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現已被選入“永康十景”之“西津尋夢”,詩曰:“雪瀑涵秋一水回,雙溪流月轉徘徊。高眠橋上尋殘夢,暇對清溪話舊碑。”
最初,西津橋址為浮橋,曰下浮橋,後廢。明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設渡口,名曰“西津渡”。正德九年(1514年)曾修過一橋,後被洪水沖毀。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僧“知和”募建木橋。雍正初年(1723年後),倡議捐建石橋,為屋覆之。乾隆初年(1736年後),縣令張朱梅任上改木為石。嘉慶五年(1800年),再次毀於洪水。嘉慶十二年(1807年)年重修,建成石橋墩木結構的廊橋,長七十丈,寬一丈五尺,覆屋六十五間。此為現存西津橋之主體。鹹豐六年(1856年),橋身得到修繕。
相傳民國十一年(1922年)橋的部分木結構橋身曾被洪水沖走。民國十九年(1930年),橋體被大火燒毀,後修繕,拆去二墩三孔。
1950年,西津橋得到修繕。1982年5月,成為縣級重點文物單位。1988年至1989年間,再次對橋進行維修。
1997年8月29日,西津橋成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此後,1997年-1998年和2005年-2006年有兩次大規模的維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