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爾達·杜麗特爾

西爾達·杜麗特爾

(1896–1961年),美國詩人、小說家。杜特麗爾以H.D作為筆名。她是意象派的創始人之一。她的詩歌語調平直,意象精準。《海的花園》(Sea Garden)(1916年)是她的第一部詩集,表現出她對細節的精準刻畫和處理能力。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希爾達·杜麗特爾(Hilda Doolittle)(1896–1961年),美國詩人、小說家。杜特麗爾以H.D作為筆名。她是意象派的創始人之一。她的詩歌語調平直,意象精準。《海的花園》(Sea Garden)(1916年)是她的第一部詩集,表現出她對細節的精準刻畫和處理能力。在一些作品中,她將歷史傳說與現代形式相結合,如《牆沒在倒塌》(The Walls Do Not Fall)(1944年)和長詩《海倫在埃及》(Helen in Egypt)(1961年)。
希爾達·杜利特爾1886年生於賓夕法尼亞州的伯里恆市。在她八歲的時候,全家搬到了費城。她的父親被任命為賓夕法尼亞大學弗羅天文台主任。她青年時代曾與埃茲拉。龐德和威廉·卡洛·威廉斯結為好友,並曾與龐德一度訂婚。
1904年她進入布賴英學院之後,便開始著手翻譯拉丁文詩,並且也開始用心地寫她自己的詩。她的名字首先在一家地方報紙上以兒童故事作家的身份出現。多年以後,她發表了一本兒童故事《豪豬》(1936)。到她漂洋過海去歐洲時,她已經在以她那獨特的自由詩風格寫詩了。她定居在倫敦,並且與英國詩人、小說家兼批評家理察·奧爾丁頓結為夫婦。龐德為《詩刊》(芝加哥)收下了他們兩人寫的詩。他在寫給《詩刊》編輯哈里·門羅的信中說,他之所以對H.D.的詩入迷,是因為她的詩“客觀,不滑動,直接,沒有使用形容詞或經不起推敲的隱喻,它直截了當地談話,同希臘文一樣!”

作品評析

這些特點是龐德發起的意象主義運動的核心,旨在把詩歌從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陳腐的修辭帶回到紮實的、沒有堆砌形象的“自由體詩”,準確無誤地表現,沒有冗詞和贅語。詩中的思想通過具體的事物加以表現。H.D.在《詩刊》上發表的三首詩在龐德的堅持下,署名為“H.D.意象派”。“意象派”一詞取自法語,表明了他們與現代法國現代派的聯繫。她的作品也出現在龐德編選的《意象派詩選》(1914)中。雖然這種詩選沒有受到廣泛的歡迎,但是H.D.的詩卻因其“希臘式的剛硬”而受到稱頌,艾米·洛厄爾和理察·奧爾丁頓另編了三部意象派詩選,並且寫了一個描述意象派目標的宣言:“辭彙和意義準確,用新的節奏來適應新的思想,完全自由地選擇題材,寫剛勁、明晰的詩。最主要的是,意象派的詩的實質是凝聚”。
H.D.本人用不著遵循這些規則,因為對她來說,詩本來就應該這樣寫。她的詩達到了F.S.弗林特稱之為“準確的神秘”。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她古典文學的底子。她從歐里庇底斯、薩福、荷馬身上以及《希臘選集》中獲益不淺。更重要的是,她詩中的剛勁沒有任何雕飾,是準確無誤的產物,這些都是她優秀佳作的特點。一朵鮮花在她的詩中往往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鮮花,而是一朵“海罌粟”,一朵“玫瑰”,一朵“香料玫瑰”,一朵“白色的風信子”……這些簡單、準確的名字給她純樸的詩以力量:
沿著岩石岸邊
黃色的沙灘
月桂花叢亭亭玉立。
迎著閃閃發光的熱
每一片獨立的葉子
都明亮而寒冷
透過古銅色
耀眼的樹皮和樹木
金色的細線射出來。
在《海玫瑰》中她寫道:
你遲疑地生長,枝葉弱小
被拋擲在海灘之上,
你在那風中飛騰的沙礫中
向上升揚。
這裡只有精確的召喚,而沒有分析性的描寫,奧秘是在客觀事物中,因而也就是在表現這個客觀事物的詩中。這種召喚奧秘的技巧使得她能夠將完全不同的意象放置在一起而使人感到很合適。她那首被龐德奉為“意象派典範”的詩《山神》就做到了這一點:
捲起來,大海——
在我們的岩石上
捲起你尖尖的松林
拍擊你巨大的松柏
