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橋路

津橋路是大東區通往市區內外的主要幹道,位於大東區西部,西起東順城街—德增街與北順城路相連,東止小東路。中部與大、小什字街交叉並與老虎廟巷等小巷呈丁字形相交,是市府大路的延長線,為瀋陽市東西方向主要街路之一。

簡介

2011年向東延伸至滂江街,現全長2000米,雙向八車道。

津橋路沿路有大東區政府、大東區新華書店、大東區圖書館、大東區少年宮等機關單位,有龍之夢亞太城等商業綜合體。有218、219、243、230、132、151等公車。

津橋路的形成

津橋路得名於小津橋。有清一代,狹窄的小津橋路是從瀋陽古城北部通往小東邊門的交通要道。1982年,為解決瀋陽市區東部的交通以及城市出入口等問題,將北順城路向東延伸,由於毗鄰小津橋路,便借用了“津橋”的名,將這段新打通的路命名為津橋路。津橋路筆直寬闊,甫一打通,便取代了小津橋路(乃至小東路)的地位。

小津橋的故事

提起津橋路的名字,許多問號便開始無可抑制地在腦子裡面反覆出現,或許是“津橋”二字的組合實在奇怪,或許是從音調方面而言,它本身就存在著激發人們好奇心理的奇妙特性。

字典裡面,“津”字的解釋是“渡口的地方”,這樣看來,“津橋”二字組合所帶來的疑雲便有了答案。津橋路的名字和現如今已經深埋於地下的那一座小津橋有著密切的聯繫。

城內本無水 何建小津橋

時間的流逝將小津橋隨著瀋陽城的歷史一同掩埋進了深厚的土層之中,小津橋當年的模樣或許已無從考證。關於這座小津橋,記載又實在太少。現如今,唯獨可見的或許只有寬闊的津橋路上往來穿梭的車輛。

那么,小津橋既然曾佇立於此,周圍則必然是先有河,人們為了渡這河水,方才建了這座小津橋。而現如今,在小津橋地區則全然不見河流的蹤影。

莫非,這橋建造的初衷僅僅是作為一種象徵性的擺設嗎?或許,當年在小津橋地區,確實有著某一條阻礙人們通行的河流,興風作浪於小津橋下。然而隨著歲月的變遷,河流最終乾涸枯竭,與古老的小津橋一同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關於這水的來源,民俗學家齊守成介紹說,天聰五年,清太宗皇太極在明代基礎上改建古城,城內人口大增,住在城東北角的許多農戶,把福勝門(大北門)以東至內治門(小東門)之間的大片農田,改作菜園子。因此地低洼易澇,每逢雨季,各處的雨水和附近居民傾倒的污水都匯集在這裡,天長日久便衝出一條東西流向的臭水溝,水深約6尺多,人們往來非常不便。於是就在臭水溝上搭建了一座橋。“此外還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護城河。因為不能閉塞地生活,這一帶的人要與城內溝通往來,所以這條護城河成了往來溝通的障礙,久而久之,途經此地的人,便起了在此建橋的念頭。 ”齊守成說。

無論是建在臭水溝上,抑或是橫跨當年的護城河之上,小津橋下的水隨著年代的久遠都已逐漸乾涸。一位89歲的老人回憶說,當年小津橋下確實還有水,但水量並不多,後來在兩次施工當中,小津橋下的水溝被填平,再後來,小津橋便隨著這乾涸的水溝一併被埋在地下。

懲惡揚善小津子 縱身一躍化成橋

小津橋橫跨於此數百年,別說是其建造者,就連當年小津橋的模樣,現如今也無從考證,只能從上了年紀的人隻言片語的回憶中方能組合出一個模糊的輪廓。也正是如此,關於小津橋始建的傳說便多了起來。

民俗學家齊守成說,是護城河也好,臭水溝也罷,總而言之,當年在小津橋地區,確實有一條水溝,而且對此地的人們和城內的往來造成了一定障礙。

傳說,河北岸有一李姓財主,綽號李大老爺,搶男霸女,無惡不作,人們恨透了他,背地裡管他叫李黑心。這天,李黑心突然打起建橋的主意,這樣他便可以打著為民謀利的幌子,四處斂財,而修橋根本只是個藉口而已。

假借修橋斂財的念頭讓李黑心好不得意,他吩咐管事的騎馬跑遍六十四屯貼布告,說他要為民造福修橋,每戶要捐銀二兩,限十天內交齊;若是沒錢,家裡必須出人作為修橋壯丁,否則送官治罪。百姓被逼得賣房賣地賣兒女,悽慘無比。可李黑心謀算的是坑人刮錢,根本就沒修什麼橋。

這天,來了個逃荒婦女帶著兩個男孩,分別叫大津子和小津子,李黑心一見女子貌美,便想據為己有,但女子堅決不從,李黑心惱羞成怒,於是下決心置母子三人於死地。

他開始向女子索要修橋的捐款,女子流落他鄉,還帶了兩個孩子,食宿尚且成問題,更別提多餘的錢財。於是李黑心又提出第二套方案,讓女子出勞力,女子體弱多病,大津子和小津子還都沒成年,因此無法滿足李黑心做壯丁的要求。這正中了李黑心的下懷,於是他大發淫威,令母子三人十日內造好橋,否則格殺勿論。

