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以西的秦國為了進取河東就在蒲州一帶修建了蒲津橋。以後的歷朝歷代又不斷翻修擴大蒲津橋的規模。到了隋唐時期,政治和經濟發展的需要終於使古老的蒲津竹索浮橋不堪重負,一座更牢固、更宏偉的蒲津浮橋呼之欲出。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強盛而繁華的朝代,唐玄宗在位的盛唐時期則是這一朝代的巔峰。蒲津橋是從首都長安通往黃河以東的交通樞紐,河東的鹽、鐵等等又是長安不可或缺的物資,蒲津橋的作用越發顯得重要起來,連蒲州城也跟著沾了光,成為全國六大雄城之一。於是唐玄宗下令把竹索浮橋改建成鐵索浮橋。蒲津橋的用鐵總量占當時全國年產量的近五分之四,可見改建蒲津橋工程是當時全國的重點工程。
中國有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用來比喻世道變遷、盛衰無常。但這句話就來源於蒲津橋所在的黃河兩岸,它似乎就是對蒲津橋命運的預言。唐朝過後,隨著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東移,國都一直在東部的開封、杭州、南京、北京等地遊動,長安城則逐漸衰落。失去了交通要道的地位,使蒲津橋終於從冷清走向衰亡。唐宋以後,隨著氣候變化和人類的亂砍濫伐,洪水泛濫,河道忽東忽西,蒲津橋多次被淹到大水中,蒲津橋終於最終消失。
為了讓蒲津橋遺址重見天日,山西永濟市原博物館館長樊旺林歷經一年多的勘探和走訪老人、查閱史書,1989年,終於在蒲州古城西門外偏北的地方找到了鐵牛的蹤跡。隨著鐵牛等大型鐵器群的出土,一座宏偉的古代浮橋似乎真的出現在世人眼前,但又引發出一系列新的未解之謎。最令人關注的謎團就是唐朝的鐵牛為什麼會跑到宋代地層上?依靠當時的條件,重達六十噸左右的蒲津橋鐵牛是難以移動的,有人以次認為出土的鐵牛不是唐代遺物。為了確定鐵牛的確切鑄造年代,考古人員通過流印試驗終於證明出土的大型鐵器群都鑄造於唐代。然而還有黃河西岸的四頭鐵牛呢,它們又沉沒在什麼地方呢?讀不完的蒲津橋正是它的魅力所在。雖說蒲津橋是一座古代橋樑,但在今天它仍然不失輝煌的氣勢。
相關詞條
-
蒲津關道
蒲津關道因蒲津關而得名,蒲津關在今陝西大荔縣朝邑鎮東黃河上。古代秦晉往來皆經蒲津關道。蒲津關在唐代為六上關之一,通驛路。
簡介 道路開闢與路線變化 歷代運用 驛傳設定 -
《蒲津系橋次李棻韻》
《蒲津系橋次李棻韻》是宋代詩人晁補之所作詩詞之一。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
蒲津系橋次李棻韻
鐵牛驚陝右,流馬出關東。 潦集連艘斷,冰融一水通。 詢謀自誰可,賢有贊皇公。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
蒲津浮橋遺址
蒲津浮橋原架設於本縣蒲津關黃河兩岸,即宋、元、明時期的大慶關(俗稱老大慶關),距本縣縣城東偏北30.4公里。
-
蒲津渡遺址
蒲津渡遺址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區西18公里的蒲州古城西門外,黃河東岸側,東與《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相依,西與全國四大名樓之首的鸛雀樓相望,處於旅遊黃金線...
簡介 開元鐵牛 保護措施 遺址價值 -
《蒲津迎駕》
《蒲津迎駕》是唐朝詩人宋璟璟的作品之一。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
蒲津迎駕
防拒連山險,長橋壓水平。 省方知化洽,察俗覺時清。 天下長無事,空餘襟帶名。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
白蒲中學
江蘇省白蒲高級中學始建與1950年春,2001年被確認為“國家級示範高中”,2004年被確認為“江蘇省四星級高中”。校址系唐宋維揚八大叢林之一法寶禪寺故...