將你們的綠色潑在我們身上
用你們滿谷的冷杉將我們覆蓋。
她並沒有在“大海”和“杉樹”之間尋找表面上的相似,但卻把二者聯結為一體。這個意象不僅成了傳達一種感覺的工具,而且本身也有了那種感覺。所用的詞句拆開來看很簡單,一目了然,但組成的結構很複雜。這些意象的交融點就開始了這首詩,詩是受一種意識到的相似所誘發,詩的發展既不是敘事性也不是描寫性的,而與詩本身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不需要任何外在的聯繫。
H.D.的詩也出現在意象派的論壇《自我主義》期刊:上,這個刊物由她和奧爾丁頓共同編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她和T.s.艾略特共同編輯。這時她的家庭中發生了一連串不幸的事件。她流了產,她最喜歡的弟弟在法國犧牲了,她的父親也因經受不住這個打擊而悲痛死去。奧爾丁頓有了情婦,他們的婚姻也從此告終。1919年她再次懷孕,並且身患重病。她的朋友、小說家布賴爾發現她已經到了肺炎的後期。孩——一珀迪塔生出來了,但各種壓力使她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這時H.D.的詩集只有一本《海上花園》(1916)問世。《月下老》問世較晚,於1921年才出版,《赫利爾多拉》於1924年出版。她的《詩集》(1925)中收入了八十四首詩和譯自希臘文的三部作品。正是由於這本書才奠定了H.D.微型藝術家的名聲。
然而不久以後,她的創作生涯便出現了轉折,為了使她的精神得到恢復,布賴爾把她帶到希臘的科孚島。她在島上時,精神恍惚,常常產生幻覺。她在旅館的牆上看見了太陽神赫利斯和勝利女神維尼斯。數年之後她到維也納和倫敦接受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1933—4)。她漸漸地弄清了這種理論,並且寫了第一部散文體著作《獻給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使她懂得了她的整個一生都是一次尋求,她的個人理想,童年的記憶,對摩拉維亞教[1]的皈依,她不停地出入於各種文化的行動,她對於希臘暗喻的清晰度的入迷,都完全與原型神話有關係。弗洛伊德幫助她發現了她的童年和她作為一個女人的狀況的聯繫,把她的幻覺歸結為一種想把抽象的尋求象徵性地具體化的企圖。通過弗洛伊德,她發現了一個普遍的神話,並且知道了她身上存在著的平行原型形象。對這種理論的接受給她後來寫的詩帶來了極其重要的變化。
在她的《詩集》發表之後和接受心理分析治療的這段時間內,H.D.唯一發表的書便是一部詩劇《希波呂托斯的妥協》(1997)和詩集《給青銅器的紅玫瑰》(1931),這些作品從本質上來說,仍屬於意象派。1937年,她翻譯歐里庇底斯的《伊翁》出版,這部作品中有一種新的更加成熟的想像力。H.D.曾寫道;“假如沒有西格蒙德,弗洛依德的分析和他那啟迪性的學說或哲學,我就不會發現童年——那平靜的伯利恆(她的出生地)的記憶和生活在倫敦時所經歷的激烈的毀滅之間的瓜葛或聯繫。那個外部的威脅和死亡的不斷提示者把我趕到了內心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激發起了她創作的新階段。看到被戰爭蹂躪了的倫敦,她記起其它被破壞的城市。倫敦此刻向天空敞開——她想起了艾蒙拉[2]的廟堂與古埃及毀滅了的城市。
她的《三部曲》是一次通過毀滅對新生或再生的尋求。它開創了一種更自由、更靈活、更加人格化的風格:
事件到處發生
鐵軌從你(我)故鄉的廣場
跑走(去拿槍)……
她將倫敦與埃及的盧克索相提並論:
那裡,就象這裡,毀滅打開了
墳墓,廟堂:進入,
那裡就象這裡,沒有門戶:
聖壇向著天空敞開,
大兩降下,落在這裡,那裡
沙在流動,永恆在忍受……
她可以把永恆說成是一個事實。她找出的相似之處更有意義,可以表現原型人物和經驗。 “智慧之神、婚姻之神、唱針、調色板、鋼筆、羽毛筆在忍耐”她又寫到了家,那裡運河。
在彩虹的兩岸間
流過
那裡有蒼鷺的巢穴……
而有時她又在尋找意義的實質,那隱藏著的整體“那裡所有的光都並為一種光”。她對於寂靜,有創造力的中心的探索與艾略特的另一首關於內戰的詩《四個四重奏》很相象。並且“當我們得到/那完美的蒼穹/我們便心滿意足,高興/便又從頭開始。”
