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此件素紗褝衣為交領,右衽,直裾,面料為素紗。因無顏色,沒有襯裡,出土遣冊稱其為素紗襌衣。如果除去袖口和領口,襌衣的重量只有25克左右,摺疊後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它代表了西漢初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歷史淵源
《說文解字》:褝,衣不重也。從衣,單聲。《禮記·玉藻》:“褝為絅”,鄭玄注:“有衣裳而無里。”也就是沒有襯裡的衣服。素紗絲縷極細,重量還不到一兩。色彩鮮艷,紋飾絢麗。古人形容“輕紗薄如空”、“舉之若無”,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繚綾》中寫道:“應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霜。”詩中那飄渺如霧般輕盈,晶瑩如水般剔透繚綾的描寫並非藝術誇張,素紗襌衣的出土證實了詩人的描寫是據實形象化的描寫。 素紗襌衣輕薄而透明,如何穿著呢?《詩經·鄭風·豐》:“衣錦衣,裳錦裳。”按史書記載或常識推理,應該是套在色彩艷麗的絲綿袍外,使絲綿袍上華麗的花紋多一分欲露又掩的朦朧之美,不僅增強了衣飾的層次感,更襯托出錦衣的華美與尊貴,這倒也符合中國人不事張揚、含蓄、內斂的傳統審美情趣。有著輕柔和飄逸質感的紗衣,穿在女子身上,迎風而立,徐步而行,飄然若飛,盡顯女性的柔美。可一個現實的問題是:要想套在肥大的印花敷彩絲綿袍上,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也許是冥器?也有人認為其適合作為內衣穿著,是一種性感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