彈炸得亂成一片,擱下一片屍體。敵人在獨立師的兩面夾攻下,被死死的壓在谷底,一時難以施展。
然而,敵人不甘心失敗,依仗其武器裝備精良,彈藥充足,重新組織部隊向紅軍陣地進攻。這時,狡猾的敵人,只用小部分兵力正面進攻紅軍陣地,以消耗紅軍彈藥,而大部分兵力,憑藉茂密的茅草作掩護,兵分幾路向左右兩側偷偷往山上蠕動。
戰鬥持續到下午3點多鐘,敵人見紅軍槍聲稀少,就向紅一團陣地發起衝擊。紅一團武器裝備相對比較好,集中火力給敵人來了個迎頭痛擊,紅二、三團主動配合。戰鬥又在激烈進行著,敵人此次衝鋒又留下了一大片屍體。獨立師全體指戰員憑藉有利地形打得異常勇猛頑強,表現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無畏革命精神,但也有不少的指戰員在這次戰鬥中為革命付出生命,紅二團四連連長不幸中彈犧牲在戰場上。這時,黃柏方向的敵人趕來增援,從後山包抄紅軍。師首長觀察敵情後認為:獨立師給敵人重創的目的已經達到,況且彈藥補充不上。為了減少傷亡,保存實力,更好地堅持長期的游擊戰爭,決定撤出戰鬥,揮師轉移。於是,師首長命令部隊撤出戰場,兵分兩路迅速轉移。一路由葉飛、馮品泰、賴金彪、範式仁等率領紅一團、紅二團退到楮坪,經福安上白石渡過交溪,北上壽寧游擊區;一路由馬立峰率領紅三團撤退到福安東區牽制敵人,掩護紅軍主力順利撤退,就地開展游擊戰。敵軍尾追到洪坑岔門頭後,恐遭紅軍伏擊,當晚退到社評宿營。

歷史評介

西竹岔戰鬥,史稱“著名的西竹岔戰鬥”,是閩東獨立師成立以來,與國民黨正規軍進行的一次最大的陣地戰,又是一次消耗戰。敵軍死傷500多人,我軍傷亡一二百人,同時也消耗了大量的彈藥。西竹岔戰鬥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扭轉了獨立師反“圍剿”以來的被動局面,保存了紅軍的實力,掌握了游擊戰爭的主動權,對於閩東地區勝利地堅持三年游擊戰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