大津子和小津子見母親終日以淚洗面,便對母親說:“媽媽,你不要擔心,修橋的事情就交給我們了。”女子對兩個小孩子修橋的說法半信半疑,但大津子和小津子則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

到了第十日,六十四屯的人都頂著香盤來到河邊。李黑心得意地問橋的下落,小津子說,就在這裡。突然間,狂風大作,天黑霧濃。只見大津子雙手一指,兩座橋墩拔地而起,小津子就勢趴在兩座橋墩之間,瞬間成了橋身。待天亮霧散,人們只見一座青石板橋橫在河上,一女子騎一青龍在半空盤鏇。而李黑心則被龍尾一掃就打到橋下沒了影蹤。人們為紀念小津子,故將此橋取名為“小津橋”。

而另一種說法,則是當時有一金姓寡婦,頗有資財,她為行善積德,便出錢僱人修建一座青石鋪面、設有欄桿的拱形石橋,此舉深受百姓頌揚。後請文人為橋取名,因“金”、“津”同音,按“津”字“渡口”的本意稱此橋為“小津橋”。

小津橋已被埋於地下數十年

現如今,小津橋早已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那么小津橋到底是什麼樣子,具體的位置又在哪裡?

詳考這座南北走向的石橋,按現在的地點來說,其位置在津橋路以北約300米的大什字街路口上。據當地老人講,小津橋並沒有消失,而是被埋在現在的路面下。如果把小津橋舊址的馬路撬開,一定能看到埋在地下數十年的小津橋。當然,也有人認為,現在人們通常所說的小津橋也不是原小津橋舊址,只是借用“津橋”之名。“現在在大東區有一條津橋路和一條小津橋路,而以前則只有小津橋路,津橋路是上世紀80年代修建的,只是借用了‘津橋’的名。現在人們通常所說的小津橋也不是原小津橋舊址,而是當年日本人在瀋陽修有軌電車時,從小東門到大北門之間沒有站名,因為附近挨著著名的‘小津橋’,也就因此取站名為小津橋了。 ”現如今82歲高齡的張老先生在此居住了數十年,並且曾多次踏著小津橋往來於兩地,“原來的小津橋並不是拱形橋,而是寬五六米、跨度為三米多的平形橋,橋下有一條陰溝,是專門處理居民生活廢水的。橋身是青色的石磚鋪建而成,小得有點不像是一座橋。 ”

而在此地居住的絕大多數居民對於小津橋的回憶基本為零,至於小津橋的確切模樣,即便會被上了年紀的老人偶爾想起,卻也無法串成完整的回憶。

老邊餃子發跡於小津橋

小津橋地區的歷史中,還包括現如今赫赫有名的老邊餃子。民俗學家齊守成介紹說,老邊餃子最早便是在小津橋地區起家的。

做生意的人都相信水能生財,每每選鋪,都喜歡所處方位能夠藏風生水。小津橋就因為名字上有個“津”字,與水有緣,所以成為眾多商家立業的首選。小津橋也因此繁榮興旺、商鋪如雲。

清道光年間,河北任丘一帶天災人禍連年不斷,貧苦百姓走投無路,只好背井離鄉,逃到外地謀生。邊家莊的邊福也攜妻帶子,隨著逃難人流來到東北。

一天,他們所投宿的人家正逢祖母做壽,主人心情大好,便給了邊福一家人幾碗壽餃。有心的邊福覺得水餃吃到口裡肥嫩香軟,清香可口異於平常,飯後便禮貌地向主人求教。

主人看他誠實厚道,便暢快地說出餃子肥嫩香軟的秘密——包餃子前把拌好的餃子餡在鍋里煸過,如此一來,煮熟的餃子便會肥嫩香軟,而且不那么油膩。邊福熟記於心,後來在小津橋租下臨街房屋,支起門戶開起煸餡餃子店。

由於邊福包出來的餃子個個皮薄肚飽,老遠就能聞到香味,再加上價格公道,吸引了大批市民前來嘗鮮。邊家的二代傳人邊德貴在繼承父業的基礎上,進一步摸索出燙煸餡的方法——將肉餡油煸之後,放在骨湯里浸煨,使收縮後的肉餡重新鬆散入味,佐以精粉餃子皮,包攏結實,或蒸、或煮、或煎、或烤,花樣翻新,隨心所欲。

邊家餃子的煸餡技術,前兩代一直傳子不傳妻,直到第三代傳人邊霖才改變這一祖訓,把煸餡絕技公之於眾,老邊餃子館也開始了它新的輝煌。“前些年,老邊餃子在這裡還有過一家店,後來也搬走了。 ”老人們對於早期的老邊餃子已然不再存留半點記憶,而唯一沒有被時間抹去的或許只有小津橋的名字,作為一處所在,而不是一座小橋,存留於世。

姊妹街路

小津橋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