我們是未知世界的
航海家, 發現者,
那個世界沒有記載:
我們沒有地圖;
也許我們可以到達避風港
到達天堂。
她一邊前進一邊發現自己的地圖,有時拿詞義的變化,或者兩個同形異義的詞作嚮導: “mer,mere,mere,mater,Maia,Mary/star of the sea,/mother。”[3]她與三個智者終於到達了“上帝之母”的地方——“她羞澀,樸素、年輕”。《三部曲》是一部結構複雜,充滿了雜陳的神話,傳說和經驗。三首詩是一部統一的大作品。
H.D.晚年在瑞士定居。七十一歲時身患重病,無法離開拐杖行走。她住進了蘇黎世的一家醫院,只是在1960年短期返回美國接受詩歌功勳獎章。她是第一位獲得這種榮譽的女性。回到瑞士之後,她完成了一首相當長的詩《海倫在埃及》,在這首詩中,尋求仍然是中心主題。根據傳說,真正的海倫住在埃及,而特洛伊的海倫只是一個幻覺。H.D.把自己比為海倫,負起了尋找自我的重任。三個相似的故事重疊在一起,就象一個多次塗改的底稿。自由詩的風格中穿插著散文。詩體的部分著重以沉思的筆調寫中心主題:
記憶中的事情,忘卻了
復又記起, 以不同的次序
組合了復又重新組合
就象思想和感情似的……
夢幻與現實的交織,解夢的需要,也是她小說中的主題,尤其在《祝我永生》(1960)中更是如此。
H.D.1961年死於心臟病。她寫的一些佳作死後在《隱秘的定義》(1972)中發表。標題詩是一首長詩,分三個部分,是她一貫的主題的變奏曲——尋求。H.D.在晚年時由於一條腿折斷不能下床,雖然她成了一位老態龍鐘的老太太,但仍然寫作不輟;她點燃樹脂和松香來驅逐自己的寂寞,使自己的思想得到解脫,沉入浮想之中。
你為何來
打擾我的衰老?
我老了(你來之前我就老了);
最紅最紅的玫瑰開了
(在這個時間, 這個地方
這可真荒唐……)
她回首往事,想起了她早年的成就。在她最好的一段詩里最後表現了死和新生的主題。在詩的最後一段中,生命的輪/轉滿了一整圈: 《白日的星星》
那是明月我們相逢
另一次在五月
我不知道我當時在想什麼,
你也許會說, 我不知道我的“情況”
直到八月我寫下:
“最紅的玫瑰開放了……”
在這本詩集的另外一首詩《智慧》中,H.D.獨自一人躺著,數著那天夜晚和白天有多少小時。一張貓頭鷹的圖畫暗示出了一連串的想法,在畫中她可以根據傳統中專司吋曰的天使算出時間來。她自己不能動了,她還記得龐德曾被關在了比薩的一個籠子裡。看見孩子們在看著貓頭鷹,這時她的童年又回到了她的身邊:
但願我留下了我的那半塊麵包
沒有揉瘁餵鵜鶘——還有其它鳥?
我喜歡他的舌頭舐我的手……
在詩的最後一段里維納斯女神敲響了八點的鐘聲;全詩以歡呼告終。
……笑個天翻地覆
歡笑, 歡笑, 將你的花
放到條頓、阿蓋德、哈納、酉拉
的聖壇前
他們分享你的名字,——太陽。
她見到了她的保護神。
這本書中的最後一首詩是《冬天的愛情》,詩人象亘古曠遠的時代裏海倫那樣尋找自己。 “太陽走進了黑暗/上帝命令:將海倫徹底遺棄:
尊貴的夫人, 我將為你拿拐杖
你不必跛足而行, 不必再跛行
你要告訴我什麼是真,
什麼不是真,
我們將在沙漠上走好遠……
在詩的後一部分,一個甘願犧牲,以獲得新生的態度代替了主觀渴求:
希望, 啊, 金色的蜜蜂
如果需要就將生命活活拿去
就這樣殺死我吧。
《神秘的定義》是她後期詩中的高峰,一個難得的成就。她用親切直接的手法,寫衰老,損失,以及新生的必要程式,即使這個程式包括了她自己的死。她不是那么容易便接受或發現這個程式,她在尋求:
——將孩子帶走
希望是多么多么地殘酷
蜂蜜和牛奶的重量是這樣令人畏懼……
最令人驚異的是她竟有能力不斷地寫這樣大和這樣緊迫的主題,而且規模如此宏偉。
--------------------------------------------------------------------------------
[1] 基督教的一個分支。——譯註
[2] 古埃及太陽神。——譯註
[3] 這兩句詩都用同形異義、或同義異音的詞,大意是: “海洋,海灣,邊疆、母親、邁亞、瑪麗亞/海之星星/母親”。——譯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