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
製造年代: 漢材料: 陶
規格: 高55厘米
歷史來源
墓室陪葬俑。中國傳統文化主張神靈觀,認為人死之後靈魂脫離肉體依然存在。為了靈魂有所陪伴,奴隸社會的君主以大量的人牲和牛馬殉葬,死事如生。進入封建社會人牲廢止,使用泥陶俑替代。不同歷史階段,陶俑顯示出迥異藝術風格。
出土
1965年陝西鹹陽楊家灣長陵陪葬墓出土
陝西鹹陽楊家灣發現的兵馬俑坑是西漢文帝到景帝時期一座大型墓葬的陪葬坑。據考古學家分析,可能是漢代名將周勃夫婦或周亞夫夫婦墓的陪葬坑。11個兵馬俑坑,從南到北,排列成兩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軍陣,其中6個是騎兵俑坑。其兩側有4個立俑坑,後邊有2個騎兵俑坑圍繞,構成了這個軍陣的主要部分。另外的4個騎兵俑坑,單獨形成一個騎兵群,位於整個軍陣的後部。這種獨特的陣容,很可能反映了西漢初期軍隊布陣的真實情況。在這批兵馬俑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騎兵俑。這些騎兵俑連人帶馬高50~63厘米,也相當於真人真馬的1/4左右。陶俑製作精細,造型優美:戰馬的顏色有黑、紮、紫、白四種,栩栩如生,有的安然站立,有的昂首嘶嗚;騎士威武剽悍,他們一手舉著武器,一手緊握著韁繩,好像正在準備向前衝殺。
在先秦時代的戰爭中,長期使用的是以戰車為主的軍車編制。交戰的雙方,都要選擇平坦的地勢排列成整齊的車陣。作戰時哪一方的車陣被打亂就等於戰敗了。因為車隊一亂,很難再重新組織隊伍繼續交戰。這樣,往往一天之內就決定了一場戰爭的勝負。另外,戰車比較笨重,—遇到複雜的地形就無法行走,大大限制了軍隊作戰的機動性。大約到了戰國時期,步戰逐漸取代了車戰,與此同時,騎兵作為一個新的兵種開始出現。戰國時的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就是學習北方遊牧民族,穿短小緊身的衣服,騎馬作戰,這曾經使趙國的軍隊強盛一時。但是,在整個戰國時期,軍隊仍然以戰車和依附於戰車的步兵為主要成分,騎兵的數量很少,作戰時騎兵只能起輔助作用,執行一些象輕兵偷襲、迂迴包抄、斷敵糧道、追殲逃敵之類的任務。一直到秦王朝建立以後,這種以車戰和步戰為主的傳統作戰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過來。從秦始皇兵馬俑坑的布局來看,雖然已經有了一定數量的騎兵俑,整個軍陣以步兵為主,但戰車仍有相當數量。根據文獻記載,從西漢前期開始,軍隊編制和作戰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鹹陽楊家灣漢墓的兵馬俑軍陣中,戰車已經失去了實戰能力,只作為指揮機關所在,反而要客群多的騎兵和步兵的保護。騎兵俑卻獨立地組成了陣容宏大的騎兵群。這說明當時騎兵已經完全取代車兵,開始成為主要的作戰力量。在軍事史上,這個轉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漢朝曾經依靠騎兵取得了對匈奴作戰的輝煌勝利。
文景時期,西漢王朝正由動盪走向安定,由離亂走向強盛,對外要防範匈奴南下侵擾,對內要平定各諸侯國的叛亂。軍隊關係著國家的生死存亡。漢文帝時為抗擊匈奴的入侵,漢文帝派三路大軍駐守在北部邊境。後來文帝親自到邊防勞軍,御駕到達霸上劉禮的軍營和棘門徐厲的軍營,軍中將士均迎進送出,給足了皇帝面子。但是到達周亞夫駐軍的細柳營時,卻遇到了不少麻煩。周亞夫不僅不出營迎接天子,而且軍中將士都披堅執銳如臨大敵。天子的先導官跑到軍營門口,吃了閉門羹。無奈先導只有扯出天子這面大旗說,皇帝就要到了。守軍將士卻說:將軍有令,在軍中只聽將軍的命令,不聽天子的詔令。無奈先導只有悻悻而回。這還不算,等天子真的來到營門口時,這位居九五的皇帝照例吃了周亞夫的閉門羹。漢文帝沒辦法只有令使臣持符節詔令將軍稱自己要慰勞軍隊。此時周亞夫才打開營門。但又不許車馬在軍營中奔跑,漢文帝只有拉緊韁繩緩緩而行。周亞夫這一折騰,龍顏不僅沒有大怒,周亞夫反而受到了文帝的讚賞,稱他為真將軍。周亞夫正是憑著治軍嚴謹,訓練出強兵壯馬,揮兵北上,馬踏匈奴,換來了漢朝北部邊境的安寧。
這一組陝西鹹陽楊家灣漢長陵陪葬兵馬俑坑,是當時日益強大的西漢軍隊的真實寫照;騎兵軍陣重現雄風,仿佛是漢朝名將叱吒風雲、北擊匈奴的歷史回放。
漢陶俑風格
漢代陶俑分西漢與東漢兩個風格區,而其總體風格又與秦俑相去甚遠。秦覆滅之後楚漢相爭以漢盛,但社會經濟已遭受嚴重破壞。西漢初期,甚至連皇帝用馬都沒有條件使駕車的四匹馬具有同樣的毛色,而將相士大夫的馬匹短缺,只能乘牛車。在這種經濟狀況下,藝術作品再難以保持秦代宏大威武的氣勢,帝陵墓中隨葬的陶俑,數量未減但尺寸大為縮小。西漢初期陶俑繼承楚文化著衣木俑風格,形體較僵直,沒有秦俑嚴格的身體結構比例。在製作工藝方面,陶俑先燒後繪,人物或立或坐,基本都為模製。陶俑整塑出衣履,袖手直立或端坐,似更多地繼承著秦俑風格,但身軀的輪廓線條更流暢和優美,面目髮髻塑作精緻,儀態端莊,藝術造型能力遠高於秦俑。最大的改進在於漢俑除去了秦俑腳下的方形壓重託板,而採用雙足站立的形或,增加了俑群真實感。
實例
圖中指揮俑出土於楊家灣西漢墓。據推測墓主為漢初名將周勃、周亞夫父子。在這處墓葬當中發摒出2500餘件漢代兵馬俑,數量、種類、配備及佇列均嚴肅規範,相當罕見。由於墓主地位遜於帝王,俑士高度普遍只有44~55厘米之間,騎馬兵俑略高。墓中士兵俑出土近2000件,大多數著士兵裝束,唯有一件身材高大,與眾不同。此件彩繪指揮俑它高於其它陶俑,頭似戴冠,身披當時極為罕有的魚鱗甲,鎧甲之下著綠色短袍和紅色長袍,足蹬裝飾華麗的長靴。他意氣昂揚,雙唇緊抿,顯得沉著果敢;右臂上揚手指上舉,左手下劈,似在指揮萬馬千軍。整體造型質樸洗鍊,雙臂有揮舞動勢,極具內在藝術魅力。
漢俑國內出土量較多,尤其是大墓出土的陶俑在數量、質量上都令人嘆為觀止。各地文物市場上均有漢俑的兜售,仿造品居大半,少有真品。市場價格方面,若有似於圖中俑的漢俑,估計2000至2700人民幣。價格依陶俑品相及年代而定,並非一成不變。
陶俑的保養
彩繪陶俑保存時須注意俑表面彩繪層的保養。最好製作專門硬匣存放陶俑,匣內襯厚層柔軟織物,注意銳器對俑面的劃傷,存放於乾爽避光、溫度適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